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冉

作品数:17 被引量:12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8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泥盆世
  • 4篇晚泥盆世
  • 4篇绝灭
  • 3篇地质
  • 3篇泥盆纪
  • 3篇灭绝
  • 3篇化石
  • 3篇集群绝灭
  • 3篇教学
  • 3篇分子化石
  • 3篇变质
  • 3篇F
  • 2篇地层
  • 2篇地质教学
  • 2篇岩石
  • 2篇上泥盆统
  • 2篇泥盆系
  • 2篇缺氧
  • 2篇法门期
  • 2篇变质作用

机构

  • 17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河南理工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7篇徐冉
  • 12篇龚一鸣
  • 3篇袁晏明
  • 3篇曾剑威
  • 3篇汤中道
  • 3篇李保华
  • 2篇黄咸雨
  • 2篇谢树成
  • 2篇胡斌
  • 1篇童金南
  • 1篇刘嵘
  • 1篇张宁
  • 1篇杨坤光
  • 1篇刘邓
  • 1篇罗根明
  • 1篇司远兰
  • 1篇王永标
  • 1篇黄程
  • 1篇王国庆
  • 1篇董玉森

传媒

  • 5篇中国科学(D...
  • 3篇地球科学(中...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中国教育技术...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叉波痕在广西上泥盆统钙质浊积岩中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8
2003年
小型不对称分叉波痕(简称分叉波痕)发现于桂林杨堤剖面上泥盆统弗拉斯阶linguiformis牙形石带,桂林碳酸盐台地东南缘斜坡相钙质浊积岩鲍马序列C段。波长7.5~8.0cm,波高0.5~0.8cm,波痕指数15~10;向流面长5.0~7.0cm,背流面长2.5~4.0cm,波痕对称指数2.0~1.8;背流面向东倾;波脊较圆滑、缓曲,且具明显的分叉现象。是浊流流速减缓,密度流转化为牵引流后在低流态条件下,并叠加有推进型风暴浪作用形成的复合成因波痕。根据该波痕和寄主地层特征,推断含分叉波痕的阳朔碳酸盐盆地的最大水深约100m,极限水深小于200m。这一估计值应能代表广西乃至华南板块泥盆纪广泛发育的含牙形石动物群和钙质浊积岩碳酸盐沉积盆地的定量水深,可能也代表了弗拉斯阶—法门阶之交受集群绝灭事件重创的浅水海相生物与基本未受影响的深水海相生物的水深分界线。
龚一鸣徐冉李保华
关键词:泥盆系集群绝灭牙形石动物群
石内真菌:恐龙大绝灭的可能杀手
2008年
湖北省丹江口市温家坪剖面晚白垩世晚期胡岗组上部紫红色砂质泥岩中含丰富的恐龙蛋壳碎片.运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在保存良好的恐龙蛋壳柱状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内真菌.这些石内真菌以不同的角度钻掘寄主,并有选择地富集在恐龙蛋壳柱状层差的生物结晶带内.单个石内真菌呈针状、带状、丝状,长5~18μm,基部宽0.3~0.5μm,不分叉.石内真菌与寄主有相同的石化特征、脆性断口、质地和主要化学成分.石内真菌的主要成分为氧、碳和钙,次要成分为钠、钾、氯和硫.认为石内真菌入侵恐龙蛋的时间发生在恐龙蛋形成后和石化作用前,白垩纪末期石内真菌入侵恐龙蛋,致使其不能正常孵化和夭折可能是导致恐龙大绝灭的直接原因.
龚一鸣徐冉胡斌
关键词:恐龙蛋白垩纪大绝灭
广西桂林杨堤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上、下 Kellwasser 事件的差异与海洋生产力变化被引量:5
2015年
对广西桂林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简称F-F)之交杨堤剖面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生物成因Ba、Al、Si和氧化还原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地区F-F之交生产力较低,且两次Kellwasser事件具有不同特点:下Kellwasser(LKW)事件时期并未出现明显缺氧环境,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和最终生产力均相对较高,δ13 C小幅度正偏是由生产力上升引起;上Kellwasser(UKW)事件时期海平面上升,陆源输入物极少,氧含量急剧下降,初级生产力有所增加,最终生产力锐减,此时的δ13 C大幅正偏是由于缺氧条件下有机碳缓慢积累埋藏保存所致.
