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伟良
- 作品数:15 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钠肽及Smad蛋白调节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及依那普利的干预作用
- 2016年
-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Smad蛋白调节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及依那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高血压模型组、BMP-2拮抗剂noggin低、中、高剂量组和依那普利组(n=6)。采用在左心室游离壁5个点直接注入Ad5-HGF复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noggin低(1 mg/kg)、中(5 mg/kg)、高剂量组(25 mg/kg)和依那普利组(20 mg/kg)分别给予对应药物灌胃治疗30 d。分析各组大鼠血压变化,并检测心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其抑制剂蛋白(TIMP)、Ⅰ型胶原、α-平滑肌激动蛋白、羟脯氨酸、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BNP及BMP-2/Smad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自发性高血压模型组大鼠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升高(P<0.01),且心肌组织中MMP-2、TIMP-1、MMP-9及羟脯氨酸、Ⅰ型胶原、α-平滑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Smad和BNP及BMP-2水平明显升高而TGF-β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依那普利和BMP-2拮抗剂组上述异常得到明显的改善(P<0.01),且拮抗剂noggin作用具有剂量依从性效果(P<0.01)。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发生明显的纤维化过程,且依那普利能通过调控BNP-Smad及MMP家族发挥改善作用。
- 李日健闫海柯伟良黄瑞娜吴铿李上海游琼
- 关键词:自发性高血压依那普利羟脯氨酸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95例的随机对照观察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9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组(95例)和常规组(95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应用肠溶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等),疏血通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静滴。治疗10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凝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变化,有无出血现象。结果疏血通组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总时间等方面改善均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且疏血通组较常规组能明显降低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P<0.05)和纤维蛋白原(P<0.01)。凝血功能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临床出血现象。结论对于UA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疏血通可改善冠脉血供,降低血脂、血粘度及降低纤维蛋白原。
- 柯伟良回皓升莫振兆
-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23例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5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hBNP组(n=23)以rhBNP1.5μg/kg静脉注射后,再以0.0075μg/kg连续滴注;对照组(硝普钠NIT,n=22)静脉持续泵入硝普钠,起始剂量10μg/min,每次增加5μg/min,直到达到临床效应,连用72h。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全身情况、血流动力学、心脏收缩功能相关指标。rhBNP组安全性评估采用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定期测量血压、心率,并对过程中所有不良事件进行记录。结果治疗72h后rhBNP组临床疗效、心率和尿量优于对照组(P<0.05);rhBNP组治疗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指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在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NP能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尿量和临床状况,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安全可靠。
- 柯伟良张日霖李上海
-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重组人脑利钠肽
- 氟伐他汀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血浆NT-ProBNP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心功能、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 BNP)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氟伐他汀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NT-Pro BN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P〈0.05);治疗后研究组NT-Pro BNP、TNF-α、IL-6及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耐受性好。结论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降低血浆NT-Pro BNP及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李日健闫海黄瑞娜柯伟良吴铿游琼李腾李上海
- 关键词:氟伐他汀老年心力衰竭炎性因子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联合血栓抽吸术在急诊PCI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与血栓抽吸术联用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大量血栓征象、并需行血栓抽吸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PCI术前行IABP后联合导管血栓抽吸;对照组为术前单纯行导管血栓抽吸。观察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患者的TIMI3级血流、无复流/慢血流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血浆中CK-MB其峰值、CTnI峰值、肺动脉楔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试验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心脏指数、心输出量、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急诊PCI时联用IABP及血栓抽吸术,对于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冠脉灌注,恢复心功能有明显的作用。
- 李庆军孙华保李泽林柯伟良
