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刚

作品数:19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省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政治法律
  • 4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主义
  • 3篇大众
  • 3篇大众文化
  • 3篇马克思主义
  • 2篇社会主义
  • 2篇文化
  • 2篇决议
  • 2篇方法论
  • 1篇当代中国马克...
  • 1篇党的建设
  • 1篇党史
  • 1篇党校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教育
  • 1篇德教
  • 1篇信念
  • 1篇幸福感
  • 1篇演进逻辑
  • 1篇勇于
  • 1篇优秀传统文化

机构

  • 17篇四川省委党校
  • 2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四川省社会科...

作者

  • 17篇李刚
  • 2篇陈名财
  • 1篇陈旭
  • 1篇王科
  • 1篇钱国君
  • 1篇苏茂林

传媒

  • 3篇理论与改革
  • 3篇四川党的建设
  • 2篇理论视野
  • 2篇中共四川省委...
  • 1篇新华文摘
  • 1篇思想战线
  • 1篇世界哲学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党政研究
  • 1篇长征学刊
  • 1篇“道德与幸福...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7
  • 1篇199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创立时期演进逻辑探析
2020年
在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共产党宣言》三部经典著作,解析了“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主义何以是必然”“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等重要问题,从而凸显了马克思在研究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所蕴藏的逻辑起点、客观必然和实现路径等演进规律。这一演进规律表明,回到马克思来理解共产主义,就是要把共产主义从真正人的人性升华、贵在追求的现实运动、社会与个体的双重解放等维度来辨证看待,从而批判对共产主义的“遥遥无期论”“与己无关论”。
李刚欧阳
关键词:共产主义演进逻辑文本考察
正确把握"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的内在统一性
2022年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加剧演变期与交织发展期,面临的"危"与"机"前所未有,要赢得战略主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做到这三个"统一",实现知信行合一,就要正确把握"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的内在统一性,深刻领悟其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所具有的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决定性意义.
李刚荣瑶
关键词:知信行历史进程
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缘于中国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2019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不难发现,从发展与稳定的协同系统角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整合起来看,其在思想武器、政治保证、制度保障、发展力量、发展动力、发展环境等方面为创造两大奇迹提供了关键支撑。
李刚
关键词: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奇迹
党史“本体论”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向度被引量:1
2021年
运用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在决定党的命运的问题中提出中共党史本体论问题,并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中共党史本体论问题的回答中解析出中共党史本体论的问答逻辑,同时从中共党史本体论的问答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历史的关联性中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发展,就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实践需要和人民需要。因此,基于这一中共党史的本体论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向度,就可以划分为"三为三谋"的研究向度、"治国理政"的研究向度和"人民中心"的研究向度。否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就可能成为一场空,就难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和人民性。
李刚徐凤琴苏茂林
论制度的本性
2007年
从人类理性对制度发生机制、学理定义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制度起源的自生与创生之争和个人与整体之辩,我们也从人们对制度的不同界定中感悟到人们对制度存在不同的理解视角,在欣赏思想家们理论精华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把握住的是制度的本性,即制定者自利性、相对独立与历史继承性、多样性、受动性、伦理性。看清和把握住这些制度本性,有利于我们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中,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做到公平公正,实现制度创新。
李刚
坚持敢于斗争
2022年
坚持敢于斗争,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概括的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贏得未来。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
李刚
关键词:《决议》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共中央
习近平主政宁德时群众工作方法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研究
2021年
习近平主政宁德期间的群众工作方法具有共性与个性的特点,在内容、目标、原则层面展现出群众工作方法的一般共性,同时建立四下基层制度、对待畲族群众不搞一刀切等方面也表现出群众工作方法的具体个性。这些群众工作经验给我们带来"坚持从实际出发思考群众工作、将问题意识与理性分析结合起来和注意工作方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等启示。
李刚叶燕
关键词:群众工作方法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对“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
2023年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重要论断早于“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但蕴藏着“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内涵。在这一重要论断中,“人民”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无我”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将二者相结合,对共产党人而言,贯通了魂脉与根脉、汇通了品格与智慧、融通了宗旨与境界,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是“第二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李刚何婷程馨琳
关键词:无我人民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简论人的本质与价值意识
1999年
一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历来都是一个人们尤其是哲学家们不断追问探索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作了各种界定。他们立足于人是动物以及人与动物的自然区别,而且有的哲学家如费尔巴哈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解释人的本质。这无疑具有...
李刚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体
全民共建大众文化价值底线的理论支撑与现实路径
2020年
社会道德领域的问题往往与大众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从对人们日常生活最有影响的大众文化着手来全民共建大众文化价值底线,目的在于克服社会道德和文化风气的“两极化”现象。大众文化价值底线,无论从文化本真内涵上还是从防止人性堕落视角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大众文化价值底线是一种在底层价值上的共识,需要全民共建,并着眼于谁来确定、确定什么、怎么确定的现实问题分析来厘清思路。
李刚
关键词:大众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