徐冉龚一鸣谭雪娇曾剑威
关键词:泥盆纪缺氧生产力地层学
遗迹化石Zoophycos中的微生物和分子化石被引量:13
2007年
在广西来宾瓜德鲁普世(中二叠世)茅口组下部深灰色粒泥灰岩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Zoophycos,在Zoophycos的蹼层中发现丰富的螺旋菌状、球菌状微生物化石,它们的大小在0.4-3.0μm之间.在富含Zoophycos(复合遗迹组构指数为4)的粒泥灰岩样品中,检测到的分子化石有:正构烷烃(主峰碳为C18,无明显的奇偶优势)、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如姥鲛烷Pr,植烷Ph等)、长链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藿烷系列)、甾烷、长链烷基环己烷、二苯并噻吩、苯并萘并噻吩、苯并二苯并噻吩等.姥植比(Pr/Ph)小于1和大量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存在(噻吩系列)显示出沉积物中存在较多的还原态的硫,反映还原条件.这些特征可能与硫酸盐类还原菌有关.Zoophycos蹼层中高丰度微生物化石和分子化石的发现表明,遗迹化石Zoophycos可能是其造迹者精心构筑的多功能花园,在花园中,Zoophycos的造迹者在不同的蹼层中培植不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Zoophycos的造迹者在其生活期间可能在食物链、氧化还原等方面为密切相关的互利共生群落.
龚一鸣徐冉谢树成黄咸雨胡斌齐永安张国成
关键词:遗迹化石ZOOPHYCOS微生物分子化石二叠纪
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变质岩教学的探讨被引量:1
2013年
变质岩石学是岩石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种变质岩的岩性特征,包括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地质产状;查明不同类型变质岩的原岩性质和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探讨变质岩组合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过程的关系;寻找与变质岩有关的各种矿产。本文结合周口店地质实践教学的体会和变质岩石学的学科特点,探讨如何在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较全面的进行变质岩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全面理解变质岩课程的内容及其包涵的地质思维,并能初步运用变质岩石学基本原理分析自然界中的变质作用。
李益龙张宁徐冉袁晏明
关键词:野外实践变质岩教学
菌藻类繁盛:晚泥盆世大灭绝的疑凶?被引量:15
2006年
广西桂林杨堤剖面的地球化学数据显示晚泥盆世弗拉期末—法门期海平面波折上升、水体从富氧变为贫氧,同时无机、有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和δ13Ckerogen)分别从+0.43(‰V-PDB)→+3.54(‰V-PDB)和-29.38(‰V-PDB)→-24.14(‰V-PDB),可以与北美、欧洲等地进行对比.通过对海平面变化、缺氧程度分析,并结合岩石薄片,我们认为这种快速正向波动是由以菌藻类生物为主要生产者的海洋生产力迅速增加引起的.镜下观察发现,F-F大灭绝中菌藻类不但未受影响反而更加繁盛.与之相对应,对营养盐P及菌藻类生长刺激元素Fe、Zn的研究也发现在晚弗拉期出现几次含量突增.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来源主要由陆地输入,这就印证了晚泥盆世陆生植物大规模繁盛使得生物化学风化盛行,导致地表径流向陆表海输送的营养物质增加改变了海洋化学环境,富营养化的海水使菌藻类繁盛并造成其他生物灭绝的假说.
徐冉龚一鸣汤中道
关键词:大灭绝泥盆纪富营养化
晚泥盆世F-F之交菌藻微生物繁荣与集群绝灭的关系:来自碳同位素和分子化石的启示被引量:23
2005年
