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 作品数:30 被引量:96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安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基因测序法对410例慢性泪囊炎致病菌种属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通过基因测序法鉴定410例慢性泪囊炎致病细菌种属,分析慢性泪囊炎的细菌谱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410例慢性泪囊炎患眼泪囊分泌物培养出的细菌,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16SrRNA基因,结合基因测序法鉴定出细菌的种属,分离出单菌落进行药敏试验。结果410例慢性泪囊炎致病细菌鉴定结果为革兰阳性菌296例占72.2%;革兰阴性菌114例占27.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最多,有226例,以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微球菌属为主;革兰阳性杆菌70例,棒状杆菌属最多;革兰阴性球菌27例,奈瑟菌属为主;革兰阴性杆菌87例,肠杆菌科大肠埃希菌最多,其次为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这些细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对氯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结论基因测序法能较为精确地鉴定病原菌的种属,但该方法也有局限性,最好能与传统鉴定方法配合使用。药敏试验的结果是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的依据,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目前左氧氟沙星、氯霉素等药依然是首选。
- 安娜刘先宁刘超
- 关键词:泪囊炎耐药
- 人角膜基质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表型鉴定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建立人角膜基质间充质干细胞(HCS-MSC)体外分离培养、传代和鉴定等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眼科临床角膜移植术后剩余的供体角膜缘组织,去除上皮和内皮组织,将基质组织切成1mm×2mm的组织块,采用无动物源性血清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进行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的生长形态及贴壁状态,将传代培养后的第三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进行表型鉴定,液氮冷冻保存。结果采用人角膜缘基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于培养后第7天开始向周围呈放射状长出细胞,14天左右长满培养皿,细胞形态呈均一梭形;传代培养后生长快速,于2~4天达90%融合;连续传代3次,其生长特性和形态不变,CD90,CD29和CD105阳性率>95%,CD34和CD-HLA-dr阳性率<3%。结论采用人角膜缘基质组织可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为角膜组织修复、重建及对抗免疫排斥反应等奠定基础。
- 刘先宁汪耀朱秀萍程燕潘士印肖湘华银勇安娜王亚妮刘睿
- 关键词: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
- 睫毛部阴虱寄生致小儿睑缘炎一例被引量:1
- 2016年
- 患儿女,8岁。“因双眼痒,分泌物多,反复揉眼,基层医院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遂于2014年11月17日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检查发脱双眼上睑睫毛靠近根部粘附着黑褐色的点状物(图1).如黑胡椒粉样,用小川切取带分泌物的黑点置玻片上,滴加20%氢氧化钾溶液,略加热.待其它分泌物消化后,低倍硅微镜下见螃蟹状虫体(图2),呈红褐色,胸腹相连,体前部有3对足。
- 刘先宁安娜刘超闫春妮
- 关键词:睫毛睑缘炎小儿分泌物门诊就诊
- 婴幼儿泪囊炎的主要致病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分析婴幼儿泪囊炎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集83例86眼婴幼儿泪囊炎患者的泪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患者86眼中,84眼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97.7%,共分离出细菌94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67株,占71.3%,革兰氏阳性菌的前三位敏感药物为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氯霉素;革兰氏阴性菌27株,占28.7%,革兰氏阴性菌前三位敏感药物为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夫西地酸、头孢他啶。结论:G+菌为婴幼儿泪囊炎的优势致病菌,其中以草绿色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G+菌较G-菌耐药性高,左氧氟沙星、氯霉素等治疗婴幼儿泪囊炎有效。
- 杨晓钊杨华刘先宁安娜刘超
- 关键词:婴幼儿泪囊炎细菌培养药物敏感性
- 半巢式PCR扩增联合基因测序鉴定丝状真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痰标本培养分离出的丝状真菌菌种.方法 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2012年2月~5月痰标本分离的丝状真菌菌落20份,采用半巢式PCR联合基因测序法及形态学方法同时鉴定菌种.结果 基因测序法:烟曲霉菌13株,黑曲霉菌3株,土曲霉菌1株,绿色木霉1株,娄地青霉菌1株,淡紫拟青霉菌1株.形态学方法:17株曲霉菌与基因序列分析法结果一致,其余3例未能鉴别出菌种.结论 半巢式PCR扩增联合基因测序鉴定丝状真菌快速、简便、准确,可克服传统表型法鉴定真菌的缺点.
