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放

作品数:20 被引量:16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土壤
  • 8篇生物炭
  • 6篇盐碱
  • 4篇盐碱化
  • 4篇碱化
  • 3篇通量
  • 3篇农业
  • 3篇作物
  • 3篇淋溶
  • 2篇盐碱土
  • 2篇有机碳
  • 2篇有机质
  • 2篇有机质层
  • 2篇适生
  • 2篇通气性
  • 2篇土地生产力
  • 2篇土壤表层
  • 2篇土壤改良
  • 2篇土壤结构
  • 2篇土壤通气性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中国冶金地质...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0篇杨放
  • 20篇李心清
  • 9篇张立科
  • 8篇程建中
  • 7篇程红光
  • 7篇王兵
  • 5篇何云勇
  • 5篇黄一敏
  • 4篇王兵
  • 3篇房彬
  • 3篇邢英
  • 3篇王荣梅
  • 1篇闫慧
  • 1篇李阳
  • 1篇周志红
  • 1篇江伟
  • 1篇刑英
  • 1篇李阳
  • 1篇王倩

传媒

  • 7篇地球与环境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四川环境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第七届全国环...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盐碱化土地生产力恢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盐碱化土地生产力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1)在干旱区农田中施用生物炭,施用量的重量比为1%-10%;(2)待一轮作物种植、收获完成后,下一轮作物种植之前,将土地表层2cm以上的土壤层移除。生...
李心清杨放王荣梅
文献传递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NH_3通量原位观测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NH3挥发是导致农业和畜牧业施肥中N素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这一认识,人们推测NH3的释放也可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氮素流失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方面的观测研究却十分有限。我国北方天然草地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而且在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区的草地中存在N相对于C不足的现象。认识NH3挥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防治草地退化、保护干旱区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Thermo-Fisher公司生产的Model17iNOx-NH3分析仪和动态箱法对黄土高原西北部边缘和宁夏中东部地区,也即农牧过渡带地区在8~9月份的地-气NH3交换通量进行了观测研究,发现其通量昼夜变化存在多种类型,平均通量在-2~2g NH3/(m2.h)之间;在空间变化上,NH3的地-气交换在毛乌素沙地西侧表现为对大气NH3的净吸收,经黄土高原边缘和宁夏中东部的过渡,到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变化为草地NH3的净释放。这种草地NH3释放通量自北向南增加的现象主要是由于降水对土壤的湿润作用所致。干旱的环境条件使得水分超过了土壤pH和温度等众多影响因素而成为NH3挥发的主要限制因素。据此可以推测NH3挥发作用在我国北方自然草地N素流失中的作用可能较小,不可能是导致农牧交错地区土壤N素相对不足的原因。
周志红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程红光杨放江伟闫慧
关键词:干旱区草地氮循环
一种戈壁滩或沙漠等非适生土地中种植作物的人工土壤结构
本发明公开一种戈壁滩或沙漠等非适生土地中种植作物的人工土壤结构,其特征在于:开设沟槽,沟槽底部戈壁地层(1)上铺设粘土层(2),生物炭与粘土混合层(3)铺设于粘土层(2)之上,生物炭与粘土混合层(3)上铺设生物炭、粘土和...
李心清张立科杨放
文献传递
西南喀斯特地区灌丛林土壤CO2、CH4通量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灌丛林生态系统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中有重要作用。为估算亚热带喀斯特地区CO2和CH4源汇现状,评价灌丛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以贵阳市开阳县灌丛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CO2和CH4通量的季节变化。对2010年12月到2012年1月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灌丛林地土壤表现为CO2的释放源和CH4的吸收汇,CO2通量的变化范围为33.20~1106.75 mg/(m2.h),年平均通量为342.98 mg/(m2.h);CH4通量的变化范围为–206.14~–59.85μg/(m2.h),年平均通量为–103.22μg/(m2.h)。CO2排放通量和CH4吸收通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两者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不同的是CO2排放通量最低值出现在12月,而CH4吸收通量最高值则出现在11月。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灌丛林土壤CO2通量的主要因子,双因素模型(F=αeβTWγ)较好拟合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两者共同解释了CO2通量变化的81.4%。土壤CH4吸收通量与温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5 cm土壤温度同CH4吸收通量相关性最好,但温度超过一定阈值时,两者相关性降低。土壤CH4吸收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水分是土壤氧化CH4的重要限制因子。
房彬李心清张立科程建中王兵程红光杨放
关键词:土壤CO2通量喀斯特地区
一种戈壁滩或沙漠等非适生土地中种植作物的人工土壤结构
本发明公开一种戈壁滩或沙漠等非适生土地中种植作物的人工土壤结构,其特征在于:开设沟槽,沟槽底部戈壁地层(1)上铺设粘土层(2),生物炭与粘土混合层(3)铺设于粘土层(2)之上,生物炭与粘土混合层(3)上铺设生物炭、粘土和...
李心清张立科杨放
文献传递
生物炭对盐碱土氮淋溶的影响被引量:31
2014年
生物炭对某些高度风化的热带土壤和温带酸性土壤有改善土壤结构,减少营养元素淋失的作用,但关于温带干旱区的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却很少报道。以新疆绿洲盐碱土为对象,研究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氮淋溶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淋滤试验,土柱包含炭土比(W/W)0%、1%、5%和10%四个处理,模拟大气降雨,定期收集淋滤液,分析其中的氮素指标。结果显示,5%和10%添加比例分别减少了土壤氨态氮的淋失量31.14%和52.43%,1%的添加比例增加了铵态氮淋失。对比空白,10%处理的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减少淋失量分别达到52.43%、50.01%和33.83%,1%和5%处理土柱的硝态氮和总氮在试验10 d内(降雨量140 mm)就基本淋失完,而10%处理土柱则显得较为平缓,几乎到25 d(降雨量290 mm)时才基本淋失完。四个土柱的铵态氮的淋失都较为平缓。另外,生物炭可以减少土柱的溶液淋失量(20.95%),增加土壤持水能力。上述结果表明,生物炭施用于干旱区盐碱土能明显减少硝态氮和总氮淋失并延长其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增强土壤的持续供氮能力。