广西桂林杨堤斜坡相碳酸盐岩的无机、有机碳同位素,分子化石和相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从上泥盆统弗拉阶上rhenana带至linguiformis带顶部,d13Ccarb和d13Ckerogen正偏,其值分别从+0.43(?V-PDB)→+3.54(?V-PDB)和从-29.38(?V-PDB)→-24.14(?V-PDB),B(Ba=Ba/(Al2O3X15%))从0.015上升至0.144,TOC从0.02%上升至0.21%,V/Cr从0.3上升至2.0,Sr/Ba从3.20上升至49.50,表明晚泥盆世弗拉阶-法门阶(F-F)之交生物量和生物产率以及有机碳的埋藏量是增加的,水与沉积物界面附近由富氧到少氧,沉积环境的含盐度增高.上泥盆统弗拉阶顶部至法门阶下部,分子化石丰度有所增加,分子化石类型主要由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烷、甾烷构成,其特征表明,分子化石的母体生物主要为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非光合作用的菌类.因此文中认为,F-F之交生物集群绝灭的多期性、选择性、全球性和地质学意义上的同时性是菌藻微生物繁荣、中-低纬度浅水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积累的结果,是陆地生态系与海洋生态系遥相关的具体体现.简化的因果链是:晚泥盆世裸子植物、高大乔木。
龚一鸣徐冉汤中道司远兰李保华
关键词:分子化石晚泥盆世集群绝灭法门阶碳同位素
华南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葛万藻与腕足动物的耦合关系被引量:3
2008年
对广西桂林杨堤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剖面连续高密度取样磨片,在显微镜下分别统计腕足动物和葛万藻在薄片中所占面积百分比,以此作为其丰度变化的指标.研究发现,腕足动物与葛万藻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腕足动物的掘穴、觅食等活动对葛万藻的生长起破坏作用,当腕足动物繁盛时葛万藻的数量将会大幅下降,但两者之间并不仅仅是生存竞争关系.葛万藻繁盛时通过光合作用大量释放氧气将会缓解水体缺氧状况,在下Kellwasser贫氧事件中对腕足动物的生存环境起到了改善作用,使得腕足动物丰度上升.丰度增加的腕足动物反过来又压制了葛万藻的生长,造成葛万藻数量锐减.而在缺乏葛万藻改善水体含氧量的情况下,腕足动物在上Kellwasser层的缺氧事件中也受到重创.腕足动物和葛万藻分别作为后生动物和地微生物的代表,在晚泥盆世F-F大灭绝事件中表现出的这种复杂关系对研究地质历史转折期后生动物与地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徐冉龚一鸣曾剑威
关键词:腕足动物缺氧晚泥盆世
泥盆纪F-F之交海底热液活动与海洋酸化:来自稀土元素的证据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ICP-MS对采集于广西桂林杨堤弗拉阶-法门阶(F-F)之交碳酸盐岩地层样品的测试分析,表明测试样品稀土元素总含量平均值为33.32μgg?1;轻稀土与重稀土含量比值的平均值为6.35,明显富轻稀土,呈现轻稀土富集的分布模式;Eu异常值的平均值为1.13,普遍呈正异常,并在F-F界线附近出现两次明显的Eu正异常峰值;测试样品稀土元素具明显的四素组效应,并在两次Eu正异常层位表现为明显的M型四素组效应.综合杨堤剖面稀土元素及相关微量元素特征,认为杨堤剖面在上、下Kellwasser层位(KWH)发生了两次明显的热液活动,并导致海水酸化.热液活动带来的多金属离子和酸性液体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破坏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组织结构,引起以层孔虫-珊瑚礁为标志的宏体生物大灭绝.
曾剑威徐冉龚一鸣
关键词:泥盆纪生物灭绝稀土元素热液活动
北京周口店地区岩石地层及沉积序列和沉积环境恢复被引量:12
2013年
周口店地区地处华北板块的腹地,其地层序列发育齐全,在华北地区具有代表性。但受后期变质、构造和岩浆作用的影响,该区整个地层序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强烈变质和变形改造,给相关地质学研究造成很大困难。借助于北京市邻区相应地层的对照分析,尝试恢复周口店地区各时代强烈变质变形的沉积地层序列,分析其沉积环境,并对有关地层单元进行系统清理,在新的国际年代地层框架内重新厘定了周口店地区的地层格架。周口店地区沉积地层序列和古环境重建结果表明:该区一直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沉积古地理位置,其可能与该区后期独特的重大构造和变质变形活动有关联。
童金南徐冉袁晏明
关键词:岩石地层地层清理沉积古地理变质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