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永军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气
  • 3篇油气勘探
  • 3篇勘探
  • 2篇低幅度构造
  • 2篇识别方法
  • 2篇盆地
  • 2篇前陆
  • 2篇前陆盆地
  • 2篇斜坡
  • 2篇斜坡带
  • 2篇陆盆
  • 1篇岩性
  • 1篇油气藏
  • 1篇油气藏勘探
  • 1篇杂岩
  • 1篇致密含气砂岩
  • 1篇砂岩
  • 1篇气藏
  • 1篇气藏勘探
  • 1篇乌尔逊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5篇曾永军
  • 3篇方光建
  • 2篇陈广坡
  • 2篇张静
  • 1篇孔令洪
  • 1篇王彦春
  • 1篇贾义蓉
  • 1篇邓毅林
  • 1篇郝涛
  • 1篇王江
  • 1篇郑长龙
  • 1篇李碧宁
  • 1篇王天奇
  • 1篇房乃珍
  • 1篇雷明
  • 1篇沙雪梅
  • 1篇马凤良
  • 1篇张静
  • 1篇张亚军
  • 1篇赵凡

传媒

  • 2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乌尔逊—贝尔凹陷连片地震高效精细构造解释被引量:1
2018年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富油凹陷,已经进入全面精细勘探和挖潜阶段,仍然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由于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凹陷结构、构造发育程度、沉积填充序列以及勘探工作分割和地震资料局限等原因,导致两个相邻凹陷没有系统地进行统层研究。为此,应用GeoEast解释系统,立足3510km^2整体连片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数据体,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以不整合面为层序边界,单井旋回/岩性组合逐级细分层,井震联合建立了乌尔逊—贝尔凹陷19条等时地层格架,统一了下白垩统8套地层以及主要目的层14个小层的分层。同时,应用地质规律约束、断裂多属性体描述、平剖体相结合的方法对断裂体系进行分级、分块梳理和命名,高效完成了乌尔逊凹陷1900km^2断裂解释以及层位解释与追踪。应用"层控与井校联合变速成图"方法,完成乌尔逊—贝尔凹陷整体速度建模与变速成图,构造图深度误差在行业标准指标以内,为下一步开展乌尔逊—贝尔凹陷断裂机制、断裂期次、盆地演化、沉积体系、有利区带与油气运移的关系等地质综合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雷明陈广坡曾永军罗昭洋马凤良王江
关键词: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层位标定精细构造解释变速成图
低幅度构造识别方法在南美前陆盆地斜坡带的应用
随着油气勘探不断纵深发展,低幅度构造逐渐显示出勘探前景,对其有效识别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南美某前陆盆地,在分析低幅度构造特点并总结成因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相干体、切片、积分地震道、构造剩余量、变速成图等方法,识别50 余...
方光建曾永军孔令洪
关键词:低幅度构造油气勘探
文献传递
多参数联合反演预测致密含气砂岩被引量:11
2008年
储层预测的难点在于预测结果的多解性和低分辨率。多参数联合反演预测致密含气砂岩的步骤为:首先利用对地层岩性敏感的自然伽玛曲线来区分砂岩、泥岩;其次利用孔隙度反演剔除致密砂岩,划分有利储层;最后,合理进行含气特征曲线重构反演,有效地识别了含气砂岩储层。通过对川南须家河组致密含气砂岩储层进行综合预测表明: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可精细预测致密含气砂岩储层的厚度和空间展布规律,预测结果与钻井解释吻合度好。
张静张静王彦春赵凡杨丽
关键词:致密含气砂岩储层预测
复杂岩性油气勘探技术研究及在北非地区的应用
王天奇张静沙雪梅陈广坡邓毅林张亚军房乃珍贾义蓉李娟李碧宁史忠生曾永军方光建郝涛郑长龙
《复杂岩性油气勘探技术研究及在北非地区的应用》项目是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管理层根据中石油北非探区油气勘探面临的地质问题而设立的多个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课题成果的集成。项目主要围绕复杂岩性油气勘探技术研究、成藏规律总结、...
关键词:
关键词:油气藏勘探成藏规律
南美前陆盆地斜坡带低幅度构造的识别方法被引量:15
2010年
南美A区前陆盆地低幅构造由构造和沉积两种成因共同形成,低幅度构造的幅度小、圈闭面积小、识别难度大,利用常规构造解释和成图技术难以精确描述低幅度构造。文中结合该盆地斜坡带低幅度构造的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种低幅度构造的识别方法,其中相干体方法、切片方法适用于构造运动成因形成的低幅度构造,构造剩余量方法和积分地震道方法更适用于沉积成因形成的低幅度构造。综合利用各种识别方法,提高了该区低幅度构造识别的准确率。
方光建曾永军孔令洪
关键词:前陆盆地低幅度构造识别方法油气勘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