-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血栓抽吸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顽固性心力衰竭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50例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5)。对照组患者给予冠状动脉治疗,实验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心功能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脑血栓、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8%和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超声心电图LVEF(左心射血分数)为(49.9±9.7)%,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P<0.05);LVEDD(左室舒张末径)为(60.2±12.1)mm,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P<0.05);6 min步行距离为(387±53)m,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对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柯伟良李兴岳李上海
-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心脏再同步化
- 比索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联合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9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1.25-10 mg和厄贝沙坦75-150 mg,均为每天1次。比索洛尔开始服用剂量为1.25 mg,逐渐增加剂量至患者能耐受之最大剂量且能长期维持治疗到本试验结束;厄贝沙坦初始剂量为75 mg,随访时间为1 a。治疗前后分别进行6 min步行试验并记录步行距离,以及进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共有96例完成试验(治疗组、对照组各48例)。治疗期间治疗组的再住院率为22.9%(11/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9%(23/48)(χ^2=6.558,P〈0.05);治疗1 a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5.050,P〈0.05);和治疗前相比较,治疗组血压、6min步行距离、LVFS及LVEF有显著改善(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改善则不明显。结论比索洛尔利联合厄贝沙坦能明显改善CHF患者预后。
- 柯伟良李上海柯毅萍
-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心功能
- 成人血源性内皮祖细胞转分化为有功能活性的心肌细胞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成人血源性内皮祖细胞转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潜能。方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内皮细胞培养基以及生长因子诱导培养得到内皮祖细胞。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标记,并与大鼠心肌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α-肌动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人EPCs表达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Ⅰ、心房钠尿肽以及心肌细胞增强因子2情况。Fluo 4成像仪检测转分化EPCs钙瞬化情况。结果:培养3 d后95%以上的贴壁细胞在功能和表型上属于内皮祖细胞。共培养6 d后EPCs表现出心肌细胞样形态,并且表达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Ⅰ、心房钠尿肽以及心肌细胞增强因子2。α-肌动蛋白表达为(8.23±1.56)%,转分化的EPCs的钙瞬变与邻近心肌细胞是同步的。结论:来源于健康成人外周血的EPCs在与大鼠心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能够转分化为有功能活性的心肌细胞,调节EPCs转分化的不是细胞功能的损伤而是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自体内皮祖细胞细胞疗法的应用可能促进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细胞的再生。
- 柯伟良李上海王丹丹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心肌细胞转分化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通过评估临床疗效、心脏彩超、冠脉造影和脑利钠肽(BNP)的变化,进一步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泵功能衰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象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ACS合并泵功能衰竭患者121例,男76例,女45例,年龄40~78岁,平均(67±11)岁,其中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77例、ST不抬高心肌梗死(NSTEMI)3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4例,KillipⅡ级40例、KillipⅢ级45例、KillipⅣ级36例,符合IABP治疗适应证、排除禁忌证。方法随机分成IABP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基本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抗血小板、抗凝、抗心绞痛、抗心律失常、抗心衰(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所有患者均同意行冠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PCI),IABP组使用IABP治疗,对照组则无。评估:①临床疗效(心绞痛疗效和泵衰竭疗效)、平均住院日和30d病死率。②冠脉造影检查评估冠脉再通。③心脏彩超测定射血分数(EF值)。④血清脑利钠肽(BNP)变化。⑤IABP并发症。结果 IABP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基本资料、心绞痛、泵衰竭和基本治疗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①心绞痛疗效有效率和泵衰竭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4.7%vs81.6%(P<0.05)和85.8%vs61.2%(P<0.01)、住院日8.6dvs11.7d(P<0.01)、30d病死率1.6%(1/61)vs6.7%(4/60)(P<0.001)。②STEMI冠脉造影检查评估冠脉再通率90%(36/40)vs70.3%(26/37)(P<0.01)。③治疗前后EF值分别为35%→58%vs34%→43%,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前者比后者有明显提高(P<0.05)。④BNP治疗前后分别为4893±966→316±91vs4687±912→511±120(ng/L),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前者比后者有显著降低(P<0.01);⑤IABP并发症:明显出血3.2%(2/61)、血肿3.2%(2/61)、肢体血运障碍1.6%(1/61)、相关发热1.6%(1/61)、血小板减少4.8%(3/61),比对照组较多,但经对症处理好转、无严重和不可逆并发症�
- 吴铿何松坚叶少强黄志文柯伟良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泵衰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脑利钠肽
- 室性早搏186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室性早搏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化。方法选择存在室性早搏(PVS)的患者186例,根据诊断分为病理组(有器质性心脏病组)106例和对照组(无器质性心脏病组)80例,动态心电图(DCG)记录24h,人工识别PVS形态和与T波的关系,进行Lown分级和心率变异时域分析。结果两组间Lown分级有显著差异,器质性心脏病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hDCG监测,可及时明确诊断,及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 田丽红李日健柯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