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松
- 作品数:66 被引量:415H指数:12
-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2011—2019年福建省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分析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分析2011—2019年福建省学生肺结核发病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得发病时间为2011—2019年的福建省学生肺结核疫情报告卡信息,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统计在校学生人数,计算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结合疫情报告卡的人口学特征及诊断分类等信息,对在校学生的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9年,福建省学生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1—2015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2.57/10万(722/574.18万)、10.26/10万(593/577.96万)、9.65/10万(549/568.73万)、9.36/10万(537/574.01万)和6.68/10万(391/585.25万),呈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96.43,P<0.05)。2016—2019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00/10万(478/597.22万)、9.82/10万(598/609.02万)、12.52/10万(792/632.40万)和10.92/10万(721/660.26万),呈升高趋势(χ趋势2=38.02,P<0.05)。2011—2013年,每年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的高峰在3月份,在全年学生报告发病例数中的占比分别为17.31%(125/722)、23.78%(141/593)和23.68%(130/549)。2015—2019年,每年的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的高峰在12月份前后,在全年学生报告发病例数中的占比分别为19.44%(76/391)、19.67%(94/478)、12.88%(77/598)、14.52%(115/792)和15.40%(111/721)。2014年出现3月份和12月份2个报告发病高峰,在全年学生报告发病例数中的占比分别为19.74%(106/537)和19.37%(104/537)。各年度报告发病例数均以15~<20岁年龄组占比最高,平均为59.91%(3224/5381)。各年度报告发病例数均为男性高于女性,男∶女≈1.37∶1(3113∶2268)。结论2011—2019年,福建省学生结核病疫情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5~<20岁年龄组发病占比最高;学生报告发病例数男性高于女性。要保持对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重视,落实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要求的各项措施。
- 戴志松林淑芳魏淑贞陈代权
- 关键词:疾病报告发病率
- 福建省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分布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20
- 2020年
- 目的了解福建省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福建省制定非结核分枝杆菌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福建省11个结核病耐药监测点190例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菌株标本采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进行菌种鉴定。应用Excel 2016与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采取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特征患者感染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分布特征,应用卡方检验比较胞内分枝杆菌与非胞内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间特征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检出161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其中除8例未鉴定出具体感染的菌种外,153例由8种菌种感染。主要以胞内分枝杆菌(60.9%,98/161)和脓肿分枝杆菌(19.9%,32/161)为主。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患者平均年龄(57.3±13.0)岁,以男性(70.2%,113/161)、本地户籍(87.0%,140/161)、农民工(72.7%,117/161)、汉族(97.5%,157/161),以及沿海城市(77.6%,125/161)为主。感染胞内分枝杆菌和非胞内非结核分枝杆菌患者占比最高的均是45~60岁年龄组[分别为63.3%(62/98)和57.2%(36/63)];性别均以男性居多[分别为71.4%(70/98)和68.3%(43/63)];职业均以农民工居多[分别为76.5%(75/98)和66.7%(42/63)];户籍均以本地居多[分别为88.8%(87/98)和84.1%(53/63)];现住址均以沿海居多[分别为74.5%(73/98)和82.5%(52/63)];胞内分枝杆菌与非胞内非结核分枝杆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02、0.185、1,879、0.731、1.431,P值均>0.05)。感染胞内分枝杆菌患者与非胞内非结核分枝杆菌患者中汉族所占比率分别为100.0%(98/98)和93.7%(5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9,P<0.05)。结论福建省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主要以汉族、本地户籍、男性、中老年人、农民工居多;菌种分布以胞内分枝杆菌为主,其次为脓肿分枝杆菌;除民族外,胞内分枝杆菌与非胞内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社会人口学特
- 林建林淑芳戴志松赵永魏淑贞周银发
- 关键词:疾病特征流行病学研究