- 刘先宁胡淑玲安娜王亚妮朱娟莉朱秀萍
- 关键词:痰标本丝状真菌
- 重组人PEDF蛋白体外活性及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 朱秀萍王亚妮刘先宁安娜杨晓钊杨华
- 原发性获得性鼻泪管阻塞对泪膜及眼表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利用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和Keratograph 5M眼前节分析仪观察原发性获得性鼻泪管阻塞(PANDO)对泪膜及眼表的影响。方法:自身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将2021-09/2022-03我科收治的单侧PANDO且病程在6mo以上的患者40例纳入研究,以健眼作为对照。采用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和Keratograph 5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分析双眼泪膜及眼表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纳入患者患眼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ITMH)、刺激后NITMH、上睑板腺缺失率、鼻颞侧睫状眼红指数、颞侧结膜眼红指数均高于健眼(P<0.05),但双眼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下睑板腺缺失率、鼻侧结膜眼红指数、干眼分级、眨眼次数、不完全眨眼率、泪膜脂质层厚度(LLT)均无差异(P>0.05)。结论:PANDO可能导致眼表炎症加重及上睑板腺缺失,损害患者眼表健康,应重视早期PANDO的治疗。
- 尹妮肖湘华卢海青杨华安娜周堃刘超宋金鑫闫春妮陈苗
- 关键词:鼻泪管阻塞泪膜眼表睑板腺
- 重组人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营养保护作用
- 2010年
- 目的观察本研究所研制的重组人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rhPEDF)对大鼠视神经夹挫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及rhPEDF不同浓度(1μg/μL、0.1μg/μL、0.01μg/μL)的3个组。均制成左眼视神经夹挫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前,损伤后即刻,1周后记录左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于损伤当天,第2,4,6天向左眼球后注射各组液体5μL。用药1周后,摘取眼球及视神经,HE染色,光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结果损伤后,各组F-VEP波峰潜时(P1)均延长,波幅均降低(N1-P1),与损伤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用药7d后,各组P1值恢复至损伤前,波幅(N1-P1)值有一定恢复。rhPEDF高浓度组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未恢复至损伤前水平(P<0.05)。结论本研究所重组的rhPEDF具有神经营养功效。为进一步开发一种新的眼部神经营养因子奠定基础。
- 王亚妮杨晓钊朱秀萍张红兵肖湘华安娜龙潭
- 关键词:视神经损伤
- 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抗真菌效果研究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应用时的体内外抗真菌效果,为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治疗方法及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黄曲霉菌、茄病镰刀菌、白色念珠菌三种常见致病真菌,实验组分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组、那他霉素联合核黄素组、那他霉素联合紫外照射组、交联组,并用那他霉素组作为对照。将药物涂到有1. 5麦氏浊度的真菌孢子悬液的沙堡弱琼脂培养皿的中心,10min后使用胶原交联仪照射10min,之后28℃培养36h,测量抑菌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备兔眼茄病镰刀菌感染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交联治疗组、那他霉素治疗组、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每组5只;另取5只正常兔按照角膜胶原交联疗法进行照射,5只正常对照。通过前节照相、角膜刮片、共焦显微镜等观察各组治疗结果,并在治疗结束后采用电镜观察角膜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果:体外单独应用角膜胶原交联术,对三种真菌均无效;当交联与那他霉素联合应用时,抗真菌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那他霉素与核黄素、那他霉素与紫外线分别联合应用时,抗菌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针对兔真菌感染模型,那他霉素治疗组及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病程约14d,交联治疗组病程约21d;经治疗后,各治疗组均已愈合,各组角膜上皮均无缺损,新生血管较多,角膜内无菌丝;前节照相结果显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治疗结果优于其它各治疗组,瘢痕组织较少,角膜愈合较好,病程相对短。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可促进角膜愈合,缩短病程,增强抗真菌效果,有望为眼科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技术。
- 潘士印安娜肖湘华程燕王养正刘先宁朱秀萍吴洁
- 关键词:那他霉素真菌性角膜炎
- 重组人PEDF蛋白体外活性及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 朱秀萍王亚妮刘先宁安娜杨晓钊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