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体温变化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体温变化现象,探讨出血与体温变化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体温变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温变化发生率73.2%,主要为发热,均为不规则热,出血后第3-5d体温最高,一般不超过38.5℃,发生率、热程、平均体温与出血程度呈正相关,发热与出血原因无明显关系,对于此类发热若体温不超过38.5℃可严密观察不作特殊处理,体温超过38.5℃可予物理降温;少部分体温可不升高,反而降至正常值以下,预后不佳,应积极采取复温措施。结论排除原发病、感染等所致发热后,体温变化对于判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继续或停止以及转归与预后都有一定的帮助。
- 梅毅彭贺新王立生
-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
- 肝硬化并发SBP患者Th17/Treg失衡的临床研究
- 2016年
- 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我院42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A组)及49例健康体检者(B组)Th17、Treg水平。A组的DBIL、TBIL、AST、ALT分别为22.61±6.85μmol/L、23.58±7.16μmol/L、132.36±42.58U/L、258.26±71.26U/L,较B组15.58±2.36μmol/L、17.25±4.20μmol/L、14.25±4.79U/L、16.35±3.85U/L明显升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A组Treg、Th17频数分别为7.11±2.42%、0.26±0.02%,显著高于B组5.79±1.25%、0.13±0.03%,Treg/Th17为54.92±22.38与B组(76.58±26.02)比较显著较低(P<0.05)。肝硬化并发SBP患者Th17、Treg细胞均异常升高,Th17/Treg失衡可能参与其病理改变。
- 彭贺新梅毅宋洋张茹
- 关键词: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
-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在患有克罗恩病(CD)的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英夫利昔单抗的安全性以及优势。方法收集该院治疗的老年CD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仅使用硫唑嘌呤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14 w,然后采用硫唑嘌呤继续治疗,两组均治疗50 w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观察其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黏膜愈合情况、并发症、治愈时间有无不同。结果两组患者经过50 w治疗后,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86.25%)(P<0.05);试验组的平均治愈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而且试验组的黏膜修复情况比对照组要好,其愈合率(17.5%)高于对照组(8.75%)(P<0.05);试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6.25%)显著低于对照组(23.75%)(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在老年CD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英夫利昔单抗相比较于硫唑嘌呤治疗,能提高临床有效率,促进黏膜修复,较为有效、安全、快速,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徐正磊张茹梅毅
- 关键词:克罗恩病英夫利昔单抗
- 携带IP-10基因双歧杆菌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013年
- 目的构建并鉴定携带人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基因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穿梭分泌型表达载体,探索抗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型载体。方法用改良型MRS双歧杆菌选择培养基,从人新鲜粪便分离长双歧杆菌,通过PCR方法克隆双歧杆菌的内源性阿拉伯糖苷酶的启动子和分泌性信号肽DNA序列(ara)。然后以大肠杆菌质粒pBAD-A和pBS-T为基础,以ara启动子取代原有的启动子,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作为报告基因,构建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穿梭质粒pBS-BPP-ara-GFP。通过PCR方法扩增真核表达载体pBLAST49-hIP-10质粒中的IP-10基因,将其克隆到穿梭质粒pBS-BPP-ara-GFP中,采用电转化法将正确克隆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穿梭质粒导入双歧杆菌中,并以L-arabinose诱导表达。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转基因双歧杆菌中GFP蛋白的表达;运用免疫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转基因双歧杆菌中IP-10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含GFP基因的转基因双歧杆菌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含IP-10基因的转基因双歧杆菌经Western blot检测到分子量为8.47 kD的目的蛋白条带。结论成功构建能表达IP-10蛋白的穿梭质粒载体pBS-BPP-ara-GFP-IP-10,为IP-10转基因双歧杆菌的抗肿瘤机制及其抑瘤效应的研究奠定基础。
- 梅毅张定国张定国朱忠生
- 关键词:长双歧杆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