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亮军
- 作品数:19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重塑国家认同的制度性选择被引量:4
- 2011年
- 鸦片战争以降,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常态化的情况下,传统的中国认知体系开始了迫不得已的转变。在转变中,中国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由民族国家组成的近代国际政治体系中加以体认,逐步形成了"自我—他者"的认知框架。在这个认知体系中,如何重塑国家认同则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每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这种重塑国家认同的愿望则变得更加强烈和更为清晰。清末宪政改革就是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清政府迫于统治危机和社会压力而进行的旨在恢复濒临崩溃的统治秩序而进行的重建尝试。由于种种原因,这次通过制度选择以重构国家认同的尝试虽然遭到历史性的失败,但它对宪政理念的流行以及重塑国家认同的继续尝试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 杨亮军
- 关键词:清末宪政改革国家认同
- 晚清政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及其历史启示—-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例
- 2014年
- 20世纪初,为了维系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清政府立足中国政治传统,放眼世界政治发展潮,将政治革新看成是挽救封建政治体系和实现救亡图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1905年推进的宪政改革中,清政府通过考察立宪政治、颁布宪政法令、设置立宪机构、推动地方自治等措施对封建专制政治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调整,希望能在中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这次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极大地撬动了封建专制政治体系,不仅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沐浴到了新鲜之气,而且还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步伐。
- 杨亮军
-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宪政改革
- 变革与重构:清末宪政改革的政治发展分析
- 2011年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经历了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试图通过确立宪政体制,重新整合日渐失坠的权威。这次自上而下的宪政革新运动,如果把它放在封建专制政治体系内进行分析,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往往会被忽视,但如果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它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贡献则不可小视,特别在宪政文化的历史性建构、传统政治结构的现代性分化以及政治参与的扩大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历史作用尤为明显,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加速了传统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 杨亮军
- 关键词:宪政改革政治发展
- 国内社会资本研究的热点主题与前沿问题分析——基于CSSCI来源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逐渐成为学术界经常使用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从最近二十多年间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与社会资本相关的论文来看,“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社会资本与就业”“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以及“社会资本与企业发展”等是学者们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将有助于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
- 杨亮军王艳
- 关键词:社会资本热点主题
- 论公权力的不当行使对政治认同的损害及其修复——基于社会公正视角的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社会公正作为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价值目标,它不仅是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尊重感和群体归属感的基础,也是政治体系粘合社会成员、建构政治认同与获取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资源。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公权力的不当行使而引发的社会不公表现得越来越为明显且已经成为消解政治认同、引发社会矛盾、刺激民众抗争和制造社会不稳定的威胁之一。因此,如何通过相关制度的建构与完善来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不仅成为实现社会公正和增强人们政治认同感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 杨亮军
- 关键词:社会公正政治认同
- 论小康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
- 2003年
- 我国当前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与古代的小康社会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中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特质.政治文明当中所包含的思想文明行为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实现政治文明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 陈军杨亮军
- 关键词: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
- 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整合——论梁启超的民权观
- 2010年
- 在"欧风美雨"的侵淫下,与其他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梁启超把西方传入中国的一些政治观念作为救治中国的一剂良药,而民权和国权则是他经常使用的药引之一。梁启超利用中国传统民本资源将西方近代勃兴起来的权利思想加以改造使其中国化,并赋予它新的含义。民权的宣传和实践增强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权利意识、为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选择提供了理论性指导、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从一国国民的现代化做起。
- 杨亮军
- 关键词:民权观
- 宋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乡约——以蓝田《吕氏乡约》为中心被引量:15
- 2015年
- 北宋熙宁年间出现的陕西蓝田《吕氏乡约》,开创了中国古代乡民自治的历史先河。它的发起与实践不仅体现了宋代新儒的时代特征,而且还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逐渐成长起来的主体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吕氏乡约》所蕴含的社会教化、政治整合与矛盾化解等功能成为宋代及后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补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乡民自治的积极性,夯实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宋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非常重视乡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并对其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治理念和乡治体系。
- 杨亮军
- 关键词:乡村自治乡约
- 论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及其对乡约文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不仅是思想和理论上的创造性反思,也是对身心修养与道德实践体验的直接描述。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主张在伦理教化与道德实践的内在统一中实现救治社会弊病和重建社会秩序之目的。王阳明通过对“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来展现自己心学的实践品格。在阳明心学实践品格的影响下,孔孟之道不再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读书人的专利,而是成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拥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常识。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在肯定普通民众道德实践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为中国古代的乡治实践和乡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学理性支持。
- 杨亮军冯澍滢
- 关键词:阳明心学
- 秩序的整合与国家的重塑:梁启超宪政思想初探被引量:1
- 2011年
- 宪政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它是随着列强侵入的加强而被中国有识之士所认识和接受。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政论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的宪政理念及其实践模式在当时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梁启超对社会秩序和国家重构两方面的重视为视角,通过分析其宪法观、政党观及君主立宪观来解读他的宪政理念及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 杨亮军
- 关键词: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