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立川

作品数:20 被引量:8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0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油藏
  • 5篇低渗
  • 5篇低渗透
  • 5篇盆地
  • 5篇注水
  • 5篇鄂尔多斯盆地
  • 4篇低渗透油藏
  • 4篇延长组
  • 4篇区长
  • 4篇超低渗透油藏
  • 4篇储层
  • 3篇油层
  • 3篇油田
  • 3篇剖面
  • 3篇吸水剖面
  • 2篇低渗油藏
  • 2篇低阻
  • 2篇延长组长
  • 2篇油气
  • 2篇主控因素

机构

  • 19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低渗透油气田...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作者

  • 20篇史立川
  • 7篇张维
  • 6篇毛建文
  • 4篇王文刚
  • 4篇淡卫东
  • 4篇梁晓伟
  • 4篇王振
  • 3篇冯胜斌
  • 3篇蒲磊
  • 2篇李成
  • 2篇毛振华
  • 2篇邵晓州
  • 2篇刘艳妮
  • 2篇刘俊琴
  • 2篇孙丽慧
  • 2篇朱胜利
  • 2篇崔小丽
  • 2篇叶博
  • 2篇任瑞清
  • 1篇朱静

传媒

  • 3篇石油化工应用
  • 3篇第六届宁夏青...
  • 2篇低渗透油气田
  • 2篇第八届宁夏青...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外能源
  • 1篇岩性油气藏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姬塬地区长6储层综合评价
2016年
从区域沉积背案出发,在系统收集和整理姬塬长6油层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对长6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孔喉结构、渗流特征及物性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结合探井、评价井的试油试采数据及以往的开发数据,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有利评价目标区。
马艳丽张三任瑞清史立川
关键词:物源分析微观孔隙结构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储层评价
新安边地区长7油藏主力贡献层识别技术研究
2014年
新安边地区长7油藏受沉积环境控制,砂体横向变化快,纵向隔夹层发育,主力贡献层识别难度大。通过综合应用数理统计法和岩心观察、常规测井、核磁测井识别法,建立了主力贡献层纵向识别标准,应用该认识指导水平井轨迹设计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蒲磊刘一仓冷先刚陈文斌史立川邓咸安
吸水剖面资料在超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在超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主要沿着渗透性较好的方向单向突进,对应油井变化表现为含水上升快和难以见到注水效果两极差异。利用吸水剖面测试技术对油水井做出及时的调整措施,达到提高注水效率和区块稳产的目的。
孙丽慧刘俊琴毛建文张维王振王文刚史立川
关键词:超低渗透油藏油水井注水开发
一种低渗透小规模底水油藏不同井型注采转换的开发方法
本发明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中底水油藏开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低渗透小规模底水油藏不同井型注采转换的开发方法。针对低渗透小规模底水油藏含油面积小、油层薄、注采配套难等特征,采用水平井与直井相结合、注水井与采油井互相转换...
王永宏韩永林蒲磊冯胜斌李弛李成史立川叶博淡卫东刘艳妮崔小丽
基准面升降变化控制下的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耦合关系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延长组长6-长8为例
2024年
湖泊三角洲前缘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关于基准面升降变化与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耦合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次研究综合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6-长8为例,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芯、测井等资料,其中露头6个,井163口,研究基准面升降变化对湖泊三角洲前缘的砂体构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在湖泊三角洲前缘可识别出3类旋回结构,并进一步识别出坝上河类、席-坝类、厚泥夹薄砂类、单河道类、叠置河道类等5种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砂体结构类型。2)基准面周期性变控制了A/S值变化,进而控制了三角洲前缘砂体结构样式:基准面上升初期多呈现叠置河道类砂体多期叠置,随着基准面升高,可容纳空间变大,单河道类砂体逐渐增多,泥岩夹层增多;在基准面上升转至下降的转折期,多表现为厚泥夹薄砂类及孤立型席-坝类砂体构型;基准面快速下降期,坝上河类砂体等逐渐显示成片出现。3)建立了基准面控制下的砂体构型模式,在垂向上呈现堆叠式、切叠式、分离式结构,侧向上呈现相切式、接触式、分离式结构。相关成果对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中的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徐潇赵俊兴解古巍辛红刚史立川陈薪凯彭帅杰冯胜斌张林林孙伟智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姬塬油田刘峁塬区长4+5油藏南部单采区油井产能主控因素分析
通过对刘峁塬区长4+5油藏南部单采区试油结果、初期产能及目前产能与储层电测物性参数的对比分析,得出影响本区油井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储层有效厚度、孔隙度和渗透率,并结合主控因素分析该区域油井受主控因素控制机理。
史立川张斌毛建文张维
关键词:储层厚度物性参数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负载构造类型及特征
2024年
负载构造是一种重要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具有重力(密度差)作用是主要驱动力、变形发生在密度倒置的岩性界面等特征。根据变形构造与母体是否分离把负载构造分为3类:一是未分离的负载构造,包括重荷(模)构造、火焰构造、枕状构造、水滴状构造及底辟(挤入)构造;二是分离的负载构造,包括砂球(假结核)、砂球层、泥球;三是复合型负载构造。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岩心及露头中发现了大量的负载构造,通过对不同类型负载构造的特征描述、形成条件及触发机制分析,认为负载构造是地震和重力作用双重机制作用的结果,除了重力作用外,地震扰动是形成多种变形构造的主要原因,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印支期构造活动较强的特征。
李元昊史立川雷秀洁淡卫东
关键词:地震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川东北黄龙场构造飞仙关组四段底部裂缝预测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根据川东北构造的区域演化历史分析,黄龙场构造是多期构造运动相互叠加、相互影响的结果,对其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晚喜山运动北东—南西向作用力。该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Mohr-Coulomb准则对黄龙场构造飞仙关组四段底部裂缝进行了预测,裂缝主要分布在靠近黄龙场构造高点附近、断裂两侧和断裂交汇处。在2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黄龙场构造形成了2期共6组裂缝,裂缝延伸方向主要为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
邵晓州秦启荣范晓丽史立川
关键词:飞仙关组
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长6和长8油层组成藏控制因素被引量:3
2017年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从长7烃源岩生排烃影响原油运聚及长6、长8沉积、成岩的差异性研究入手,总结成藏差异。结果表明,长7大面积分布的烃源岩为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运移动力;该区发育的长6、长8连通性砂体和构造裂缝提供了运移输导条件;长6、长8大规模叠置砂体形成了良好的储集体;沉积、成岩差异形成的相对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区控制着油藏富集区的分布。长6层成藏模式表现为长7油源先向上运移至长6成藏,而后侧向沿连通砂体继续运聚成藏,直至扩展到远离长7烃源岩分布区,形成沿北东向砂体大面积展布的油藏;长8层成藏模式则主要为长7烃源岩向下运聚成藏,二次侧向运移较少,油藏面积较小。
任瑞清朱静史立川王维斌淡卫东梁晓伟
关键词:延长组成藏控制因素成藏模式鄂尔多斯盆地
吸水剖面资料在超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在超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主要沿着渗透性较好的方向单向突进,对应油井变化表现为含水上升快和难以见到注水效果两极差异。利用吸水剖面测试技术对油水井做出及时的调整措施,达到提高注水效率和区块稳产的目的。
孙丽慧刘俊琴毛建文张维王振王文刚史立川
关键词:注水效率稳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