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风宁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64排螺旋CT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利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MPI)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发现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方法30例患者接受MPI和CTCA检查。将CTCA三支冠状动脉分为12段,以MPI为诊断标准,分别以CTCA血管狭窄≥50%和≥75%为截断值,统计对应节段MPI是否出现异常,分析CTCA诊断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效能评价。结果MPI发现灌注异常9例(6例可逆性,3例固定性血流灌注减低)。CTCA共分析327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狭窄≥50%者占25段(7.65%);狭窄≥75%者12段(3.67%)。以MPI异常为标准观察病变血管,以狭窄≥50%为界值时,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NPV)、阳性预测值(PPV)和准确性分别是68.42%、96.14%、99.01%、52.00%和95.41%;以狭窄≥75%为界值,则分别为66.67%、99.04%、98.73%、66.67%、97.55%。以MPI异常为标准观察患者,当血管狭窄≥50%为界值时,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NPV、PPV和准确性分别是66.67%、57.14%、80.00%、40.00%和60.00%;当≥75%为界值时,上述指标分别是55.56%、85.71%、81.82%、62.50%和76.67%。结论正常CTCA对心肌缺血患者的排查是可靠的,CTCA异常是否存在心肌缺血需要进一步检查。
- 郑泓明陈英敏冯珏方风宁
- 关键词: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缺血
- 左心室暂时缺血性扩张对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 2009年
- 目的:研究左心室暂时缺血性扩张对男性中-重度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从272例进行99Tcm-MIBI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连续检查者中,根据负荷显像总分SSS和显像差异总分SDS划分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程度。筛选出50例中-重度冠心病并有心肌缺血的男性患者,另选择33例显像正常男性为对照组。记录计算机软件同步处理得出的TID数值。结果:中-重度冠心病心肌缺血组与对照组中TID数值分别为1.13±0.13和1.01±0.10,经统计学研究有显著性差异(t=4.214,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最佳截点值为1.02,当TID>1.18时有最大阳性似然比(P<0.01,Area=0.5)。结论:研究显示应用MIBI心肌灌注显像处理软件同步计算出的TID数值,可以在进行核素负荷-静息心肌显像的男性患者中帮助判断是否存在中-重度冠心病心肌缺血。
- 郑泓明方风宁冯珏王亚平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放射性核素显像
-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暂时缺血性扩张的临床意义
- 2010年
- 目的:核素心肌显像出现的左心室暂时缺血性扩张(TID)与多支冠脉病变及严重冠心病相关。高血压患者核素心肌显像经常出现TID,其临床意义有待深入研究。方法:从508例进行99Tcm-MIBI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连续检查者中,根据运动负荷试验指标选择高血压且核素显像与冠脉造影结果均正常的患者35例。同时筛选出25例没有高血压、冠脉造影及核素心肌显像正常的检查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核素显像计算机软件同步处理得出的TID数值,并进行随访。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中TID数值分别为1.09±0.12和0.97±0.08,经统计学研究发现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t=-4.492,P〈0.0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对比,TID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P〈0.01,Area=0.5)最佳截点值为1.03(0.693-0.903,95%可信区间)。敏感性77.1%,特异性97.0%。对高血压组和对照组随访(随访时间18-4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有严重心脏事件(非致死性心梗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结论:高血压患者核素心肌显像会出现左心室TID,TID辅助判断冠心病平衡型心肌缺血时应与高血压的影响相鉴别。
- 郑泓明陈英敏冯珏方风宁王亚平
- 关键词:心室心肌缺血高血压放射性核素显像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差异 ,心电图、左室几何形态、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探讨双室收缩差异的发生率、双室收缩不同步与左室收缩功能、左心室几何构型、二尖瓣反流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2例CHF患者 (CHF组 ) ,NYHA分级Ⅱ~Ⅲ级 ,均符合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 16例 ,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测量、平衡状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检查。获得QRS间期、P R间期、左心室几何构型收缩期及舒张期参数 (Gibson’s指数、Cole’s指数、面积长度指数 )、二尖瓣反流程度、左和右心室功能参数、全心室的相角程、半高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HF患者的心电图 (均P <0 .0 5 )、心脏几何构型 (均P <0 .0 5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明显不同 (P <0 .0 1)、位相分析参数 (P <0 .0 1)存在着明显异常 ;77%CHF患者存在着室间非同步收缩 ,这些患者具有较低的LVEF及较重的二尖瓣反流程度 ;室间非同步收缩与左心功能呈明显负相关(r =- 0 .5 5 ,P <0 .0 5 ) ,与二尖瓣反流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r =0 .5 6 8,P <0 .0 5 ) ,与左心室舒张期几何形态有一定的相关性 (r =0 .5 32 ,P <0 .0 5、r =0 .5 32 ,P <0 .0 5 )。结论
- 杨新娟王秉臣崔炜刘凡方风宁王建华王绵高连发王亚平
-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左心室功能心电描记术二尖瓣反流
- Infinia Hawkeye全身性能部分的质量控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易行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全身扫描速度稳定性和空间分辨率的测试方法。方法①全身成像系统扫描速度稳定性测量,在准直器中心固定^(99)Tc^m点源(148MBq),以10、15、20和25 cm/min的扫描速度作全身扫描,记录所获得的点状源图像,作出垂直于移动方向10像素宽度内的计数剖面曲线并计算计数偏差百分数。②空间分辨率的测量,将相距100mm的两支^(99)Tc^m线源(各74MBq),分别垂直和平行于检查床运动方向水平放置,以10、15、20和25cm/min的扫描速度分别获得线源图像,以线扩展函数的半高宽表示分辨率,并比较15cm/min时带和不带散射校正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结果点状源图像上没有发现明显的放射性浓聚或稀疏影。不同扫描速度下计数偏差分别为(0.003±0.855)%、(0.001±1.126)%、(0.001±1.176)%和(0.000±1.287)%,最大计数偏差分别为2.9%、3.0%、2.9%和3.6%。探头平行和垂直于运动方向的空间分辨率分别为(12.20±0.32)mm与(11.85±0.19)mm。扫描速度为15cm/min时,有散射校正的分辨率为(12.46±0.16)mm,没有散射校正的分辨率为(12.49±0.20)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SPECT设备速度稳定性好,空间分辨率满足临床需要。这种检测方法简便实用,同样适用于其他SPECT系统,是对SPECT常规质量控制的有益补充。
- 张秀梅方风宁马惠莉王亚平王鹏冯珏
-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