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洁敏

作品数:12 被引量:164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情绪
  • 6篇事件相关电位
  • 6篇相关电位
  • 4篇神经机制
  • 4篇情绪调节
  • 2篇电生理
  • 2篇自我
  • 2篇文化
  • 2篇面孔表情
  • 2篇敏感性
  • 2篇焦虑
  • 2篇负性
  • 2篇负性情绪
  • 2篇表情
  • 1篇心境
  • 1篇心理预期
  • 1篇心率
  • 1篇杏仁核
  • 1篇性别差异
  • 1篇易感

机构

  • 12篇西南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市第九人...

作者

  • 12篇杨洁敏
  • 10篇袁加锦
  • 3篇刘莹莹
  • 2篇李红
  • 2篇龙泉杉
  • 1篇汪宇
  • 1篇邵智
  • 1篇刘光远
  • 1篇许爽
  • 1篇张蜀
  • 1篇黄杏

传媒

  • 3篇心理科学进展
  • 3篇中国科学:生...
  • 1篇心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心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面部表情敏感性缺陷:任务性质的影响与干预启示被引量:2
2017年
大量研究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存在面部表情识别和理解的缺陷,这是患者社会功能受损的核心来源.对面孔表情具有情绪敏感性是理解与识别表情的先决条件,但ASD患者对面部表情的情绪敏感性迄今尚未得到系统分析.本文将ASD与面部表情知觉的相关研究按照实验任务类型进行了分类,发现该领域研究可划分为3种任务类型:外显表情观察任务、引导注视点观察任务和内隐表情观察任务.由此重点对比了ASD患者在3种任务类型下的行为,外周生理反应与脑激活模式.结果发现,ASD患者对面孔表情的情绪敏感性缺陷主要体现在外显表情观察与引导注视点观察任务中.相比上述两种要求被试有意注意面孔表情特征的任务,ASD患者在内隐表情观察任务中能对面部表情表现出与正常被试相似或更大的注意偏向及杏仁核激活.这提示ASD患者并非完全缺乏对面部表情的情绪敏感性;而很可能是在有意注意表情的条件下,该群体的面孔适应困难使之产生了对面孔情绪特征的回避,故无法有效激活以杏仁核为核心的情感神经环路.据此,本文提出了对ASD患者的表情敏感性缺陷的干预设想,即通过无意识地、内隐地训练ASD患者维持对面孔情绪特征的注意很可能会改善其表情敏感性和面孔适应能力,这种方式对于ASD的临床干预和社会能力的提高或将具有重要意义.
杨洁敏黄杏邵智袁加锦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面孔表情杏仁核
情绪预期影响人类对恐惧面孔的敏感性——来自电生理的证据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本研究考察了情绪预期对人类恐惧面孔敏感性的影响.实验记录了被试在线索提示条件及无线索提示条件下对恐惧和中性面孔进行性别判断时的ERP数据.行为结果显示,不可预期条件下被试对恐惧面孔性别判断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对中性面孔的正确率,表明不可预期的恐惧情绪对实验任务产生了显著地干扰效应.ERP数据显示,在不可预期条件下,在P2及200~250ms区间,恐惧面孔比中性面孔诱发了更大的波幅,情绪效应显著;而可预期条件下,人脑对恐惧面孔和中性面孔的反应类似,表现出情绪效应的显著降低.因此,人类情绪加工的负性偏向效应受个体情绪预期的调节.人类对不可预期的负性情绪敏感,相反当恐惧情绪的发生可以被提前预期时,个体对它们的神经敏感性降低.
杨洁敏袁加锦李红
关键词:面孔表情ERP
预期影响恐惧表情的情绪易感性
已知情绪与认知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情绪影响认知的效率及方向,而认知评价则调节情绪活动的产生,消退及其强度。然而,对即将发生情绪事件的预期,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形式,如何影响人类的情绪活动尚不清楚。尤其是,面部表情具有重要的...
杨洁敏
关键词:神经机制事件相关电位
文献传递
主客体因素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及神经机制
共情是个体通过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或情境而产生的与他人一致的情绪反应。它与道德发展、利他行为息息相关,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力机制;也是个体健康人格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诸多共情现象中,对他人疼痛的理解、体验和感同身受...
杨洁敏
关键词:特质焦虑自我调节事件相关电位神经机制
负性情绪调节的效率:中国文化背景下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的对比被引量:28
2014年
本研究探讨了中国人采用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调节负性情绪的时间动态特征.被试采用自由观看、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策略观看情绪图片,观看图片的同时采集事件相关电位活动(ERP).结果表明,被试在两种策略下自我报告的负性情绪水平有相似的降低.此外,表达抑制相比认知重评条件在额中央区诱发了更大的P3成分(340~480ms).更重要的是,相比自由观看条件,表达抑制条件下在800~1000ms,1000—1200ms,1200-1400ms及1400~1600ms时间窗内晚期正电位(LPP)波幅均出现显著下降.相反,在认知重评条件下,除了在1400—1600ms时间窗内LPP波幅相比自由观看显著降低;在其他时间窗口内认知重评与自由观看条件均没有显著差异.LPP波幅与负性情绪的评分存在正相关,而P3波幅预测了自我报告的表达抑制水平.这些结果提示,对中国被试而言,表达抑制比认知重评能更快地降低负性情绪唤起水平,但同时也消耗了更多的认知资源.
袁加锦龙泉杉丁南翔娄熠雪刘莹莹杨洁敏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负性情绪
从个体关系的角度看文化对社会脑功能的塑造被引量:4
2013年
