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雪萍

作品数:18 被引量:148H指数:6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麻醉
  • 3篇休克
  • 3篇血性
  • 3篇失血
  • 3篇失血性
  • 3篇术后
  • 3篇气管
  • 2篇休克大鼠
  • 2篇血气
  • 2篇血气分析
  • 2篇认知功能障碍
  • 2篇失血性休克
  • 2篇手术
  • 2篇术后认知
  • 2篇术后认知功能
  • 2篇术后认知功能...
  • 2篇脐静脉内皮
  • 2篇脐静脉内皮细...
  • 2篇气管插管
  • 2篇去氮

机构

  • 8篇暨南大学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深圳市人民医...
  • 4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18篇张雪萍
  • 6篇姚尚龙
  • 5篇张中军
  • 5篇任永功
  • 5篇石碧明
  • 5篇姜远旭
  • 5篇丁登峰
  • 4篇刘新波
  • 4篇戴中亮
  • 3篇曾邦雄
  • 3篇李亚丽
  • 2篇石伟
  • 2篇詹美俊
  • 2篇李亚丽
  • 2篇陶明哲
  • 2篇瞿舜贤
  • 2篇罗耀文
  • 1篇刁文波
  • 1篇王琦
  • 1篇海超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2篇咸宁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滨州医学院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8
  • 4篇2006
  • 2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剂量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效果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产妇80例,按加入芬太尼的不同剂量随机分为F0组(无芬太尼)、R组(芬太尼5μg)、F10组(芬太尼10帖)和F15组(芬太尼15船),于L2-3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在蛛网膜下腔以0.1ml/s的速度分别给药(1%罗哌卡因1ml+10%葡萄糖1ml+芬太尼不同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不同剂量),观察各组产妇的心率、血压、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和恢复时间、最大感觉阻滞时间和最高阻滞平面、最强运动阻滞时间和阻滞程度、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结果F10组和F15组感觉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F5组和F0组。结论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在感觉起效时间、阻滞时间、阻滞平面方面与剂量无关,剂量仅与感觉恢复时间有关。
丁登峰张雪萍任永功
关键词:芬太尼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
粘附分子在中性粒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PMN及血管内皮表面粘附分子在中性粒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PMNEC)粘附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5组:正常对照组;LPS处理组(将PMN及HUVEC用100μg·L-1LPS处理不同时间);LPS+CD11b单抗处理组;LPS+ICAM1单抗处理组;LPS+CD11b+ICAM1单抗处理组。用99mTcHMPAO标记PMNs,加入到HUVECs作用一段时间,PMNEC粘附率=溶解液放射值加入液放射值×100。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LPS刺激后15minPMNEC粘附性明显上升(37.45%±3.92%vs11.03%±4.15%,P<0.05),于4h处达到峰值(73.50%±6.39%)。CD11b单抗和ICAM1单抗可明显抑制这种粘附(P<0.05)。合用两种单抗有叠加效应。结论:在PMN与内皮细胞粘附的过程中,粘附分子CD11b与ICAM1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单抗封闭粘附分子的作用可明显削弱细胞间的粘附。
张雪萍任永功刘新波石碧明曾邦雄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脐静脉内皮细胞CD11B细胞间粘附分子-1粘附
复方苹果酸钠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复方苹果酸钠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80~3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S组)、生理盐水组(NS组)、复方乳酸钠组(RL组)和复方苹果酸钠组(RM组),每组12只。SS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三组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放血至MAP降为(40±5)mm Hg,休克60min后进行对应液体复苏,复苏后3h处死大鼠。检测小肠黏膜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表达量和Bcl-2相关蛋白(Bax)含量,采用TUNEL法检测黏膜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检测小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浓度。取小肠黏膜做病理切片,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NS、RL、RM组Bcl-2表达量明显低于SS组,Bax含量及凋亡指数明显高于SS组(P<0.05);RM组Bcl-2表达量明显高于NS组和RL组,Bax含量及凋亡指数明显低于NS组和RL组(P<0.05)。NS、RL、RM组SOD活性明显低于SS组,MDA浓度明显高于SS组(P<0.05);RM组SOD活性明显高于NS组和RL组,MDA浓度明显低于NS组和RL组(P<0.05)。病理组织切片显示RM组小肠黏膜损伤轻于NS组和RL组。结论复方苹果酸钠对于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黏膜具有良好的抗凋亡作用,为临床晶体液的应用带来新的选择。
戴中亮朱毅王琳琳李福菁张雪萍姚尚龙张中军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小肠凋亡
30s深呼吸4次法与传统吸氧去氮法比较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比较全麻插管诱导前传统吸氧去氮法与30s深呼吸4次法的差别。方法:20例气管插管全麻病人随机分为吸氧去氮组(3min组)与30s深呼吸4次组(4DB组),所有病人入手术室后在呼吸空气情况下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做血气分析,并记录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值作为基础值。3min组采用完全密闭面罩,氧流量10L,麻醉机活瓣旋开以15次/min频率吸氧3min。4DB组在相同条件下在30s内深呼吸4次。吸氧结束后即刻记录SpO2和采集动脉血做血气分析。随后两组在相同条件下快诱导插管,插管后保持病人无呼吸状态下保持气管导管开放,记录各例病人SpO2降至97%、95%、93%的时间,并在SpO2降至93%时采集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气分析。结果:SpO2降至97%、95%、93%各时点的时间3min组均明显长于4DB组(P<0.05)。吸氧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值3min组明显高于4DB组(P<0.05)。吸氧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两组相近,但SpO2降至93%时3min组PaCO2值明显高于4DB组(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的给氧方法中,传统吸氧去氮法较30s深呼吸4次法有更多的优点。
刁文波石碧明任永功张雪萍
