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望鸿
- 作品数:18 被引量:51H指数:6
-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甘肃省科学事业费研究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甘肃省农作物品种改良方向浅议被引量:1
- 2007年
- 通过对甘肃省农作物品种改良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建立稳定支持农作物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研究长效机制,高度重视种质资源研究与种质创新,确实加强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 李望鸿汤莹陈炳东左心平
- 关键词:农作物
- 甘肃小麦HMW-麦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分析被引量:8
- 2003年
- 对61份冬、春小麦品种的HMW-麦谷蛋白亚基分析,共检测到14种亚基和22种亚基组合,13份材料具有5+10亚基,2份具有2*亚基,2份具有14+15亚基,5份具有17+18亚基,5+10亚基在春小麦中出现的频率较冬小麦中高;品种HMW-麦谷蛋白亚基品质得分在4~12分之间,春小麦平均得分7.6,冬小麦平均得分6.6.结果表明:品种间GLu-1位点遗传变异差异大,亚基种类丰富,但优质亚基分布频率较低,品质评分较低,主要原因是其亲本含有优质亚基的比率太低.可见,丰富优质资源,提高小麦5+10亚基的分布频率是今后小麦品质育种的方向.
- 杨芳萍李望鸿
- 关键词:小麦
- 创建种子产业化工程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创建种子产业化工程对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完成国家“九五”粮食增产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目前影响我国种子产业化开发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并采取加强科研;理顺体制;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长期稳定的...
- 李望鸿
- 关键词:种子
- 文献传递
- 甘肃小麦品种(系)HMW-GS遗传变异分析被引量:7
- 2004年
- 为了了解甘肃省小麦品种HMW-GS的遗传变异和组成,为甘肃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筛选和品种改良提供依据,采用SDS-PAGE法,分析了254份甘肃省小麦材料(育成品种(系)和农家品种)Glu-1位点的HMW-GS变异,共检测到22种HMW-GS变异,Glu-A1位点3种,Glu-B1位点11种,Glu-D1位点8种。其中110个育成品种(系)的15种HMW-GS有27种亚基组合类型。Glu-A1位点有2种亚基,47.3%的品种该位点具有优质亚基;Glu-B1位点有7种亚基,76.4%的品种具优质亚基;Glu-D1位点有6种亚基,32.7%的品种具优质亚基。14.5%的品种(n=15)Glu-1位点具优质亚基。144份农家品种的18种HMW-GS共有29种亚基组合形式,Glu-A1位点有3种亚基,Glu-B1位点有9种亚基,Glu-D1位点有6种亚基,无优质亚基组合。
- 李望鸿李玉芳庞斌双
- 关键词:小麦HMW-GS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 加强品种改良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被引量:3
- 2001年
- 李望鸿
- 关键词:种子产业农业发展
- 早熟抗旱优质糜子新品种-GS陇糜4号
- 贾尚诚王志宏李望鸿杨文雄杨随庄
- 该项目属于作物遗传育种科学技术领域。陇糜4号原系号766-10-1-4,是甘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通过杂交育种培育的糜子新品种。1994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其主要特征:株高穗大,绿色花序,籽料圆形黄色饱满...
- 关键词:
- 关键词:糜子杂交育种
- 甘肃实施种子工程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措施
- 1998年
- 通过对甘肃省农作物种子工作现状分析,认为目前实施种子工程的主要问题是:①种子管理体系混乱;②种子科研与生产经营脱节;③种子产业化的后备品种不足;④种子加工滞后;⑤种子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措施:①政企分家,规范种子市场管理;②制定有效措施,促进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发展;③增加投入,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④加强种子包衣技术研究,促进种子加工标准化;⑤落实《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加强全民知识产权意识。
- 李望鸿
- 关键词:种子工程
- 推广种子包衣技术 加快种子工程建设被引量:4
- 1998年
- 综述了包衣种子的增产作用及推广包衣种子对种子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分析了国内外种子包衣技术研究应用现状;指出了甘肃省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措施。
- 李望鸿
- 关键词:种子包衣包衣剂种子产业化
- 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化进程及其经验被引量:7
- 1998年
- 通过对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化进程的综述和分析,归纳总结出发达国家实现种子产业化的5条经验:①以科研育种为“龙头”;②建立专门化种子生产基地;③建设高度现代化的种子加工厂;④实现种子销售网络化;⑤建立健全严格的种子质量管理体系。
- 李望鸿
- 关键词:种子产业化
- 甘肃部分地方小麦品种品质特性及评价
- 地方品种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类活动干预下,保存下来的具有区域特点和优势的珍贵的作物资源。甘肃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气候,形成了较丰富的地方小麦资源。这部分资源由于植株较高,易倒伏,产量较低,绝大多数已失去生产直接应用...
- 李望鸿李玉芳张环董煚张国宏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