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天基

作品数:10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大众
  • 3篇宗教
  • 3篇村落
  • 2篇交往
  • 1篇地缘
  • 1篇心型
  • 1篇血缘
  • 1篇药市
  • 1篇药王
  • 1篇仪式
  • 1篇中国宗教
  • 1篇娘娘
  • 1篇牛头
  • 1篇乞巧
  • 1篇中心型
  • 1篇宗教概念
  • 1篇宗教研究
  • 1篇西方汉学
  • 1篇礼俗
  • 1篇礼物

机构

  • 5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新泰第一中学
  • 1篇法国国家科学...

作者

  • 10篇徐天基
  • 1篇曹新玲
  • 1篇罗丹
  • 1篇罗丹

传媒

  • 4篇民俗研究
  • 2篇民间文化论坛
  • 1篇民族艺术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仪式性馈赠:河套沟人的象征之旅
本文从历时性及共时性的维度对京西河套沟人的交往实践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仪式性馈赠”的概念。   作为河套沟人文化图式中的重要组成,“仪式性馈赠”不仅在地方社会体系中具有静态的结构意义,同时对地方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徐天基
明清时期北京丫髻山的进香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晚明以降,丫髻山逐渐成为北京地区娘娘崇拜的一个朝圣中心。自清康乾年间,它在北京市民的宗教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最终被纳入"五顶二山"的宇宙观和进香回路之中。清嘉庆年间至咸丰年间,丫髻山香火逐渐式微。直至清同治年间,伴随着京东各县地方势力之崛起,丫髻山的香火再度繁盛,并被逐渐纳入四大门的信仰框架之中。一部丫髻山的进香史,便是明清两代京畿地区社会变迁的缩影。笔者认为,仅将朝顶进香视作民俗宗教的研究领域并不足以展现中国宗教史的丰富内涵,它构成了帝制晚期中国人公共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代表着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的宗教现象。
徐天基
关键词:碧霞元君娘娘
作为交往方式的七夕乞巧--广州市珠村乞巧节俗调查报告被引量:6
2009年
在广州天河区的珠村一带的诸村落,乞巧节中"摆七娘"和"睇七娘"的传统源远流长。传统中的七夕乞巧为村落及宗族间姓氏的流动建构了媒介和文化空间,而它在现代的变迁实际上打破了区域社会内部的交往,使其通过文化展演的形式唤起群众的地方感,同时带有一种对商业回报的诉求。笔者于2007、2008年先后三次对珠村进行田野调查,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传统与现代乞巧节的情况,并通过对这些田野资料进行初步分析,观照七夕乞巧活动中联村仪式的特性,以及其现代形态中新的文化内涵。
罗丹徐天基曹新玲
关键词:交往
香港海陆丰人的盂兰胜会——牛头角区第四十四届盂兰胜会调查报告被引量:1
2012年
香港牛头角第四十四届海陆丰盂兰胜会的仪式,包括迎神、启坛(庆土仪式)、挂榜、大士爷开光、早朝、午朝、恭迎圣驾、跑灵火、祭小幽、走五土、午贡、祭大幽、派筹派米、化大士爷、送神。其中,喃呒佬所表演的道教科仪为海陆丰式的盂兰胜会提供了基本的仪式框架,社区代表和老百姓的参与又赋予了盂兰胜会新的阐释维度。
徐天基
关键词:海陆丰
词与物:“大众宗教”概念之反思
2011年
文章对"大众宗教"、"民间宗教"等概念的使用做了一些初步的反思,未完全采用追本溯源的文献学方法梳理学术渊源,旨在阐释如下观点:对于同一种宗教现象的表述,可以冠之不同的术语与概念。对不同术语的阐释权在学界也成了标榜自身话语权的一种策略,在学术场域中日渐成为一种追逐符号利益的实践行为。然而,其根本的学术诉求是当志存高远的,即希冀通过悬置诸如"大众宗教"等范畴化了的、带争议性的概念而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
徐天基
关键词:民俗宗教
村落间仪式性馈赠及交往的变迁--以京西黑龙关庙会为例被引量:8
2010年
基于多次对北京房山区河套沟地区的的黑龙关庙会及其村落的田野调查所得,文章着重关注社会变迁对多村落间交往模式的影响。作为地区中心型庙会,黑龙关庙会由多村落联合举办,其在"河套沟"文化空间及景观的仪式建构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文章从横向/纵向情境、竞争性/非竞争性、表达性/工具性三个维度对"走会"与"献会"进行区隔,希冀借此对"河套沟"内部间及外部村落的交往模式和结构进行透析。在此基础上,对"仪式性馈赠"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探讨作为一种"仪式性馈赠"机制,它们对传统村落生活中社会关系网的凝结以及区域社会中地方认同感的缔结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伴随着社会变迁及现代化的进程,在这样一种结构化的交往模式及交换体系中,是什么使得它在其发生的场域中依然呈现出结构化的功能特征。
徐天基罗丹
关键词:交往
礼物、关系与地方宗教:当代华北多村落的仪式联合被引量:8
2014年
基于华北多村落仪式联合的民族志研究,本文主张以村落间礼物交换及关系生产的视角重新界定地方宗教,即将礼物交换、关系的生产视作华北民众宗教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此种关系/往来的模式主导着村际关系的维系和调整,也是地方宗教尤其是多村落仪式联合形成的前提和方式。
徐天基
关键词:礼物交换礼俗
地方神祇的发明:药王邳彤与安国药市被引量:9
2011年
基于多次对河北安国县药王庙会的考察,文章关注一个神圣符号是如何被不同的社会群体"复写"的历史,同时,一个宗教符号如何在变迁中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并获得地方合法性?作为一种文化的再创造,邳彤如何被安国县的地方精英及药商形塑,又是如何发挥它的符号暴力的。伴随着一个神灵符号的生产,安国逐渐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在药王庙会的符号场域中,多种话语交织并不断协商,异质性的群体对于同一符号秉持着相异而又相生的仪式实践和阐释维度。作为历史主体的皮场王、药王及邳彤,在复线的历史进程中嬗变且相互杂糅,复写着一个框架性的符号。
徐天基
关键词:安国药市
西方汉学传统中的中国宗教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在西方的汉学传统中,对于中国宗教概念及其内涵向来存在争议。需要将"宗教""、中国宗教""、大众宗教"、"地方宗教"等概念置于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传统的历史脉络中来重新考察这些术语在中国宗教研究中的适用性。20世纪初期,西方研究者对于中国宗教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三教"的范畴,存在着误识与争议。1960年代自杨庆堃开创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以来,中国宗教的研究视阈逐渐转向普通大众的、地方性的宗教生活,随之而来的是大众宗教、地方宗教等术语的兴起。
徐天基罗丹
关键词:中国宗教
存在一个中国北方宗教吗?一篇述评
2016年
研究中国"大众宗教"的学者们对于田野研究中过于青睐中国东南部的现象早有怨言,这些田野研究形成的概括和模型失实于中国北方的实际情况。直到1990年代,在中国北方进行田野工作还属不易。然而,在过去的十五年间情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近期涌现出的大量出版物力图直接解决这种失衡,它们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原始资料,并试图让我们对中国宗教的理解"去南方化"。
高万桑徐天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