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秀萍
- 作品数:13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致双硫仑样反应1例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孙苏华左秀萍杨凤
- 关键词:头孢哌酮舒巴克坦
- 我院193株表皮葡萄球菌分布及药物敏感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掌握表皮葡萄球菌的动态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不仅超过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而且从2003年起居同期所有检出细菌之首;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现象非常严重,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也在下降,对该类药物中敏感率最高的是环丙沙星,但敏感率最高的一年也只有33.3%,对表皮葡萄球菌敏感率较高的依次是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福科,均保持在64%以上。结论加强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左秀萍付桂英王世岭高振梅
- 关键词:表皮葡萄球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
- 痰热清致心肾功能异常1例被引量:20
- 2005年
- 左秀萍付桂英杨郡陈珊珊
- 关键词:痰热清中成药
- 吉西他滨的临床应用分析
- 2005年
- 目的:分析吉西他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查该院45例使用吉西他滨的患者病历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与结论:进口吉西他滨(健择)和国产吉西他滨(泽菲)的药物利用指数(DUI值)均小于1,表明吉西他滨在该院的临床应用较为合理;国产和进口吉西他滨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国产品价格相对低廉,是一种具推广价值的抗肿瘤药物。
- 高晖丁桥兰左秀萍杨郡
- 关键词:吉西他滨抗肿瘤
- 我国儿童用药现状分析被引量:6
- 2002年
- 左秀萍高晖
- 关键词:儿童用药合理用药治疗药物监测
- 1210株临床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掌握病原菌分布情况,监测细菌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02-2004年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资料。结果:在过去的12年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发生了很大变化。结论:应当熟悉抗生素特性,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慎重选用,控制耐药菌株增长。
- 左秀萍王世岭李秀青陈珊珊吴坤
-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药物敏感性抗生素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含量及有关物质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建立依达拉奉注射液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采用Hypersil ODS-C18(4.6μm×250mm,5μm)色谱柱,1%醋酸水溶液-甲醇(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43nm,柱温25℃。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依达拉奉与有关物质可完全分离,依达拉奉在6~150μg·ml^-1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
- 付桂英温明铃贾立华左秀萍
- 关键词:依达拉奉注射液HPLC
- 医院制剂影响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诸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04年
- 左秀萍贾立华
- 关键词:医院制剂影响因素微生物限度检查
- 注射用氯诺昔康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制备注射用氯诺昔康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以含量、有关物质、pH值为指标,筛选处方及制备工艺;考察3批样品的稳定性。结果最佳处方为氯诺昔康4.0g、丙二醇4.0g、甘露醇100g、氢氧化钠1mol/L适量,以该处方制备的3批样品在市售包装条件下经加速、室温留样试验考察,质量稳定。结论处方设计合理,工艺可行。
- 付桂英郭华左秀萍高晖温明铃
- 关键词:氯诺昔康注射剂稳定性
- 氟尿嘧啶注射液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考察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氟尿嘧啶(5-Fu)是在临床上目前应用最广的抗代谢类药物,主要经肝代谢,消除迅速,血浆半衰期为10~20分钟,因此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不得少于6~8小时;静脉滴注时可用输液泵连续给药维持24小时。故该药与常用输液长时间配伍后的稳定性是临床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5-Fu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实验。方法:每种输液取三瓶(500ml/瓶),编号,0.9%氯化钠注射液为A组:10%葡萄糖注射液为B3组;5%葡萄糖注射液为C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为D组,模拟临床分别在这12瓶输液中各加氟尿嘧啶注射液5ml。将样品A1、B1、C1、D1在室温(20~25℃)下放置;样品A2、B2、C2、D2在冰箱(2~8℃)中放置;样品A3、B3、C3、D3在恒温培养箱(39℃)中放置。依据药典(2000版2部)氟尿嘧啶含量测定方法,将四组配伍液,按时间间隔(0、2、6、12、24、36、48小时),制成每1ml约含10μ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在265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C4H3FN2O3的吸收系统(E100%1cm)为552计算,测得其含量。结果:四组12个样品氟尿嘧啶含量均在95%以上,与氟尿嘧啶注射液相比,在不同时间内各配伍液的吸收峰形、峰位均无变化;各配伍液均为无色澄清液体,放置过程中无沉淀、浑浊产生,无颜色变化。同时测定pH值,配伍前后无变化。可见氟尿嘧啶注射液与上述四种输注配伍后,在36小时内静滴,药效可靠。其含量稳定性以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为最优,临床可优先考虑。
- 左秀萍王世岭付桂英
- 关键词:氟尿嘧啶注射液输液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