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建春

作品数:20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专利
  • 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2篇本源微生物
  • 9篇驱油
  • 8篇微生物驱
  • 7篇微生物驱油
  • 5篇油藏
  • 4篇油田
  • 4篇生物采油
  • 4篇生物作用
  • 4篇微生物采油
  • 4篇本源微生物驱...
  • 4篇采油
  • 3篇油藏微生物
  • 3篇微生物
  • 3篇参数优化
  • 3篇大港油田
  • 2篇调驱
  • 2篇冻胶
  • 2篇营养
  • 2篇营养组分
  • 2篇油剂

机构

  • 20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20篇梁建春
  • 18篇冯庆贤
  • 14篇柳敏
  • 12篇程海鹰
  • 11篇汪娟娟
  • 11篇滕克孟
  • 8篇马先平
  • 8篇李辉
  • 7篇倪方天
  • 4篇闫云贵
  • 3篇杨怀军
  • 3篇史明义
  • 3篇张淑琴
  • 3篇李辉
  • 2篇赵冬云
  • 2篇徐国安
  • 1篇别必文
  • 1篇魏利
  • 1篇高云才
  • 1篇陈素芝

传媒

  • 2篇油田化学
  • 1篇石油学报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2009中国...
  • 1篇第二届渤海湾...
  • 1篇第六届中国油...
  • 1篇第六届中国油...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性生物酶驱油先导试验被引量:5
2008年
为验证改性生物酶的增采效果,应用不同性质流体在不同温度下对生物酶增采机理进行了微观和宏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酶适用于稀油和稠油,对金属二价阳离子和高矿化度水不敏感,最佳应用浓度为8%,本源微生物的存在对其效果有促进作用。微观模型证明,酶和原油可发生自发乳化和增溶作用,形成直径为2~6μm的乳状液颗粒。岩心驱替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驱油效率随酶浓度提高而增加,最佳条件下采收率较水驱平均提高16.9%。应用改性生物酶进行了现场驱油先导试验,阶段已增油2 920 t,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冯庆贤汪娟娟柳敏李辉赵冬云梁建春滕克孟
关键词:钙离子镁离子
港西油田三区一断块本源微生物驱试验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简介了港西三区一断块油藏特征及由2口注水井、5口采油井组成、采出程度31.59%的本源微生物驱油试验区概况、根据本源微生物驱油藏筛选标准,该断块油藏11项参数中,75%的参数处于最佳范围,其余在适用范围。试验前注入水和注水井返排液中微生物的数量,注水井返排液中甲烷代谢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均明显高于油井产出水中的相应值。通过注水井注入混气营养液,每年5次,每次30天,2004年共注入营养液500m^3和空气1.8×10^4m^3,2005年共注入营养液500m^3,空气7320m^3,产氧化学剂120kg。根据1口注水井和5口采油井的监测数据,注水井近井地带烃氧化菌、腐生菌、产甲烷菌数量较试验前增加3~4个数量级。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减小;油井中产甲烷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增大,未检出H2S产生。油井产出水pH值为6.5~8.0,与原油间界面张力为6—10mN/m。油井产出气中甲烷含量增加,天然气产量增加。监测井产出原油黏度下降8.5%。5口采油井平均含水由88.4%降至71.3%,日产油量由3.6吨增至7.8吨。截止2006年9月累计增产油3100吨.投入产出比1:4.4。图2表4参8。
柳敏李辉高云才汪娟娟梁建春滕克孟
关键词:微生物驱油本源微生物生化参数微生物采油
一种确定油藏微生物耗氧量和耗氧速率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确定油藏微生物耗氧量和耗氧速率的方法,(1)将含有0.5~5%营养组分的油井采出水或注入水通过驱替泵注入培养容器;(2)向培养容器补充氧气或空气,气量体积为水样体积1~5倍;(3)模拟油藏温度45~80℃和...
程海鹰马先平冯庆贤倪方天梁建春柳敏滕克孟
文献传递
一种可视化孔隙级平面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采油用人造真实砂岩微模型的可视化孔隙级平面模型的制作方法,它是选择空气渗透率大于0.2-0.3μm<Sup>2</Sup>天然或人造砂岩岩心,用液体松香充填砂岩岩心,再用环氧树脂粘于干净的平板玻璃上,然...
冯庆贤马同海滕克孟李辉梁建春
文献传递
大港油田本源微生物驱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鉴于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油藏筛选、生化参数指标和评价方法上的不规范,应用效果参差不齐,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形成了地质研究和油藏筛选、本源微生物体系调查和评价、激活体系的筛选和优化、注入工艺方案编制、参数监测与动态跟踪和试...
冯庆贤张淑琴梁建春倪方天
关键词:微生物采油油藏筛选采收率
文献传递
一种复合微生物驱油剂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复合微生物驱油剂,由1-8%重量的麦类加工的副产品、1-8%重量的玉米类加工的副产品、0.5-6%重量的木业加工的副产品和余量为水组成的混合液,加入5-10mg/L微量元素和300-500m...
冯庆贤程海鹰梁建春马先平杨怀军柳敏李辉史明义汪娟娟滕克孟
文献传递
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配套研究与应用
倪方天冯庆贤张淑琴柳敏梁建春李辉汪娟娟王建强刘伟赵冬云别必文陈素芝滕克孟
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由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所IVANOV院士创立,并正式命名为IVANOV采油法。该技术具有机理复杂、工艺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廉,产出投入比大的特点。注入的营养剂成份少而浓度低,现场的所有设施均可应用,不必...
关键词:
关键词:本源微生物
本源微生物复合调驱体系参数优化及现场试验
研究了一种廉价的新型淀粉本源微生物复合调驱体系,该体系具有提高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的双重驱油作用。该体系在大港油田的两个井组先后开展了现场试验,经过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对试验的参数和工艺进行了优化,根据不同流体性质和本源...
柳敏程海鹰冯庆贤闫云贵汪娟娟梁建春李辉
关键词:本源微生物驱油
文献传递
改善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
程海鹰马先平倪方天史名义冯庆贤柳敏梁建春李辉汪娟娟滕克孟
微生物采油技术中,包括本源和外源微生物驱油,所用营养液、菌液和含菌营养液的流动性非常好,粘度较低,和注入水相近。多年注水开发的老油田由于注入水的不断冲刷,加之油层本身的非均质性,产生了渗透性不等的高渗透条带,导致无效水循...
关键词:
关键词:微生物驱油微生物采油营养液
新型淀粉-纤维素基微生物驱营养体系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开发了以淀粉-纤维素为基础的颗粒状本源微生物驱油营养剂,研究了营养剂对菌群的激活过程,并利用不同岩心模型评价了体系的封堵作用与驱油效果,探讨了该营养体系的调驱机理。结果表明,该体系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有效激活本源菌群,主要是烃类氧化菌和发酵细菌。微生物利用营养体系可产生表面活性物质(带C8—C12长链脂肪酸的鼠李糖脂)和生物气(CH4和CO2),对原油有较好的乳化作用。非均质模型驱油结果表明,该体系不仅具有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同时可大幅提高波及效率,实验条件下可提高采收率12%-20%。现场试验表明,新体系能有效地封堵高渗透层,改变水驱方向,降水增油效果显著,投入产出比达1∶9以上。
程海鹰柳敏胡静冯庆贤李辉梁建春
关键词:本源微生物营养剂封堵机理生物表面活性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