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曲明卫

作品数:14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梗死
  • 8篇脑梗
  • 8篇脑梗死
  • 7篇急性
  • 7篇急性脑梗死
  • 6篇血清
  • 6篇脑梗死患者
  • 6篇急性脑梗死患...
  • 4篇血浆
  • 4篇血浆神经肽
  • 4篇血浆神经肽Y
  • 4篇神经肽
  • 4篇皮素
  • 4篇内皮
  • 4篇内皮素
  • 3篇蛋白
  • 3篇动脉
  • 3篇血清胱抑素
  • 3篇血清胱抑素C
  • 3篇抑素

机构

  • 8篇沧州市中心医...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曲明卫
  • 6篇杨潮萍
  • 4篇曹红
  • 4篇吴慧君
  • 4篇范桂梅
  • 4篇张丽华
  • 3篇李倩
  • 2篇张福波
  • 2篇葛艳
  • 2篇吴丹
  • 1篇张慧敏
  • 1篇姜公长
  • 1篇王琪
  • 1篇芮汉臣

传媒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7
  • 2篇2013
  • 3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频发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及近期预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频发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效果、近期预后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3月我院频发高危TIA 132例,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低剂量rt-PA(0.6 mg/kg)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3例和B组[标准剂量rt-PA(0.9 mg/kg)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9例。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凝血指标变化,2组近期预后及治疗安全性。结果2组总有效率、复发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逐渐升高,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较治疗前逐渐下降(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低剂量(0.6 mg/kg)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改善频发高危TIA患者神经功能、凝血指标、近期预后方面较为理想,且安全性高。
王立敏吴慧君王建平王宁宁曲明卫杨潮萍
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近期预后
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cystain C,Cys C)、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00名,并选取同期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对照者80名,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的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受试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加以分析评价。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及P<0.05),病例组中不稳定斑块组中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P<0.01及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不仅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关,还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相关,临床中应早期监测,早期预防和治疗。
曲明卫吴慧君张福波范桂梅杨潮萍张丽华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血清胱抑素CHS-CRPD-二聚体
孤立性皮质下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 分析孤立性皮质下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22例经颅脑核磁检查确定为孤立性皮质下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入院当天及之后的3 d内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若入院后72 h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称其发生了END。依据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81例)和非END组(3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危险因素,最后筛选预测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男性比例、卒中史、病灶直径、载体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3.084,95%CI:1.500~6.340,P=0.002)、卒中史(OR=2.391,95%CI:1.158~4.937,P=0.018)、病灶直径>2.0 cm (OR=3.038,95%CI:1.434~6.436,P=0.004)、载体动脉狭窄(OR=14.157,95%CI:7.602~26.363,P<0.001)是急性孤立性皮质下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有卒中史、病灶直径>2.0 cm、合并载体动脉狭窄的孤立性皮质下梗死患者更易发生END,应引起临床上的关注。
李倩曲明卫王宁宁王立敏范桂梅杨潮萍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肽Y、内皮素水平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Y, NPY)、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及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
曹红吴丹葛艳曲明卫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内皮素C反应蛋白
神经烯醇化酶、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与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分析神经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在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纳入脑梗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纳入对照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再将脑梗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亚组。检测各组Hcy、NSE、hs-CRP、vWF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脑梗组的Hcy、NSE、hs-CRP、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亚组、中度亚组、重度亚组患者的例数分别是46例、40例、34例;中、重度亚组的Hcy、NSE、hs-CRP、vWF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亚组(P<0.05);重度亚组的Hcy、NSE、hs-CRP、vWF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度亚组(P<0.05);Hcy、NSE、hs-CRP、vWF水平与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cy、NSE、hs-CRP、vWF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对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疾病筛查以及病情评估可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曲明卫朱兰刘亚萍杨潮萍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栓形成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肽Y、内皮素水平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及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
曹红吴丹葛艳曲明卫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内皮素C反应蛋白
文献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清胱抑素C及神经肽Y水平的关系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清胱抑素C(CycC)及神经肽Y(NPY)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且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86例(观察组),其中不稳定斑块组49例,稳定斑块组3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2例(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受试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并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胱抑素C,神经肽Y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胱抑素C,神经肽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P<0.01),观察组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胱抑素C,神经肽Y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性质与血清胱抑素C,神经肽Y水平异常升高有关,降低两者水平对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曲明卫吴慧君王立敏李倩范桂梅张丽华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斑块血清胱抑素C低密度脂蛋白
孤立性皮质下梗死病灶位置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孤立性皮质下梗死的病灶位置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入院诊断为孤立性皮质下梗死的患者,依据梗死位置不同将患者分为近端梗死组和远端梗死组。在入院当天及之后3 d内对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若入院后72 h内NIHSS评分增加2分或以上,我们称其发生了END。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END的发生率,最后筛选出初期预测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符合入组标准的有422例,其中239例近端梗死组中有68例发生了END,183例远端梗死组中有13例发生了END。END组的年龄、男性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卒中史、近端梗死、载体动脉狭窄率均显著高于非END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卒中史、近端梗死、载体动脉狭窄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端梗死的孤立性皮质下梗死患者更易发生END,应引起临床上的关注。
李倩曲明卫王宁宁王立敏范桂梅杨潮萍
关键词:病灶位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颅内静脉窦血栓误诊1例分析
2010年
曲明卫曹红张慧敏姜公长
关键词:误诊
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D-二聚体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及D-二聚体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并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对照者65例,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胱抑素C及D-二聚体的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受试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加以分析评价。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胱抑素C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MT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低于斑块形成组,IMT正常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斑块形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除了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关,还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D-二聚体水平在脑梗死早期升高,但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尚不明确。
曲明卫吴慧君张福波芮汉臣姚玉芳张丽华
关键词:胱抑素CD-二聚体斑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