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平
-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价值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和策略被引量:5
- 2008年
- 价值教育课程重构的实践是一线教师、课程专家、学科教育专家、教育局官员和赞助机构等共同合作的成果。参与教师尝试在小学语文和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价值教育。研究发现,教师在五个专业成长阶段遇到不同类型的困难和障碍,需要不同合作者的支持和帮助。学科专家在帮助教师理解改革的概念和原理,提供具体的案例、资源和反馈意见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课程改革专家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科专家的建议和观点;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可以提供业务方面的奖励、使项目得以继续并给予来自政策方面的肯定,赞助机构承担项目的所需开支和参与者的资金奖励。
- 吴凤平玛格利特·泰普林黄甫全刘彩祥
-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
- 香港中学新诗教学的跨学科学习——现象图示学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现代诗歌一直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年来,无数教师对其教法、学法进行了不断探讨,结果却收效不大,原因就是在探索与追问的过程中,人们很难将文学评论中的解读方法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中学诗歌教学实践中,很难将语文教学的诗歌解读与文学评论的诗歌解读有机融合起来。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吴凤平、刘彩祥老师借助"现象图示学"的理论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解读与文学评论中的诗歌解读搭建起了一个有机融合的平台。本期我们刊发吴凤平、刘彩祥的《香港中学新诗教学的跨学科学习——现象图示学分析》及杨慧思、刘彩祥老师的《中学新诗单元教材设计——母爱》,以期给内地学者及教师提供借鉴;张海容老师的《〈我遥望……〉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呈现了一个经典的内地语文诗歌教学的思路,希望读者朋友能在比较阅读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诗歌教学之路。
- 吴凤平刘彩祥
-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跨学科学习新诗教学学分诗歌解读
- 感知课程的内容与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被引量:2
- 2007年
- 课程改革理念存在不同的呈现方式,课程理念得以实现,经历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和体验课程的传递和阐释。在大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由于实行教材审定制,小学语文感知课程的表现形式就更为复杂。通过对政策文件、教材编写资料、教材培训者的工作记录等文本资料的分析,发现小学语文感知课程表现形式有三种:感知课程一,通过编写实验教材体现的小学语文课程;感知课程二,实验教材的培训过程中传达的小学语文课程;感知课程三,教师个人认识和理解的小学语文课程。不同的课程感知者的身份、已有的课程经验、对课程改革的态度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等等的差异,直接影响感知课程形式所包含的内容。
- 刘彩祥谢锡金吴凤平
-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材
- 香港中学新诗教学的跨学科学习——现象图示学分析
- 2009年
- “现象图式学”(Phenomenography)的学习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瑞典歌德堡大学的学者建构出来的。它主要描述及分析人类对现象和周遭事物的体验和理解,目的是了解人们对同一现象的不同感知。这些不同的感知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学生的学习存在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至20世纪90年代,有关研究认为,从现象中产生某种感知或体验,学习者必须经历以下三个环节:
- 吴凤平刘彩祥
-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新诗教学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