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俊芳

作品数:17 被引量:264H指数:9
供职机构:湖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血吸虫
  • 11篇血吸虫病
  • 11篇吸虫
  • 11篇吸虫病
  • 11篇虫病
  • 4篇疫情
  • 4篇疟疾
  • 3篇德尔菲
  • 3篇德尔菲法
  • 3篇疫情资料
  • 3篇回顾性调查
  • 2篇钉螺
  • 2篇指标体系
  • 2篇日本血吸虫
  • 2篇日本血吸虫病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人工神经
  • 2篇人工神经网络
  • 2篇网络

机构

  • 16篇中国疾病预防...
  • 5篇湖北省疾病预...
  • 4篇江苏省血吸虫...
  • 4篇安徽省血吸虫...
  • 4篇云南省地方病...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湖南省血吸虫...
  • 3篇浙江省医学科...
  • 3篇四川省疾病预...
  • 3篇荆门市疾病预...
  • 3篇湖北民族大学
  • 1篇卫生部疾病预...
  • 1篇荆州市疾病预...

作者

  • 16篇徐俊芳
  • 13篇周晓农
  • 8篇李石柱
  • 7篇许静
  • 5篇朱蓉
  • 5篇张利娟
  • 4篇杨国静
  • 4篇汪天平
  • 4篇肖瑛
  • 3篇林睿
  • 3篇贾铁武
  • 3篇汪奇志
  • 3篇熊孟涛
  • 3篇夏志贵
  • 3篇曹淳力
  • 3篇韩阳清
  • 3篇闻礼永
  • 3篇钱颖骏
  • 3篇张奕
  • 3篇张世清

