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彩霞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多层螺旋CT
  • 5篇血管成像
  • 4篇多层螺旋CT...
  • 4篇成像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2篇动脉
  • 2篇断层摄影
  • 2篇溶栓
  • 2篇溶栓治疗
  • 1篇动脉壁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栓塞
  • 1篇断层摄影术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塞
  • 1篇性病
  • 1篇血管

机构

  • 9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9篇李彩霞
  • 7篇林珏慧
  • 6篇黄旭璇
  • 5篇林顺发
  • 4篇吴敏
  • 3篇江森
  • 3篇陈素华
  • 2篇黄朝华
  • 2篇许伟雄
  • 2篇陈建伟
  • 1篇柯锐钿
  • 1篇郑文玲
  • 1篇周实
  • 1篇林少帆
  • 1篇王楷莲
  • 1篇郑邦豪

传媒

  • 3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上海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1篇199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肝转移瘤CT征象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肝转移瘤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肝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并观察其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HAP)和门脉期(PVP)增强的征象。结果:CT平扫44例中39例为多发病灶[以结节或(和)巨块出现,而结节可以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钙化及囊肿等多种形式出现],5例单发病灶[1例单发巨块型瘤灶(>3 cm),1例等密度灶,3例低密度结节]。HAP和PVP增强扫描36例,HAP瘤灶边缘部出现不均匀强化,密度高于同层肝实质低于主动脉,PVP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范围不扩大,密度高于或等于同层肝实质,此种方式见于4例巨块型瘤灶及16例低密度结节灶,或PVP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下降,密度低于同层肝实质,见于2例巨块型瘤灶及10例低密度结节灶;2例低密度结节灶HAP等密度强化而PVP密度下降低于肝实质;7例低密度结节HAP、PVP无强化;10例低密度结节HAP全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PVP密度下降;2例囊性转移瘤为囊壁不均匀强化及结节样强化,6例等密度灶及1例高密度结节瘤灶呈结节样或边缘环形强化。结论:肝转移瘤常见征象为多发低密度结节,瘤灶大于1.0 cm时以动脉供血为主,表现为HAP边缘环形强化或全瘤均匀、不均匀强化而PVP强化密度下降呈等或低密度,其中典型征象表现为"瞳孔征"或"牛眼征";而少见征象为平扫病灶以高密度结节或等密度结节存在,HAP、PVP则表现为少血供/乏血供征象;不典型征象表现为单发转移瘤灶、全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及囊性瘤灶。
黄旭璇林珏慧陈素华李彩霞吴敏陈建伟
关键词:肝肿瘤转移瘤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小儿胰腺囊肿性病变的CT诊断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总结分析小儿胰腺囊肿性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外伤所致胰腺假性囊肿及2例胰腺囊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征象。结果:胰腺损伤5例,表现为胰腺炎型3例,其中2例胰腺弥漫性水肿,1例胰腺局限性肿胀;1例胰腺断裂型表现为胰腺颈部斜行线条状透亮影;1例胰腺血肿型表现为胰腺头颈部交界区高密度血肿影。5例均可见胰周渗出或积液,CT随访以上病例10d~2周4例出现胰腺假性囊肿,其中3例合并胰外脏器损伤。2例囊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为囊实性圆形肿块,边界清晰,瘤体有实性密度灶、出血及囊性低密度灶,囊性部分CT值较高,其内无分隔,实质部分可有强化,囊性部分及出血无强化。结论:CT可以显示胰腺损伤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胰腺囊实性假乳头状瘤,CT可以提示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常合并出血。
黄旭璇林珏慧李彩霞许伟雄王楷莲
关键词:胰腺囊肿儿童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间血肿(IMH)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10例经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证实的IMH,男6例,女4例。使用16层螺旋CT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成像等后处理方法显示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结果10例IMH中,A型2例,B型8例,其中2例局限于胸主动脉,6例累及胸腹主动脉(止于肾动脉上方2例,髂总动脉分叉上方2例,2例累及双侧髂总动脉)。MSCT表现为主动脉腔内新月形或环形充盈缺损,内壁较光整,钙化内膜片内移及局灶性尖角样穿透溃疡形成,主动脉腔内无明确内膜片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黄朝华林顺发黄旭璇林珏慧李彩霞江森
