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宏亮

作品数:5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支链
  • 3篇皮瓣
  • 2篇韧带
  • 2篇解剖学
  • 1篇岛状
  • 1篇岛状皮瓣
  • 1篇腰骶
  • 1篇腰骶部
  • 1篇硬膜
  • 1篇皮支
  • 1篇前臂
  • 1篇椎管
  • 1篇椎管内
  • 1篇椎间盘
  • 1篇纵韧带
  • 1篇桡动脉
  • 1篇骶部
  • 1篇腕上皮支
  • 1篇下行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遵义医药高等...

作者

  • 5篇李宏亮
  • 5篇丁自海
  • 2篇史本超
  • 2篇徐聪
  • 1篇周小波
  • 1篇王增涛
  • 1篇方国芳
  • 1篇侯致典
  • 1篇周速
  • 1篇张西兵
  • 1篇郑雪峰
  • 1篇谭为
  • 1篇刘鹏
  • 1篇张伟
  • 1篇王宇龙
  • 1篇孙超
  • 1篇郑有卯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腰骶部硬膜背部膜椎韧带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探讨腰骶部硬膜背部膜椎韧带的性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30具正常成人腰骶部防腐标本(年龄40~70岁,平均52岁),先利用内窥镜探入椎管观察硬膜背部膜椎韧带的形态,随后打开椎管,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韧带形态、走行方向、附着点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其长度、宽度或横径及厚度。结果:腰骶部硬膜背部膜椎韧带将硬膜连于黄韧带及椎板,黄韧带上附着点相对较多,其中以L5/S1黄韧带处出现率最高,达97%。在L5及S1、S2水平,韧带的厚度最厚。长度多变,自6.02~40.24mm都有。同一节段韧带以一束者居多,呈前上后下走行,质地较为坚韧。其形态可分为5种类型:条带型,条索型,"Y"字型,网格型,薄片型。结论:腰骶部硬膜背部与黄韧带及椎板间分布有正常连接的膜椎韧带,此韧带的分布及形态具有一定解剖特点,为减少腰椎后路手术中硬膜撕裂及硬膜外出血的发生,术中应先行辨别并予以切断。
史本超李宏亮丁自海张西兵
关键词:腰骶部
脊柱颈段椎间盘平面椎管内前部结构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经脊柱颈段椎间盘入路椎管内减压的相关解剖。方法取18具正常成人颈段脊柱防腐标本,通过不同断层,观察硬脊膜、后纵韧带与硬膜外前隙的毗邻关系和结构特点;测量椎间盘平面的硬脊膜厚度、后纵韧带宽度、椎体矢状径长度。结果颈段后纵韧带分为深、浅层,两层在中线两侧4~5 mm处分开,浅层与硬脊膜形成潜在的硬膜外前隙,该隙内有Hofmann's韧带连于硬脊膜与后纵韧带之间。深、浅层在硬脊膜前外侧形成一梭形腔隙-后纵韧带间隙;椎体后面矢状正中线到两侧后纵韧带间隙外侧角的距离约为10 mm。结论根据后纵韧带的宽度和毗邻关系,颈椎前路手术经椎间盘达后纵韧带,逐渐由外进入后纵韧带间隙减压,可减少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
周速史本超李宏亮方国芳丁自海
关键词:颈椎间盘后纵韧带临床解剖学
骨间后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应用解剖被引量:25
2012年
目的为骨间后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带蒂或游离切取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新鲜男尸正常上肢标本14侧,分别进行乳胶灌注显微解剖、过氯乙烯和牙托材料混合填充剂制作铸型标本、聚乙烯醇一氧化铋灌注平铺x线动脉造影3种方法研究骨间后动脉皮支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对直径0.2mm以上的皮支纳入统计分析。结果①每侧骨间后动脉发出皮支6.2支,以尺骨小头桡侧缘到肱骨外上髁的连线为标准距离.远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21.24%的位置,包含皮支3.3支,近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47.86%位置,包含皮支2.9支。②距离尺骨茎突近端(5.82±1.22)em,肱骨外上髁远端(10.34±0.98)em分别有直径为(0.50±0.04)mm、蒂长(16.79±5.12)mm和直径(0.60±0.08)mm、蒂长(21.20±12.28)mm粗大皮支从骨间后动脉发出。③相邻皮支间吻合形成与骨间后动脉平行走行的血管链。结论以骨间后动脉皮支为蒂设计的游离或者转位皮支链皮瓣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荆、超王增涛侯致典丁自海徐聪李宏亮周小波
关键词:骨间后动脉前臂
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为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修复前臂和手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2侧肘关节以上部位截肢的上肢新鲜标本,10侧采用乳胶灌注肱动脉,2侧用乙酸乙酯和塑料灌注肱动脉制作铸型标本,解剖观测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情况,并对其外径进行测量。结果以尺骨茎突尖端到手背尺侧第5掌指关节部位作为一个单位长度。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发出的远段皮支2.3支,远段皮支血管聚集点约在第5掌骨颈部,到第5掌指关节的距离占总单位长度的(18.2±7.0)%;近段皮支4.4支,近段皮支血管聚集点约在第5掌骨基底部,到第5掌指关节的距离占总单位长度的(66.4±16.7)%。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在桡尺侧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在手背尺侧浅筋膜内相互吻合,形成与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相平行的皮支链,并营养相应的皮肤。结论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支链岛状皮瓣可用于修复手指或前臂较小的皮肤缺损,而且不损伤其主干血管。
刘鹏郑有卯李宏亮郑雪峰王宇龙丁自海
桡动脉肌间隙远、近段皮支链皮瓣的解剖学基础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为桡动脉肌间隙远、近段皮支链皮瓣带蒂转位修复腕部及肘部小范围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新鲜男尸正常上肢标本12侧:10侧乳胶灌注显微解剖,2侧制作铸型标本研究桡动脉从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肌间隙发出皮支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以桡骨茎突至外上髁连线中点为分界划分前臂远、近两段。结果 (1)桡动脉发出肌间隙皮支9.1支,其中前臂远段发出皮支6.8支,直径(0.45±0.14)mm,蒂长(1.2±0.48)cm;前臂近段发出皮支2.3支,直径(0.68±0.12)mm,蒂长(1.9±0.53)cm。桡动脉在前臂远、近两段发出的肌间隙皮支的参数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桡骨茎突近端(3.0±0.67)cm和肱骨外上髁远端(9.01±1.74)cm,分别有直径(0.59±0.08)mm,蒂长(1.41±0.26)cm和直径(0.67±0.09)mm,蒂长(1.87±0.62)cm恒定粗大皮支从肌间隙穿出;(3)相邻皮支穿深筋膜后,其终末支间形成与肌间隙长轴平行的血管链。结论以桡动脉肌间隙远、近段皮支设计带蒂转位皮支链皮瓣可用于修复腕部及肘部小范围软组织损伤,避免了其主干动脉的破坏。
孙超徐聪张伟李宏亮谭为丁自海
关键词:桡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