传媒

  • 8篇中国血吸虫病...
  • 6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疟疾由控制走向消除的干预措施分析被引量:44
2014年
目的提出疟疾由控制走向消除的关键措施,为我国实施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0年《全国血吸虫病、疟疾和包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选取疟疾疫情较重的典型流行省份,建立发病率变化与干预措施间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果 2004-2010年全国87.56%的疟疾发病集中在安徽、云南、海南和河南4省。以Y为间日疟发病率,X1为有疟疾病史者休止期服药人数的自然对数(F=14.53,P<0.01,R2=0.72),X2为重点人群休止期服药人数的自然对数(F=15.90,P<0.01,R2=0.71),X3为镜检培训人数(F=11.53,P<0.01,R2=0.61),分别建立了地区固定效应模型,X1、X2和X3均对Y具有负向影响作用;以Y为恶性疟发病率,X1为镜检培训累计人数(F=11.06,P<0.01,R2=0.87),X2为媒介培训人数的自然对数(F=15.28,P<0.01,R2=0.89),分别建立了地区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X1和X2均对Y具有负向影响作用。结论有疟疾病史者休止期服药、重点人群休止期服药和镜检培训等是控制间日疟疫情的关键干预措施,镜检培训和媒介培训则对恶性疟发病率下降有重要作用。
夏志贵徐俊芳张少森王汝波钱颖骏周水森杨维中周晓农
关键词:疟疾干预措施
我国2004-2013年疟疾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对我国2004-2013年疟疾发病率进行时间趋势分析,阐明我国疟疾发病的趋势。方法应用Joinpoint软件对我国2004-2013年疟疾发病率进行Joinpoint模型分析,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同时应用灰色建模系统软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疟疾总发病率的趋势变化联接点是2006年,APC分别为34.8%(P>0.05)和-37.9%(P<0.05);间日疟发病率的趋势变化联接点是2007年,APC分别为14.7%(P<0.05)和-51.5%(P<0.05);恶性疟发病率的趋势变化联接点是2009年,APC分别为-39.6%(P<0.05)和-25.9%(P>0.05);未分型疟疾发病率的趋势变化联接点是2006年,APC分别为31.7%(P>0.05)和-40.7%(P<0.05)。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疟疾的发病率与疟疾总发病率的综合关联度依次为0.887 7、0.625 4、0.844 5。本地疟疾发病率的趋势变化联接点是2008年,APC分别为2.43%(P>0.05)和-72.89%(P<0.05),本地疟疾发病率与疟疾总发病率的综合关联度为0.969 3结论我国疟疾总发病率、本地疟疾发病率、间日疟发病率和未分型疟疾发病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2004-2009年恶性疟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9-2013年恶性疟发病率保持平稳。
徐俊芳夏志贵周晓农李石柱郭孝鹏覃思
关键词:疟疾
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性强的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15976-2006)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查阅法设计调查问卷,选择20位从事血吸虫病防治、科研和管理的专家进行德尔菲法调查,对血吸虫病疫情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建立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体系中各指标的归一化权重和组合权重。结果经过2轮调查,确立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的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居民病情、家畜病情和螺情等3个一级指标的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360 2、0.335 2、0.304 6。二级指标中,家畜感染率的组合权重最高,为0.335 2;钉螺感染率组合权重最低,为0.093 3。结论建立的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合理、全面、权威性强,可为《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修订提供参考依据。
许静徐俊芳朱蓉林丹丹汪天平李石柱郭家钢周晓农
关键词:血吸虫病指标体系德尔菲法钉螺
江陵县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血检阳性率与钉螺感染率关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江陵县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血检阳性率与钉螺感染率的关系。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血吸虫病监测,收集2005-2011年监测点居民血检阳性率、钉螺感染率等指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两者关系进行评估。结果2005-2011年监测点居民血检阳性率分别为26.09%、11.84%、10.37%、10.09%、12.08%、9.61%、6.00%,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36%、0.08%、0.15%、0.129%、0.067%、0.091%、0.045%,两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929,P<0.01)。结论江陵县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血检阳性率与钉螺感染率成正相关关系,应加大钉螺尤其是感染性钉螺控制力度,以保障疫区居民身体健康。
陈美张华明刘雄刘军戴裕海徐俊芳彭孝武
关键词:血吸虫病钉螺血检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Ⅲ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疫情变化分析被引量:63
2011年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全国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各县达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至2008年或2009)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及达标后疫情回升因素。结果达传控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5±3年。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分别在达标后第7年和第12年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10%以上,水网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感染性钉螺密度的回升时间与活螺密度的回升高峰基本一致;湖沼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2年居民感染率即回升至〉10%。达传阻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7±4年。达传阻后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在达传阻后的3~6年先后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而活螺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则在钉螺面积回升的当年或随后2~3年相继出现回升。结论受生物、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控和传阻达标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为螺情回升。建议修订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流行区的螺情变化规律、钉螺面积或感染性钉螺密度等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传控和传阻地区应建立敏感而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达标后的疫情监测和巩固工作。
许静林丹丹吴晓华朱蓉汪奇志吕尚标杨国静韩阳清肖瑛张奕陈文熊孟涛林睿张利娟徐俊芳张世清汪天平闻礼永周晓农
关键词: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疫情回顾性调查
定性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及其SAS实现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主成分分析在定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及其SAS实现。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血吸虫病流行区1 247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21个家庭经济状况的变量主要受前6个主成分的影响,6个主成分依次主要综合了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品、家庭收支情况、家庭固有资产或不动产、高消费家庭生活用品、家庭农用机械及耕牛的信息。结论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应根据数据类型选用合适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获得更为客观的分析结论。