关键词:主动脉壁间血肿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3例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颅脑血管CTA27例,颈部动脉CTA8例,肺动脉CTA10例,冠状动脉CTA6例,主动脉CTA11例,下肢动脉CTA11例。采集的原始数据经主机上的重叠层厚基础重建后装载到后处理工作站,使用三维软件的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重建(SSD)及容积漫游技术(VRT)等功能软件进行重建及评价。结果73例中有71例检查部位的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共发现血管异常63例,其中脑动脉瘤7例,脑动静脉畸形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脑血管闭塞2例,脑胶质瘤2例,脑膜瘤3例,颈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狭窄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放置术后1例,肺动脉栓塞3例,肺癌侵及肺动脉5例,冠状动脉狭窄3例,主动脉夹层4例,主动脉明显钙化狭窄5例,主动脉瘤2例,肝癌2例,肾动脉狭窄2例,Budd-Chiari综合症2例,髂外动脉闭塞2例,股动脉狭窄5例。结论结合CT轴位图像及各种重建成像,MSCTA能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林顺发林珏慧黄旭璇周实吴敏陈素华李彩霞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附62例报道)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进行MSCTA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在62例患者中,MSCTA检出动脉瘤共6个,7例未检见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2个瘤灶者7例,3个瘤灶者2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者26个,大脑中动脉15个,颈内动脉12个,大脑前动脉4个,后交通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3个,基底动脉2个。最大瘤体直径为18mm,最小瘤体直径2mm。经DSA和手术对照,MSCTA诊断准确55例,漏诊3例,动脉瘤位置判断不准3例,假阳性1例。MSCTA诊断动脉瘤敏感性88.3%,特异性100%,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97.0%,阴性预测值71.4%。结论MSCTA可安全、快捷、无创性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形态、大小、指向、轮廓)、瘤颈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推荐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柯锐钿林顺发江森林少帆吴敏李彩霞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术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方法学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扫描及重建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优化不同部位CTA的最佳扫描参数,并比较多种后处理软件的应用价值。方法:102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循环时间测定、智能启动、直接延时扫描确定扫描延时时间。应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重建及容积漫游技术(VRT)等功能软件进行重建及评价。结果:本组100例血管显示清晰,满足CTA重建要求,CTA检查成功率达98%。其中图像质量良好以上比例占93%。100例中检查部位血管正常7例,异常93例。结论:CTA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的检查技术,扫描参数以循环时间测定法最为准确可靠,VRT重建的图像效果最满意。
林顺发林珏慧吴敏陈建伟陈素华李彩霞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肺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和溶栓治疗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溶栓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临床拟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并对其中20例经溶栓治疗2周后的患者进行同机同条件复查。结果52例中8例肺动脉成像未见异常,1例为动静脉瘘,5例诊断为肺动脉高压,38例诊断肺动脉栓塞。38例肺栓塞中共累及各级肺动脉236处,其中肺动脉干5支,左右肺动脉30支,叶动脉81支,肺段动脉103支,亚段动脉17支。20例经溶栓治疗后复查,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结论16层螺旋CT能及时发现和诊断肺栓塞,也可指导溶栓治疗及评价疗效。
黄朝华林顺发黄旭璇林珏慧李彩霞江森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溶栓治疗
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参数优化组合显示正常内耳结构的比较
2008年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容积再现技术(VRT),比较两组不同参数阈值重建后正常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的显示结果,以优化选择。方法按年龄分为幼少年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将58只正常内耳行高分辨率多层CT扫描后分别采用两组不同阈值行VRT重组。采用双阈值分割与手动编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内耳结构模型后,分别使用两组(A、B组)参数得到的内耳VRT图,对显示半规管、前庭、耳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图像显示各年龄组内耳结构清晰。B组图像对3~15岁年龄组半规管显示不佳,对前庭窗不能显示;对16~30岁年龄组及50岁以上年龄组的前庭窗显示不佳。结论采用双阈值分割与手动编辑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双阈值256~765、935~1019,亮度和透明度分别为42、70的参数组合能准确清晰地显示各年龄组内耳半规管、耳蜗、蜗窗及前庭、前庭窗,这种优化组合可以应用于临床。
黄旭璇林珏慧郑邦豪李彩霞许伟雄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内耳
急性心梗溶栓疗法过程护士配合体会
1997年
郑文玲李彩霞
关键词: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护理急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