关键词:吸氧去氮血气分析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鼻窦手术患者全凭静脉麻醉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 探讨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辅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麻醉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20例),右美托咪啶处理组(60例),右美托咪啶处理组均给予负荷量右美托咪啶0.6μg/kg,然后按各亚组不同维持输注剂量开始麻醉,D1组0.3μg/(kg·h)、D2组0.6μg/(kg·h)和D3组0.9μg/(kg·h),右美托咪啶处理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TCI静脉全身麻醉,术中间断给予罗库溴铵,麻醉深度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为40~50.患者入手术室安静5~10 min后(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1 min(T2)、气管插管后5 min(T3)、拔管前(T4)和拔管后5 min(T5)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和舒适度评估.结果 T5时对照组、D1组平均动脉压(MAP)均高于D2、D3组(P〈0.05).T1~T5时D1~D3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1~D3组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稍微有所延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D3组拔管后15 min VAS均低于对照组[(3.7±0.3)、(3.1±0.4)、(3.0±0.5)分比(6.2±0.6)分](P〈0.05).D1~D3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5±0.2)、(2.7±0.2)、(5.3±0.3)分比(1.4±0.3)分](P〈0.05),且D3组明显高于D1、D2组,D2组明显高于D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内对照组、D1组分别有4、2例出现恶心、呕吐.结论 右美托咪啶辅助用于丙泊酚-瑞芬太尼TCI全身麻醉,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显著提高麻醉恢复效果.
马磊许静姚尚龙张中军张雪萍戴中亮
关键词:麻醉静脉鼻窦疾病右美托咪啶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
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拟行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U,然后以10万U/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射至患者离室,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测定患者手术前1 d(T0)、手术结束时(T1)、手术后第1天(T2)和手术后第3天(T3)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并在T0、T2、T3时点完成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记录POCD发生率。结果观察组T1、T2时点IL-6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1时点IL-6和TNF-α水平高于其他时点(P<0.05),对照组T2时点IL-6和TNF-α水平高于T0、T3(P<0.05)。观察组T2时点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T2时点MMSE评分低于T0、T3(P<0.05)。POCD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降低老年患者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后血浆IL-6和TNF-α水平,减少POCD的发生。
丁登峰姜远旭王萍石伟罗耀文张雪萍
关键词:乌司他丁肺叶切除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氧去氮气管插管新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国内外通用的诱导气管插管的方法为麻醉诱导后通过麻醉机人工通气辅助呼吸3min吸氧去氮后进行气管插管。但正压通气可能导致的胃积气既给腹腔镜手术操作造成困难,也对需要急诊全身麻醉下手术的饱胃患者增加了返流误吸的危险。本研究通过自主呼吸预吸氧3min后行气管插管,观察动静脉血气分析的动态变化和观察胃积气量。与传统手控呼吸3min方法比较,以探讨一种更有效和安全的气管插管方法。
李亚丽石碧明石伟刁文波张雪萍海超
关键词:麻醉气管插管吸氧血气分析
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HHS)对缺氧/氧再灌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A、B、C、D4组,A组细胞于常氧状态下(37℃,95%空气,5%CO2)培养24h;B组细胞经HHS作用15min后,在常氧状态下培养24h;D组细胞先经HHS处理15min,C、D组细胞在缺氧环境(37℃,95%N2,5%CO2)中培养8h,然后在常氧状态下培养16h。[Ca2+]i采用Fluo-2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线粒体膜电位采用罗丹明123(rhodamine123)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存活率则采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结果常氧状态下培养的A、B组细胞[Ca2+]i、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存活率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A组相比,缺氧/氧再灌状态下,C、D组细胞[Ca2+]i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均P<0.05)。而D组细胞[Ca2+]i较C组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存活率较C组明显增高。结论HHS可阻止缺氧/氧再灌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钙超载,并减轻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存活率的下降。
袁世荧张雪萍姚尚龙曾邦雄
关键词: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钙离子线粒体
两种不同晶体液预扩容对剖宫产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晶体液预扩容对剖宫产术产妇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剖宫产产妇60例,随机双盲分为复方乳酸钠组(RL组)和复方醋酸钠组(RA组),每组30例。麻醉前10 ml/kg晶体液预扩容,输液速率15~20 ml·kg-1·h-1。取左侧卧位行腰-硬联合麻醉。术中持续输入相应晶体液。分别在开始输液时(T1)、手术结束时(T2)、手术后4 h(T3)、24 h(T4)抽取静脉血,检测产妇血清中IL-6、TNF-α和CRP水平。结果 T1、T4时两组产妇CRP、IL-6和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时RA组CRP、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RL组(P〈0.05)。结论复方醋酸钠导致产妇术后炎性因子释放的作用明显强于复方乳酸钠。
戴中亮姚尚龙张雪萍张中军詹美俊姜远旭
关键词:炎性反应腰麻剖宫产
NF-kappaB对ICAM-1表达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研究NF-kappaB对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原代培养HUVECs,用LPS(100 ng.ml-1)刺激不同时间(1、4、8、24 h)后,其中于4 h处预先用NF-κB抑制剂PDTC(1 mmol.L-1)处理15 min,再分别提取核蛋白进行凝胶电泳迁移改变分析(Electrophoretical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法测定NF-kappaB活性及提取总RNA进行RT-PCR检测ICAM-1mRNA表达。结果:NF-kappaB的活性变化与ICAM-1的表达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用PDTC(NF-kappaB抑制剂)处理内皮细胞,发现ICAM-1的表达随着NF-kappaB活性的降低而下调(2.40±0.11vs0.76±0.09,P<0.01)。结论:NF-kappaB对ICAM-1基因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张雪萍刘新波任永功石碧明李亚丽姚尚龙曾邦雄
关键词:脂多糖ICAM-1NF-KAPPABPDTC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