徐俊芳李石柱贾铁武刘琴周晓农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以机代牛”等传染源综合治理措施防治血吸虫病的效果评价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评价"以机代牛"等传染源综合治理措施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2011年在湖北省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选取6个已实施"以机代牛"等传染源综合治理措施的行政村(即荆州区的李埠镇杨井村和太湖管理区岳台村、监利县的新沟镇顺丰村和程集镇张马村、江陵县的马家寨乡金旗村和资市镇玉古村)为干预组,2个未实施该措施的行政村(即石首市的小河口镇老洲岭村和大垸镇中岭子村)为对照组进行效果评估。内容包括,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人群感染情况,采用改良加藤法检查粪便,每个村调查人数不少于300人;调查全部耕牛感染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查粪便。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钉螺感染情况,并在钉螺调查环境中调查野粪的感染情况(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1粪3检)。分别对2007年(基线情况)、2009年(干预前)和2011年(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防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人群的血吸虫感染率由实施"以机代牛"等综合治理措施前(2007年、2009年)的3.6%(135/3 772)和2.0%(63/3 116)降至2011年的0.9%(21/2 396)(χ2=43.411,χ2=11.840,P<0.05);至2011年已无存栏耕牛;2010-2011年人群和耕牛的血吸虫感染率下降幅度分别为52.6%和100%。对照组,2007、2009和2011年的人群感染率分别为4.5%(64/1 410)、2.6%(34/1 294)和1.8%(24/1 320),2007和2011年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78,P<0.05),但2009和2011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09和2011年耕牛感染率分别为5.1%(8/158)、1.6%(3/187)和1.6%(3/189)(χ2=3.387,P>0.05);2010-2011年人群和耕牛感染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25.0%和5.9%。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9,P<0.05);两组调查点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干预组未查到阳性野粪,对照组野粪阳性率为7.5%(3/40)。结论实施"以机代牛"等传染源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阻断血吸虫病的�
柳伟曹淳力陈朝李石柱唐丽肖瑛张华明杨志强王易苏尚洋王立英王强徐俊芳鲍子平黄希宝周晓农
关键词:血吸虫病传染源感染率
长江中游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研究湖沼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的家庭和个人行为影响因素,为血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6个村,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对调查对象采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吸虫病血清学结果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结果共调查1247户2339人。Logitic回归模型拟合较好(R2=0.5984),模型提示不同流行程度的村、家庭经济状况、村民年龄、文化程度及血吸虫感染史与日本血吸虫病抗体阳性率有回归关系。结论为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针对不同流行区、不同防治人群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
徐俊芳许静杨国静贾铁武李石柱刘琴周晓农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病社会因素湖沼型
基于回顾性重排扫描统计量的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时空聚集性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应用空间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特征,探索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在湖沼型、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聚集性探测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分别收集2009-2014年江西省和2004-2013年云南省的血吸虫感染人群、耕牛和钉螺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应用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方法 ,对江西省和云南省血吸虫病高风险传播区域的时空分布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09-2014年江西省人群、耕牛和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率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群和钉螺感染率分别由2009年的0.21%和0.03%下降至2014年的0.01%和0,耕牛感染率从2012年的1.25%下降至2014年的0.12%,其中人群感染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PC)为-47.36%(P<0.05);2009-2014年人群、耕牛和钉螺感染率均存在时空分布聚集性,分别探测出3、2和1个聚集区域,均位于环鄱阳湖地区。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钉螺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年感染率分别为2.49%、0.70%和3.76%,至2013年,人群和钉螺感染率均为0,耕牛感染率下降为0.02%;其中人群感染率APC为-49.17%(P<0.05);2004-2013年人群、钉螺和耕牛感染率均存在时空分布聚集性,分别探测出2、6和2个聚集区域。结论 2009-2014年江西省湖沼型和2004-2013年云南省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疫情均呈现下降趋势,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分析均发现有人群、钉螺和耕牛感染率的聚集性区域,表明可用于分析血吸虫病时空分布特征。
郝瑜婉薛靖波徐俊芳胡飞张云曹淳力阮瑶田添张利娟许静林丹丹董毅李石柱
关键词: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特征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Ⅱ传播控制县达标前后疫情变化分析被引量:29
2011年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国传播控制(传控)地区病情和螺情逐年变化过程,探索达到传控标准前后钉螺指标变化对病情影响的规律,为今后我国修订血吸虫病传控标准中钉螺等相关指标,更科学、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国8个省21个已达传控或传播阻断(传阻)阶段的湖沼型和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记录各调查县达到传控标准前10年和以后各年的疫情资料,建立全国疫情回顾性调查数据库;分析不同年份钉螺和感染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等变化趋势,以及达标前后不同流行类型和疫情类别地区螺情和人群感染率等疫情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结果在达传控标准前,流行区人群血吸虫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湖沼型流行区人群平均感染率在达传控前4年左右已降至<5%,山丘型流行区则在达标前8年左右已降至<3%;两类地区在传控达标年平均感染率分别降至2.10%和1.45%,但在达传控后3~4年开始出现回升,且回升多发生在湖沼型流行区。湖沼和山丘型流行区钉螺分布面积和密度,均在达传控前10年开始逐年下降,其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有螺面积较传控达标年分别降至最低点的2.75%和0.55%,活螺平均密度在达传控前3~4年至达传控后9~10年间保持较低水平;但在传控达标年后6~7年开始出现新发现钉螺环境,9~12年后出现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回升。结论湖沼和山丘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螺情能维持10年左右的较低水平而无明显波动,但病情在达传控后5年左右即出现反弹。在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措施时,仍应重视对钉螺的控制和监测工作,并建议今后在修订我国血吸虫病传控标准时,应将"钉螺面积下降比例"和"感染性钉螺控制"作为达标验收指标。
朱蓉林丹丹吴晓华汪奇志吕尚标杨国静韩阳清肖瑛张奕陈文熊孟涛林睿许静张利娟徐俊芳张世清汪天平闻礼永周晓农
关键词:血吸虫病疫情回顾性调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