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桢

作品数:19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幽门螺
  • 9篇幽门螺杆菌
  • 9篇螺杆菌
  • 8篇胃癌
  • 4篇致病
  • 3篇细胞
  • 2篇致病机制
  • 2篇黏膜
  • 2篇胃黏膜
  • 2篇激酶
  • 2篇PTEN
  • 2篇表达及意义
  • 2篇病变
  • 1篇胆囊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类
  • 1篇蛋白原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机构

  • 19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19篇吕农华
  • 19篇杨桢
  • 7篇谢川
  • 4篇刘龚玫子
  • 4篇李伟
  • 3篇谢勇
  • 3篇陈江
  • 3篇续文婷
  • 3篇舒徐
  • 3篇祝荫
  • 2篇黄德强
  • 1篇陈洁
  • 1篇周錞
  • 1篇洪军波
  • 1篇朱振华
  • 1篇王崇文
  • 1篇刘东升
  • 1篇曾志荣
  • 1篇廖旺娣
  • 1篇徐丽瑶

传媒

  • 6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h17、IL-17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2年
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17,Th17)是一种新发现的CD4+T细胞亚型,他以分泌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和表达转录因子RORγ为特征,在机体各种肿瘤和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胃癌是一种与慢性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极高.研究发现,Th17及其分泌的IL-17在H.pylori感染所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关研究为胃癌的早期诊断、个性化防治、瘤苗开发和预后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李伟杨桢黄德强吕农华
关键词:辅助性T细胞17白介素17幽门螺杆菌胃癌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不同胃粘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糖原合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c kinase-3β,GSK-3β)是一个多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负性调节多条信号通路,影响细胞代谢、增殖、分化、运动等过程。新近研究发现,GSK-3β能磷酸...
刘龚玫子吕农华杨桢谢川袁小刚陈江谢勇
文献传递
树突状细胞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2013年
树突状细胞为目前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是抗原捕获和抗原递呈途径中的一个关键的细胞群。树突状细胞不仅与胃癌的发生、进展及预后有关,其在胃癌治疗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肯定。
续文婷杨桢吕农华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胃癌免疫逃避疫苗
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细胞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和Ku70/Ku80二聚体蛋白体内外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H.pylori对胃黏膜细胞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和Ku70/Ku80二聚体在体内外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H.pylori作用后1、3、6、12和24 h的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和胃腺癌细胞(AGS)中DNA-PKcs和Ku70/Ku80二聚体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H.pylori灌胃蒙古沙鼠,于感染第6和12个月处死动物,取胃黏膜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NA-PKcs和Ku70/Ku80二聚体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pylori作用后1h,DNA-PKcs蛋白在GES-1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16±0.09,高于未感染H.pylori组的1.04±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5).H.pylori作用后1、3、6、12和24 h,Ku70/Ku80二聚体蛋白在GES-1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8±0.32、1.84±0.40、1.97±0.35、3.72±1.42和3.74±1.56,均高于未感染H.pylori组的1.24±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7、4.20、5.03、8.11、8.14,P均<0.05);Ku70/Ku80二聚体蛋白在AGS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69±0.87、3.67±0.67、2.41±0.24、1.35±0.35和1.32±0.10,均低于未感染H.pylori组的4.84±0.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3、27.68、19.81、4.47、5.69,P均<0.05).蒙古沙鼠模型中,DNA PKcs蛋白在未感染H.pylori组不表达(0/25),在感染H.pylori组中的总阳性率为98.1%(53/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55,P<0.01);Ku70/Ku80二聚体蛋白在未感染H.pylori组中的总阳性率为92.0%(23/25),在感染H.pylori组中的总阳性率为68.5%(37/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在体内外能通过改变胃黏膜DNA PKcs和Ku70/Ku80二聚体蛋白的表达水平,影响细胞DNA损伤修复,导致胃黏膜病变.
李伟谢川杨桢吕农华
关键词:DNA结合蛋白质类蛋白激酶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幽门螺杆菌诱导Akt活化和其致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Akt激活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致病中的作用。方法(1)收集160例Hp阳性和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化生性萎缩(MA)、异型增生(Dys)和胃癌(GC)病理标本...
舒徐吕农华杨桢陈江
文献传递
P53-MDM2负反馈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鼠双微体-2基因(Murine double minute-2,mdm2)是P53的下游调节基因之一,P53启动mdm2转录,MDM2反过来又抑制P53活性,二者形成一个负反馈环,以保持正常情况下P53处于低水平状态.该负反馈受多种因素调节,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目前幽门螺杆菌(Hpylori)被认为是许多胃肠疾病致病的关键因素,其致病、致癌机制也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其中大量的研究探讨了p53基因网络在Hpylori致病中的作用.而P53-MDM2负反馈调控机制可能在Hpylori致病、致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桢吕农华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
PTEN磷酸化:胃黏膜癌变过程中PTEN失活的新机制
目的PTEN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失活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是一个多发事件。PTEN磷酸化可使其失去抑癌活性,为明确胃黏膜癌变过程中PTEN磷酸化状态,本研究检测了不同胃黏膜病变组织及不同胃黏膜细胞株PTEN和磷酸化PTEN表...
杨桢谢川刘龚玫子陈江罗时文吕农华
文献传递
胃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胃癌是消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随着对肿瘤与干细胞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肿瘤干细胞是具有正常干细胞特性的恶性细胞,可能是由正常干细胞突变而来.目前已在多种实体肿瘤中鉴定出肿瘤干细胞.近来研究表明胃癌发生部位与胃干细胞定居部位一致,提示胃癌可能是一种干细胞疾病,本文就胃癌干细胞的存在、来源、鉴定及其分离方法等进行综述.
刘龚玫子周錞谢川杨桢吕农华
关键词:胃癌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
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治关键问题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吕农华陈旻湖谢勇曾志荣祝荫陈洁舒徐杨桢胡品津王崇文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胃癌这一演变过程的始动因素,WHO已将Hp列为I类致癌因子。中国既是Hp高感染区又是胃癌高发区,因此,Hp感染防治的研究对中国胃癌一级预防意义重大。80年代末,项目组启动了H...
关键词:
关键词:胃癌
基因组不稳定性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基因组不稳定性是胃癌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基因组研究技术的进步,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基因组不稳定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到胃癌这一动态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为胃癌的早期诊断、个性化防治和预后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李伟谢川杨桢吕农华
关键词:基因组不稳定微卫星不稳定染色体不稳定胃癌癌前病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