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S-CASIK联合胶原交联术后角膜形态稳定性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FS-LASIK联合胶原交联术(FS-LASIK Xtra)两种术后角膜厚度及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差异,评估FS-LASIK Xtra术后角膜的稳定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1~9月于我院行FS-LASIK Xtra及FS-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共26例(52只眼),每组各13例(26只眼)。检查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效球镜度、最薄角膜厚度(TCT)、前表面陡峭及平坦曲率(Ks、Kf)、后表面曲率,计算术后3个月较1个月前表面曲率的改变量(ΔKs、ΔKf)。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TCT以及前、后表面曲率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ΔKs、ΔKf。结果FS-LASIK Xtra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平均TCT为(386.27±29.22)μm、(389.65±29.24)μm、(399.42±31.55)μm,FS-LASIK组分别为(410.08±20.20)μm、(421.50±16.82)μm、(423.46±16.32)μm,两组术后各时间点TCT有统计学差异(F=13.244,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前表面Ks、Kf及后表面曲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均P>0.05),但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相比,FS-LASIK Xtra组ΔKf(+0.03±0.43)D、ΔKs(+0.10±0.42)D,而在FS-LASIK组的ΔKf、ΔKs分别为(+0.52±0.55)D和(+0.55±0.67)D,两组比较ΔKf和ΔK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0、-2.929,P<0.05)。结论高度近视行FS-LASIK联合胶原交联术后短期角膜厚度变薄,但角膜形态更稳定性。
- 孙西宇韦伟闫洁王晓睿申笛张长宁
- 关键词:飞秒激光高度近视
- 血压波动对脑分水岭梗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影响被引量:2
- 1998年
- 脑分水岭梗塞(CWI)的发病机制与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关,低血压是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我们探讨血压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评估血压波动在CWI发病中作者单位:710002西安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作用。1对象与方法:根据起病前平均动脉压(MABP)下降≥40%或...
- 韩沙滨宋晓斌张长宁丁桃英何西宁
- 关键词:脑梗塞血压脑血流动力学
- 103例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1995年
- 报道103例穿透角膜移植,平均随访24个月,发生排斥反应者21例(20.39%)。对受体角膜病因、年龄、性别、角膜新生血管、再移植、植片直径的排斥反应发生率进行了分析。对21例发生排斥反应者治疗后18例植片恢复透明,3例混浊。
- 朱斌良刘景棠张长宁
- 关键词:角膜新生血管受体供体
- 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单纯疱疹病毒I型的检测
- 2004年
- 王彤朱秀萍刘先宁张长宁王燕党双锁
- 关键词:角膜上皮细胞单纯疱疹病毒I型角膜炎
- 较大角膜散光患者角膜塑形镜的临床应用
- 目的:观察采用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Ortho-K)矫治较大角膜散光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成功验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视-0.5D~-6.25D,顺规角膜散光1.76D~3.02D患者33例...
- 韦伟薛亚林张长宁
- 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检测和应用研究
- 王彤朱秀萍刘先宁张长宁王燕党双锁
-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在正常角膜潜伏的可能性,从宏观上减少致盲角膜病。已知HSV-Ⅰ能够在三叉神经节和静止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形成潜伏感染,因此常造成HSK反复发作。为进一步探讨HSV...
- 关键词:
- 关键词:HSV-I
- 复发赘片并睑球角粘连之眼表重建
- 目的:观察保存人羊膜联合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眼表重建,治疗复发赘片并睑球角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眼库保存的人羊膜联合新鲜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重建跟表面,治疗27例(27只眼),解除睑球角粘连。结果:21只眼眼表面...
- 吴洁张长宁马挺银勇朱斌良朱秀萍
- 关键词:眼表重建人羊膜
- 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Menicon-Z适应性及影响因素的临床观察
- 2013年
- 目的:观察多种因素对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后患者适应性及主观评价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患者采用Menicon-ZRGPCL配适,分析年龄、性别、球镜度、散光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基础泪液量及生活地域对配戴镜片后适应期的影响。患者戴镜1mo后主观评价其舒适性及视力稳定性。结果:配戴RGPCL后平均适应期为6.41±4.64d,各项因素中年龄对配戴适应期的影响有显著意义(F=4.07,P=0.025);配戴RGPCL 1mo后引起患者不适主要原因是异物感为0.62±0.71和干涩感为0.64±0.63。结论:配戴Menicon-Z RGPCL患者均能在1wk左右达到良好的适应状态,年龄越小的患者,越容易适应镜片。影响患者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是配戴RGPCL后的舒适度,给予患者详细的戴镜指导和相应的对症处理是能否解决其不适症状、持久配戴RGPCL的重要手段。
- 韦伟赵艳张长宁
- 关键词:适应性影响因素
- 常规角膜塑形术应用于较高度角膜散光患者的治疗效果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观察常规角膜塑形术矫治较高度角膜散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近视度为一0.50-6.25D,顺规角膜散光为-1.76—3.02D,年龄为6~18岁的患者33例(60眼),观察戴角膜塑形镜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后的视力改变情况,并结合角膜地形图改变情况对矫治效果进行分级。用logistic回归分析较高度角膜散光患者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影响因素。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为4.15±0.23,配戴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后的视力分别为4.59±0.23、4.90±0.11、4.96±0.07、4.86±0.25、4.93±0.10、4.93±0.11.配戴后UCV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148.08,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矫治效果Ⅰ级35眼(58%),Ⅱ级15眼(25%),Ⅲ级8眼(13%),Ⅳ级2眼(3%)。患者屈光度、角膜散光度、角膜下方与上方平均屈光度差值(I.S值)、角膜陡K(SK)值和角膜e值对矫治效果均无显著影响。结论采用改良的验配方法,常规球面角膜塑形镜也可以选择性用于自身条件较好的1.50D以上角膜散光近视患者,并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 韦伟申笛薛亚林张长宁
- 关键词:角膜塑形术角膜散光影响因素
- Comfort-Kone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治圆锥角膜的临床观察
- :观察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控制圆锥角膜发展的效果.方法:52 例患者(94 眼)采用“三点接触法”配戴RGPCL,分析对比配戴后屈光度、角膜地形图...
- 韦伟张长宁杨晓钊朱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