杨放李心清刑英程红光张立科何云勇王兵
关键词:生物炭盐碱化硝态氮总氮
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6年
喀斯特地区土壤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是评估我国陆地土壤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中国西南北起秦岭北坡南至中越边境一条剖面上土壤有机碳的分析,研究了喀斯特森林0~10cm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平均为32.3 g/kg和33.1t/hm2。无论是在整个西南区还是其省市范围内,二者均低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通径分析表明,影响喀斯特表层土壤碳含量和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土壤容重、地形海拔和有机质C/N;粘粒含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影响很小,而降水量仅在地处最北部的陕西省构成了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因素。此现象与世界许多地区特别是高纬度地区形成鲜明对比。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气候带土壤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会存在很大差异,这对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库的反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黄一敏李心清杨放黄代宽邢英
关键词:土壤碳库碳储量碳酸盐岩石漠化
裂解温度对新疆棉秆生物炭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生物质的裂解温度影响其所生产的生物炭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而影响其田间应用效果。棉花秸秆是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地区的主要农业生物质资源,其生物炭利用途径有望克服现有秸秆利用途径的不足,但对棉秆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其变化的认识还很缺乏。本文在不同的裂解温度下对新疆棉秆生物炭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研究,发现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产率、阳离子交换量、O/C和H/C值降低,p H、电导和持水性能提高,Na+、K+趋势不明显,Cl-和SO2-4等盐碱化离子以及Ca^(2+)、Mg^(2+)营养元素含量随温度的升高降低;C、N、S、C/N和灰分等均提高,NH+4-N在550℃碳化条件下含量最高。因此在田间应用中,应针对土壤特点和解决的问题,调控碳化温度,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何云勇李心清杨放程红光张立科王倩黄一敏李阳
关键词:生物炭裂解温度物理化学性质固碳
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被引量:43
2012年
生物炭(biochar)作为重要的碳汇、土壤重要的改良剂以及污染物有效地吸附剂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在阅读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方面文献的基础上,作者总结了生物炭应用规律并提出一些未来研究的展望。表述如下:生物炭具有多孔性和巨大的表面积,它能够增加土壤的持水量、增加对营养元素的吸附以减少其流失并改善土壤的结构,此外生物炭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并能够缓慢释放以供作物吸收,因此生物炭能改善土壤肥力并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生物炭巨大的吸附功能可以降低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及污水中的活性,起到降低污染物浓度的作用。因此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减少污染方面有巨大的潜力。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生物炭很多的作用机制还未搞清楚,对不同种类生物炭性状、生物质在高温热解过程中内部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变化、长期定位实验以及危害方面还应加强研究。对此,研究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情况,尽多的用当地主要的动植物废料来生产生物炭以达到当地农业增产和治理污染的目的;其次,增加长期定位试验,找到适合当地的生物炭种类及其生产条件;另外还应增加对我国新疆、西藏等土壤贫瘠的偏远地区的研究,使当地的土壤更大程度的被利用以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最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生物炭研究的支持,使生物炭早日被普遍运用,造福百姓。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
关键词:生物炭增产土壤改良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
元素-锶同位素技术在农产品原产地溯源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12年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产地溯源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国际上,将元素-同位素技术应用到农产品溯源领域正受到极大关注。通过研究农产品原产地土壤、岩石、降水及地表水等环境因子中元素-同位素组成与农产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定位农产品原产地及其生长地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目前,追溯农产品产地的技术方法存在同位素分馏效应,人为干扰因素较多且方法单一,精度不够,无法真实反映农产品原产地实际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等问题。元素-锶同位素是很有潜力的溯源指标。本文在认识元素-锶同位素溯源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目前元素和其他同位素溯源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元素-锶同位素溯源技术方法的优越性及其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前景,以期推动元素-锶同位素溯源技术在农产品产地溯源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地追溯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王兵李心清杨放
关键词:锶同位素微量元素农产品原产地地球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