- 2017—2019年福建省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基因型特征及其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了解福建省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基因型的分布特征和流行情况,同时分析MTB基因型与其耐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2019年福建省结核病耐药监测点的477株MTB临床分离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硝基苯甲酸(PNB)/噻吩-2-羧酸肼(TCH)生长实验法进行菌种初步鉴定,并采用传统固体比例法对9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n,RFP)、链霉素(streptomycin,Sm)、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卡那霉素(kanamycin,Km)、氧氟沙星(ofloxacin,Ofx)、卷曲霉素(capreomycin,Cm)、丙硫异烟胺(prothionamide,Pto)、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acid,PAS)]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应用熔解曲线法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McSpoligotyping)技术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477株MTB菌株中北京基因型有245株,占51.4%;T家族有44株(含2株T,28株T1,7株T2,T3和T4各3株,1株T5),占9.2%;H家族有35株(含13株H,1株H1,21株H3),占7.3%;EAI家族有11株(含10株EAI2-Manila,1株EAI5),占2.3%;LAM3、Manu2和X1家族各有1株,分别占0.2%;所属家族未定义或不明确的有139株,占29.1%。聚类分析显示,各基因型家族主要流行型为北京家族的SIT1(44.9%,214/477)、T家族的SIT53(2.5%,12/477)、H家族的SIT742(1.9%,9/477)、EAI家族的SIT19(1.5%,7/477)。各家族MTB菌株与INH的耐药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1,P=0.036),其中,EAI+LAM+Manu+X家族菌株对INH的耐药率最高[28.6%(4/14)];对RFP的耐药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66,P=0.006),其中,EAI+LAM+Manu+X家族菌株对RFP的耐药率最高[21.4%(3/14)];对Ofx的耐药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43,P=0.000),其中,H家族菌株对Ofx的耐药率最高[17.1%(6/35)];对PAS耐药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50,P=0.049),其中,未定义家族菌株对PAS的耐药率最高[4.3%(6/139)]。结论:福建省MTB流行基因型以北京基因型为主,同时应重视未�
- 魏淑贞赵永林建林淑芳戴志松
- 关键词:基因型聚合酶链反应
- 2010—2019年福建省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1
- 2023年
- 目的:分析2010—2019年福建省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和调整结核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9年福建省登记治疗的174124例结核病患者相关数据,描述其就诊延迟时间和就诊延迟率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10—2019年福建省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为21(6,58)d,平均就诊延迟率为59.12%(102940/174124)。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1.058,95%CI:1.035~1.082)、年龄25~64岁(OR=1.272,95%CI:1.232~1.313)和≥65岁(OR=1.427,95%CI:1.372~1.483)、职业为体力劳动(OR=1.195,95%CI:1.119~1.276)和退休/待业(OR=1.112,95%CI:1.039~1.190)、现住址为福建省其他地级市(OR=1.681,95%CI:1.550~1.822)、患者来源为接触者检查(OR=1.704,95%CI:1.216~2.387)和被动发现(OR=3.715,95%CI:3.340~4.131)、诊断分型为结核性胸膜炎(OR=1.454,95%CI:1.354~1.562)和肺外结核(OR=1.935,95%CI:1.645~2.276)、防治服务体系转型后(OR=1.103,95%CI:1.078~1.130)、现住址与首诊单位距离≥30 km(OR=1.077,95%CI:1.048~1.107)等均为就诊延迟发生的危险因素。病原学阴性或未查(OR=0.650,95%CI:0.637~0.663)和职业为学生及儿童(OR=0.864,95%CI:0.792~0.943)均为就诊延迟的保护因素。结论:福建省结核病就诊延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改善就医可及性,针对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并积极开展主动筛查,降低患者就诊延迟率。
- 陈代权林淑芳周银发陈堃戴志松
- 关键词:结核就诊延误流行病学研究
- 对福建省不同地区结核病人发现与化疗管理工作侧重点的探讨
- 2008年
- 发现和治愈涂阳肺结核病人是控制结核病疫情的最有效措施。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简称项目)在我省实施以来,地区间病人发现与治疗管理发展极不平衡.现就此进行分析.以利于把握今后工作的侧重点。
- 黄智忠陈求扬戴志松林勇明
- 关键词:结核病化疗管理
- 我国结核病防治服务模式的发展与现状被引量:10
- 2015年
- 建国后,我国的结核病防治服务模式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艰难探索、初步形成结核病防治网络阶段,完善各级结核病防治网络建设,逐步形成结核病防治工作规范化、法制化阶段,尝试构建"三位一体"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等三个阶段。现阶段,"三位一体"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模式的实施为我国结核病患者的发现和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各地应该根据当地工作特点,加强政府承诺,加大经费投入,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并与现行的医药体制改革相结合,完善激励机制,稳定结核病防治工作队伍,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结核病防治服务模式。
- 戴志松
- 关键词:结核病
