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心肌
  • 8篇心肌梗死
  • 8篇梗死
  • 7篇急性心肌梗死
  • 4篇心电
  • 4篇ST段
  • 3篇电图
  • 3篇心电图
  • 3篇预后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硬化
  • 2篇心率
  • 2篇心率变异
  • 2篇血压
  • 2篇血压昼夜
  • 2篇血压昼夜节律
  • 2篇亚临床
  • 2篇昼夜节律
  • 2篇节律
  • 2篇颈动脉

机构

  • 12篇北京市公安医...
  • 6篇浙江大学医学...
  • 4篇北京市西城区...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李昉
  • 6篇吴祥
  • 5篇王久成
  • 3篇沈毅
  • 3篇韩琤琤
  • 1篇王日胜
  • 1篇刘佩琛
  • 1篇梁金锐
  • 1篇沈潞华
  • 1篇顾复生
  • 1篇李虹伟
  • 1篇马向荣
  • 1篇沈爱东

传媒

  • 2篇2007年第...
  • 1篇首都医药
  • 1篇北京医学
  • 1篇心电学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华国际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2007年浙...
  • 1篇2007年浙...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室晚电位预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10年回顾
2009年
目的探讨心室晚电位(L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997年12月至1999年12月因AMI入院连续2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梗死血管开通情况、无创心脏检查结果和预后资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3例患者男180例(74.1%),年龄37~79岁,平均(62±11.4)岁,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146例(60%)。分成LP阳性83例(34%)和LP阴性160例(66%)两组。主要联合终点事件为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死亡,次要联合终点事件为联合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在平均随访(10±0.83)年期间,LP阳性与LP刚性两组比较主要终点事件累计发生率[18.1%比11.9%,相对风险比(HR)4.19,95%可信区间(CI)2.50~7.02,P<0.0001]和次要终点事件累计发生率(7.0%比2.1%,HR7.64,95% CI2.02~20.75,P<0.0001)均明显增高;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无主要终点事件累计生存率LP阳性较LP阴性组明显减低,分别为47.0%和81.9%(P<0.0001)。LP阳性组的生存曲线随时间延续呈明显下降趋势(P<0.0001)。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评判影响主要终点事件的各因素预测能力,LP阳性的风险度明显强于其他已知风险预测变量,其相对危险性依次为LP阳性(HR 3.57,95% CI 1.87~6.81,P<0.0001)、复杂室性心律失常(HR 2.75,95% CI 1.32~5.71,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40%(HR 2.44,95%CI1.25~5.71,P=0.009)、未开通梗死血管(HR 1.95,95% CI 1.05~3.59,P=0.033)、年龄(HR 1.04,95% CI 1.00~1.07,P=0.034)。结论 LP阳性是AMI后不良事件和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沈毅梁金锐李虹伟顾复生沈潞华刘佩琛赵淑艳李昉
关键词:心室心肌梗死预后
早期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ST段改变QT离散度的影响
2004年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ST呈“墓碑形”改变的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ST呈“墓碑形”改变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接受溶栓治疗与否分为两组:接受溶栓组26例,未进行溶栓组14例,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测量治疗前与治疗后6h两组的QTd、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作分析。观察溶栓前后再通组(10例)与未通组(16例)的QTd,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溶栓组的临床资料与非溶栓组大多没有显著差异性,而病死率低于非溶栓组。治疗6h内溶栓组与非溶栓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及溶栓后3h内再通组与未通组Qrid均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使QTd缩短,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使“墓碑形”ST改变AMI病死率降低。
李昉韩琤琤王久成吴祥
关键词:溶栓急性心肌梗死墓碑形
不同性别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的时域、非线性指标及相关性分析
2002年
目的 了解心率变异 (HRV)时域、非线性指标的性别差异 ,及时域与非线性参数之间的变量依存关系。方法 应用 2 4h动态心电图 (DCG)对 33例 5 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 (AMI) 3W的男女患者分别进行时域、非线性指标分析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除矢量长度 (VLI)外其余参数均无显著差异性。男、女的VLI与SDNN、三角指数、矢量角度 (VAI)与rMSSD、PNN50 、NN50 有强相关性。男患者VLI与NN50 有弱相关性 ,与rMSSD、PNN50 无相关性 ;VAI与SDNN、三角指数有弱、中相关性。女性患者则无相关性。
李昉段效纨王久成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时域性别差异
血压昼夜节律对心率变异、亚临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李昉王日胜郭伴东韩琤琤沈毅沈爱东
关键词:血压昼夜节律心率变异亚临床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活动
心电图ST呈“墓碑形”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41例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墓碑形”ST抬高的临床表现。方法 根据临床资料将41例心电图ST呈 “墓碑形”改变的AMI分为二组:①组病情凶险13例;②组病情较缓无险28例,随机选取心电图ST呈常态改变的 AMI 50例为对照组(③组);将3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①、②组,①、②、③组)。结果 心力衰 竭、心源性休克、≥3个并发症及≥2 ST-Tom①、②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nST、ndST、Ptf-V1异常数、QT离散 度(QTd)、严重心律失常及病死率①组与②组、③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②、③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T呈 “墓碑形”改变的AMI存在2种临床表现。
李昉韩琤琤王久成吴祥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ST段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形态和诊断误区
以往临床上根据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段移位及T波改变,将心肌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阵旧性心肌梗死三个时期,但近年来发现,在本病早期多不能显示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变化,往往只有sT-T改变,其中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
吴祥李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
文献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ST段呈墓碑形改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4 4例前壁AMI分为两组 :①ST段呈墓碑形抬高组 (A组 ,11例 )。②ST段呈常态形抬高组 (B组 ,33例 )。对两组的心电图 (ECG)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的ECG :nST、ΣST、nQ、ΣQ、ndT、Tmax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A组的ST Tom STmax与ST Tom Tmax存在强相关性 ,ST Tom dt与ST ct分别为 (6 .4 8± 2 .4 5 )h、(10 .5 0± 7.2 0 )d。两组的临床资料除肌酸激酶外 ,心功能分级、并发症、危险因素等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近期无一例死亡。结论
李昉王久成吴祥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电描记术预后
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墓碑形”改变1例被引量:3
2002年
李昉王久成马向荣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心电图预后病例
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形态和诊断误区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上出现ST段抬高可呈不同形态异常,如新月形(scoope appearance),弓背形(dome shaped)、斜直形(oblique straightening patterns)及墓碑形(t...
吴祥李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文献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形态和诊断误区
以往临床上根据心电图出现病理性 Q 波,ST段移位及 T 波改变,将心肌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阵旧性心肌梗死三个时期,但近年来发现,在本病早期多不能显示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变化,往往只有 ST-T 改变,其中 ST ...
吴祥李昉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