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成竹

作品数:54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文学
  • 9篇艺术
  • 6篇文化科学
  • 5篇哲学宗教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3篇歌谣
  • 10篇文学
  • 9篇文论
  • 9篇美学
  • 8篇文艺
  • 8篇歌谣运动
  • 6篇文化
  • 6篇马克思主义文...
  • 6篇民歌
  • 5篇审美
  • 5篇情感
  • 5篇情感结构
  • 5篇国文
  • 4篇人类学
  • 4篇审美人类学
  • 4篇评点
  • 4篇小说
  • 4篇聊斋
  • 4篇聊斋志异
  • 4篇冯镇峦

机构

  • 39篇山东大学
  • 8篇南京大学
  • 5篇广西民族大学

作者

  • 52篇曹成竹
  • 1篇周婷婷

传媒

  • 5篇民族艺术
  • 5篇马克思主义美...
  • 3篇山东社会科学
  • 3篇柳州师专学报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民族文学研究
  • 3篇百家评论
  • 2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北方论丛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阅读与写作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9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为生活方式和审美交流中介的歌谣——以《三十二》主人公韦绍兰为个案
2019年
韦绍兰的歌谣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共鸣,她以歌谣为伴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阐发。对韦绍兰的访谈及思考,可以帮助我们从三个方面理解其歌谣生活的相关问题:首先是歌谣习传的"公共语境"及其中"天才个人"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在歌谣的编唱中,形式传统、个人演绎与影视加工之间的张力性关系;再次是与歌谣审美经验相关的"神气"这一概念,它与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气""气韵""神韵"等有着根本的差异。可以说歌谣的习传、编唱和审美经验,都是歌谣作为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体现,而这三方面内容又从不同层面推动着歌谣的文化传播和审美交流作用的生成。
曹成竹
关键词:歌谣审美经验
雷蒙德·威廉斯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细读”经验被引量:2
2021年
雷蒙德·威廉斯不仅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开创者,更是推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转向的最为重要的理论家。他通过吸收、借鉴和批判F.R.利维斯及其“细察派”的批评方法,不仅超越了利维斯主义的局限,还弥补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欠缺,发展出了以文学细读为基础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重新发掘这一线索,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经验及理论建构过程,也能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发展提供启发。
曹成竹
关键词:细读
网络文艺批评特征简析被引量:5
2015年
网络文艺批评呈现出的"自发—交互性"、"微缩—精简性"、"展示—娱乐性"三个主要特征既是我们对其发展规律的总结,也是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文艺领域,应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三个特征既是网络文艺批评的长处,又是其短处,容易使网络文艺批评陷入个人化、碎片化和肤浅化的弊病之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挥网络文艺批评自由和大众化的优势,将其进一步推向繁荣;同时又需要对网络文艺批评进行必要的反思、规范和引导,使其更加成熟完善,在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曹成竹王兴永
布尔迪厄习性理论的审美人类学维度被引量:1
2010年
我国学界对于布尔迪厄理论的重视和接受,多集中在他的资本、权力和场域等相关概念,对于他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核心命题——习性(habitus,又译作"惯习")的探讨和阐释则相对不多。作为布尔迪厄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环节,习性有着丰富的含义和鲜明的美学及人类学指向。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在文本梳理和批判反思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习性理论的审美人类学维度。
曹成竹
关键词:习性审美人类学
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功能嬗变——从先秦文论到《文心雕龙》被引量:1
2007年
从先秦到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从萌芽到成熟的第一阶段。在此期间,文论的功能不断变化调整。《文心雕龙》的出现,成功地综合了文论的各种功能,从而宣告了古代文论的独立地位。
曹成竹
关键词:为人生
跨语境的“接合剂”:歌谣的文化政治审美功能探析被引量:1
2017年
对歌谣"跨语境"功能的表现及实现方式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在具体的、历史的以及文艺"审美制度"变迁之语境中,思考一种特殊文化符号如何在社会文化转型中发挥其作用。可以说歌谣所带来的并不是文化的静态与区隔,而恰恰是文化的张力与接合。这种跨语境的对接,为文化的发展变迁与新兴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动力。
曹成竹
关键词:歌谣文化治理
“生活美学”的人类学视野及其中国化历程
2023年
通过追溯“人类学本体论美学”“人类学美学”到“审美人类学”的理论轨迹,可以发现人类学视角与中国的生活美学始终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轨迹也源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种理论转向与创新。生活美学的人类学视野能够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一是作为具体语境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构成了艺术和高级审美活动的土壤,因此应当在比较中发现和理解不同的审美偏好,回归文化的、具体的而不是概念的、抽象的或同质意义上的生活。二是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中作为土壤而存在的“日常之美”本身便值得深入发掘,其美学意义和文化功能不应被忽视。这一研究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美学在日常生活层面的特殊经验或者说“民族传统”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路径。
曹成竹
关键词:生活美学审美人类学
民歌的文化治理性——兼谈西方博物馆理论的启示
2014年
民歌可以看作中国历史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这所博物馆不仅有着记录、保存和展示的功能,而且为一种文化上的治理提供了空间,即作为社会各阶层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转型的张力场域。以福柯的治理性概念和西方现代博物馆理论为参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歌作为一种文化治理手段的重要价值。
曹成竹
关键词:民歌博物馆
重构现代性:“赎回”晚清上海的空间碎片
本文讨论马克思和本雅明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和现代性的理论,并试图引进一条研究中国城市现代性及上海近代史的新路径。论文首先比较马克思和本雅明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空间发展模式的理论观点。本雅明把现代性看做是灾难的和破碎不...
梁允翔曹成竹
文献传递
略论网络文艺批评的发展
2016年
近年来,网络文艺批评的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现象。它对于以文化精英为主导的传统文艺批评格局的冲击,以及对文艺创作和接受的巨大影响,乃至它所反映出的网民大众的审美旨趣和精神需求,都使我们不得不对其投以充分的关注与思考。
曹成竹
关键词:文艺批评网络文化精英文艺创作审美旨趣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