- 2005-2021年福建省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和跨区域流动就诊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分析2005-2021年福建省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和跨区域流动就诊情况,为有效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导出2005-2022年福建省学生的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删除相关数据后保留发病日期为2005-2021年的学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描述的方法和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年龄分组、跨区域流动就诊等情况。结果:2005-2021年,福建省共报告学生肺结核患者12529例,学生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7.00/10万(1202/7069000)下降至2021年的5.12/10万(466/9103300),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6.79%(Z=―2.706,P=0.007)。年龄分组中,≤12岁和13~15岁组平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84/10万(595/71009200)和5.95/10万(1359/22829500),均处于较低水平;但从2012年以来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从2012年的0.41/10万(16/3927100)和4.11/10万(46/1120400)上升至2021年的0.56/10万(29/5201700)和5.90/10万(90/1526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C=6.40,t=2.526,P=0.027;APC=5.57,t=2.208,P=0.047);16~18岁组报告发病率平均为24.93/10万(5165/20715300),≥19岁组报告发病率平均为38.97/10万(5410/13881800),均处于较高水平;≥19岁组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02.60/10万(494/481500)下降至2021年的11.77/10万(139/1181400),总体下降幅度较大(Z=―3.836,P<0.001)。94.43%(11831/12529)的学生肺结核患者在现住址所在地市的医疗机构就诊,5.57%(698/12529)的学生肺结核患者通过跨区域流动就诊,跨区域流动就诊比例从2005年的4.24%(51/1202)上升至2021年的7.51%(35/466),呈上升趋势(Z=―4.901,P<0.001),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就近流动特征。结论:福建省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低,总体呈下降趋势,学生患者跨区域流动就诊比例较低。仍需继续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尤其要重点关注16~18岁�
- 杜永成林淑芳陈代权陈江芬戴志松
- 关键词:流动人口
- 2008~2012年福建省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流行特征分析
- 2014年
- 目的 分析福建省流动人口和常驻人口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全国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料,对2008~2012年福建省流动人口和常驻人口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福建省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08 154例,20.34%(21 998/108 154)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分布在泉州、厦门和福州市,共占病例总数的85.25%(18 751/21 998)。从登记月份来看,流动人口1~7月为上升趋势,以后呈下降趋势;常驻人口从3月后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中男性占67.48%(14 844/21998),女性占32.52%(7 154/21 998),高于常驻人口。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15~35岁占病例总数的81.72%(17976/21 998),常驻人口以中老年为主,45~65岁占病例总数的56.93%(62 558/86 156)。流动人口以工人和民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0.78%(13 371/21 998);常驻人口以农牧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0.53%(52 149/86 156)。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和壮族为主,常驻人口中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流动人口中,64.66%(14 224/21998)为外省籍,主要来源于四川省、贵州省、江西省和重庆市,35.19%(7 740/21 998)为本省籍,主要来源于泉州、漳州、福州和龙岩市。结论 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在疾病分布上具有独特的流行特征,对制定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杜永成林淑芳戴志松陈求杨李卫林
- 关键词:结核流动人口
- 福建省261株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菌种鉴定分析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261株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进行菌种鉴定,分析福建省NTM的菌种分布情况,为福建省NTM病的临床诊疗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福建省9个省级结核病耐药监测点和9个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实验室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开展常规培养的菌株中,收集到分枝杆菌菌株3355株,经对硝基苯甲酸(PNB)生长试验初步鉴定出261株NTM菌株,采用GenoType Mycobacterium CM试剂盒进行分枝杆菌的菌种鉴定,DNA测序或MeltPro Myco试剂盒进一步鉴定无法确定菌种的菌株。结果从261株被初步鉴定为NTM的菌株中,鉴定出213株(81.61%)NTM,NTM的分离率为6.35%(213/3355),其中,位列前三的NTM菌种分别是胞内分枝杆菌(65.73%,140/213)、脓肿分枝杆菌(17.37%,37/213)和堪萨斯分枝杆菌(4.22%,9/213);同时,发现了6种罕见的NTM,分别为M.arupense、M.peregrinum、M.phocaicum、M.sinense、M.vanbaalenii和M.dioxanotrophicus;还鉴定出了9株混合感染菌株,其中,8株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和胞内分枝杆菌的混合感染,1株为MTBC和鸟分枝杆菌的混合感染。结论三种NTM鉴定方法的联合使用,揭示了福建省最常见的3种NTM分别是为胞内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还发现了6种罕见的NTM和9株混合感染菌株。
- 林建赵永戴志松魏淑贞林淑芳
- 关键词:分枝杆菌细菌分型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流行病学研究
- 福建省山区公众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调查分析被引量:8
- 2010年
- 陈求扬黄智忠郑金凤林淑芳戴志松吴能健曹光农杜永成
- 关键词:结核病控制知晓情况调查核心信息公众健康促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