尽管社会认知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其核心在于人们对"自我"、"他人"及两者关系的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对社会认知有着广泛影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文化对"自我"与"他人"信息加工及其大脑机制的影响上。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文化显著影响自我相关记忆、自我表征、自我觉知等自我认知过程。这可能主要来源于不同文化人群自我建构方式的不同。上述差异的神经机制主要体现为不同文化人群自我相关加工时,其内侧前额叶功能性变化的不同。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化同样显著影响人们对他人,尤其是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表情认知的文化优势效应及共情过程的文化差异。在神经机制上这一差异主要体现为杏仁核功能的文化可塑性。文化神经科学的未来研究,可继续探讨主流文化、区域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差异:1)对自我认知与情绪认知相互作用的影响与神经基础;2)对共情(empathy)、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与协同行为(joint action)等多种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袁加锦杨洁敏汪宇李红
关键词:自我建构情绪认知共情
表达抑制调节负性情绪的男性优势——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被引量:48
2016年
生活经验和文献证明,男性相比女性有更少的情绪表达行为。据此,本研究假设表达抑制进行负性情绪调节具有男性优势,而采用认知重评调节时可能没有该性别差异。在不同的实验阶段,被试分别采用自由观看、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策略观看负性情绪图片,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以及使用各种策略之后的主观情绪体验。结果表明,采用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调节情绪后,被试报告的负性情绪体验没有出现男女差异。然而,对ERP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的统计分析发现,LPP的中期(2000~3000 ms)与晚期(3000~4000 ms)波幅均出现了调控策略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对男性而言,负性图片诱发的LPP波幅(2000~4000 ms)在表达抑制条件下相比自由观看条件出现显著降低,但女性没有出现上述效应。此外,在LPP各个时间窗口,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进行情绪调节时均无显著性别差异。上述结果表明采用表达抑制策略进行负面情绪调节时,男性具有相比女性更好的调控效果。这提示男性比女性更适合采用抑制情绪表达的方式进行日常情绪管理。这种性别优势可能来源于社会对男女性性别角色的不同期望。
蔡阿燕杨洁敏许爽袁加锦
关键词:性别差异
内-外倾人格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及神经机制被引量:37
2014年
内—外倾人格(即外倾性)是与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该特质不但影响人类的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还与焦虑、冲动等情绪—行为障碍的产生有密切关联。在以往研究中,外倾性与情绪健康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内—外倾人格对情绪事件易感性的影响,如外倾人格得分的增高伴随着对奖赏刺激更强的积极情绪反应水平。然而,上述联系也有可能是由于外倾性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情绪调节特点导致。因此,可通过系统操纵外倾性人格因素与情绪调节方式,从外倾性人格特质对情绪调节方式及调节效果影响的角度,深入探讨外倾性和人类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拟综合使用行为调查与生理测量、EEG/ERP与f MRI手段,开展如下三个层面的研究工作:1)情绪调节问卷的编制及内、外倾人群情绪调节策略的比较研究;2)外倾性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及其脑机制研究,探讨认知情绪调节的生理变化、时间进程及神经基础与内—外倾人格的关系;3)情绪稳定性不同的内、外倾人群其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脑机制研究。通过上述系列研究,深化对情绪与人格关系的认识,从而为心理健康的维护,情绪障碍的治疗及相关疗法的开发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娄熠雪蔡阿燕杨洁敏袁加锦
关键词:外倾性情绪调节大脑机制情绪稳定性
无意识接受策略在挫折情景下的情绪调节效应:行为与生理证据被引量:4
2015年
由于无意识调节过程具有节省认知资源的特征,本研究假设无意识接受策略相比有意识接受策略能更加有效地调控负性事件的情绪影响.实验以挫折任务诱发负面情绪同时记录被试的主观情绪体验与情绪相关的生理变化(心率).被试被随机分为控制组、有意识接受组和无意识接受组.结果显示,无意识接受组和有意识接受组在情绪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挫折诱发阶段有意识接受组比无意识接受组出现了更多正性情绪指标的下降.此外,相对于控制组,挫折情景下有意识接受和无意识接受都显著降低了被试情绪相关的心率活动水平;但两者的调节水平无显著差异.并且,心率活动水平可预测主观情绪体验强度:控制组的心率变化值与负性情绪变化值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正性情绪指标变化值存在负相关趋势.因此,在挫折情景下,无意识接受策略不仅能有效降低情绪相关的生理活动水平,且相比有意识接受策略对主观情绪体验具有更好的调节效果.这提示,无意识接受策略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情绪调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袁加锦丁南翔刘莹莹杨洁敏
关键词:无意识情绪调节心率
心理预期与认知方式对负面情绪的交互调节被引量:22
2015年
近年来,研究发现对负性事件发生之前预先的心理准备,即心理预期,能有效降低负性事件发生后的情绪影响,但预期过程本身却导致情绪相关神经环路的激活与主观焦虑体验。因此,采用适应性认知调节方式克服预期过程本身的负面情绪效应,以充分发挥事先预期的情绪调控优势,成为情绪调节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过度负性预期——对潜在负性事件不仅作负面心理预期同时以情绪化的认知方式应对该事件,是焦虑障碍的核心特征。因此,对焦虑症患者进行适应性认知方式的训练以消除其情绪化应对方式,最终减弱该人群对未知事件的过度负面预期,可能是焦虑障碍干预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综合行为学,多导外周生理记录与神经成像手段以揭示认知方式与心理预期对负面情绪的交互调节效应;旨在探求发挥心理预期情绪调节优势,减弱其情绪代价的方法;并为焦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杨洁敏张蜀袁加锦刘光远
关键词:情绪调节焦虑障碍神经机制事件相关电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