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建民
- 作品数:138 被引量:561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射频消融术后出现延迟性房室阻滞五例被引量:4
- 2005年
- 报道5例射频消融后出现的房室阻滞及其临床转归和电生理特点。1219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下位法消融慢径,208例右后间隔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行右后间隔消融,共有5例出现延迟后(>24h)的房室阻滞。慢径消融组的患者3例分别于术后第2,3,5天出现Ⅱ度Ⅰ型房室阻滞,并于术后第4,9和14天消失。后间隔旁道消融的2例患者于第2天出现Ⅱ度Ⅰ型房室阻滞,并分别于第11,13天消失。射频消融放电20.6±8.7(11~31)次,能量30±17.2(20~50)W。放电过程中无快速的交界区心动过速或者>1个无逆传的连续交界区心律。5例在射频消融前后房室结前向和逆向传导功能均正常。结论:慢径和后间隔旁道消融均可出现延迟性房室阻滞,通常能在1~2周内恢复。
- 楚建民谭琛马坚曾志宇方丕华张奎俊姚焰浦介麟华伟张澍
- 关键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旁道房室阻滞
-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青年(≤4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358例房颤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n=94)及非青年组(45岁<年龄≤60岁,n=264),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随访。手术3个月后,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心房扑动和(或)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且持续时间大于30 s定义为房颤复发。结果:青年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39.7±4.8)岁,男性76例(80.9%)。青年组与非青年组相比房颤病程较短[(15.8±15.6)个月vs(.27.5±34.0)个月,P=0.001],CHA2DS2-VASc评分[(0.74±0.83)分vs(.1.19±1.07)分,P<0.001]和HAS-BLED评分[(0.40±0.54)分vs.(0.63±0.65)分,P=0.002]更低,左心房内径更小[(38.2±5.6)mm vs(.40.0±5.4)mm,P=0.006],合并心房扑动比例较高,而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症较低(P<0.05)。青年组患者行三尖瓣峡部线消融比例较高,而左心房后壁BOX线性消融比例较低(P<0.05)。青年组与非青年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vs.2.7%,P=0.513)。平均随访(26.5±10.9)个月,青年组房颤单次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成功率明显高于非青年组(87.2%vs.75.0%,P=0.030)。青年组中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1%vs.85.7%,P=0.754)。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房颤患者成功率较高,且青年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均较高。
- 蔡迟王靖张妮潇黄灏孙旭华伟楚建民张澍
- 关键词:射频导管消融心房颤动青年疗效
-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07年
-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指心脏电冲动经希氏束向下,经左前、左后分支传导时发生延迟或阻滞,激动由右心室经室间隔传入左心室,导致左心室激动明显延迟。1909年Eppinger和Rothberger首次提出束支传导阻滞(BBB)作为传导系统异常的概念,其后的20年间对于区分LBBB及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仍存在困惑。LBBB的心电图表现:(1)QRS时限0.12S或0.12s以上。(2)Ⅰ导联R波宽大或有切迹,S波常不存在。(3)V5、V6导联R波宽,有切凹或呈双重R波,无Q波。
- 邵春丽楚建民
- 关键词: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LBBBQRS时限心电图表现左心室
-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约占所有室性心律失常的10%左右。本文系统分析925例IVA病例,探讨IVA的临床、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的特点。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从1994年3月至2009年2月,925例IVA患者的临床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和结果。925例病人,男性500例,女性425例,平均年龄(36.65±14.81)岁。临床证实为IVA患者,并且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后,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RVA)516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LVA)409例,IRVA多发生于女性,发病的平均年龄40岁,大多数表现为频发室早伴有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出现黑喙症状为14.3%;ILVA多发生于男性,发病的平均年龄33岁,多表现为持续性室速,出现黑矇症状为5.9%。IRVA有486例(94.2%)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而在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速/室早里,又以起源于间隔面的多见,占78%左右,起源于游离壁的占10%左右,其余的12%起源于二者之间的部位。射频消融多采用寻找心内膜最早激动点结合起搏标测来寻找合适的靶点。ILVA最多见的类型是左心室特发室速(ILVT),有272例(66.5%),ILVT主要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也可以起源于左前分支区域和临近希氏束部位。主要用激动顺序标测结合浦肯野电位的方法确定消融靶点。IRVA的516例患者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89.3%。ILVA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93.7%。结论IVA患者虽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是伴有多种临床症状,少部分病人甚至出现黑矇、晕厥,应积极行射频消融治疗,预防出现心室颤动危及生命。
- 陈刚张奎俊陈新姚焰马坚楚建民方丕华贾玉和王方正张澍
- 关键词: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预防措施
- 20极标测电极指导左室乳头肌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的初步探索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应用20极标测电极(DD电极)指导左室乳头肌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射频消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5月至12月间11例左室乳头肌起源的频发室早患者,按照标测方法分为DD标测组(6例)和传统4极消融导管逐点(PBP)标测组(5例),确定理想的室早起源靶点后进行放电消融。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心电图资料以及术中参数,观察两种标测方法随访期的消融成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左室乳头肌频发室早患者,年龄(41±18)岁,男性5例(45.5%),平均24 h室早负荷(18.6±8.2)%。与PBP标测组相比,DD标测组总手术时间[(95.8±7.4)min比(141.2±12.3)min]、消融时间[(6.1±3.0)min比(15.8±4.7)min]、射线曝光时间[(14.2±1.5)min比(24.4±5.4)min]明显缩短,消融点数[(6.8±1.9)个比(14.8±3.6)个]明显减少,室早时靶点局部V波领先体表室早QRS间期[(37.8±7.2)ms比(25.4±2.8)ms]。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DD标测组未发生标测及消融相关并发症,而PBP标测组术中出现1例心包积液。随访(15.1±1.3)个月,DD标测组患者经射频消融后均无室早再发,成功率为100%,而PBP标测组3例消融成功,成功率为60%。结论DD电极可易化左室乳头肌室早射频消融,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X线曝光,随访期消融成功率均较高,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 蔡迟王靖楚建民华伟张澍
- 关键词:乳头肌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心律失常
- 优势传导在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的意义
- 王宇彬楚建民
- 长PR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慢径的安全性被引量:3
- 1999年
- 目的 探讨窦律时PR已延长 ( >2 0 0ms)的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点和慢径消融的安全性。方法 观察 11例长PR组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慢径对PR和AH等心内参数的影响 ,并与 3 3例正常PR组对照。结果 长PR组患者无房室结双径路 ,即AH跳跃现象较正常PR组更常见 ,心室刺激较正常PR组更易诱发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对两组患者PR和AH无影响。长PR组射频消融后 1:1房室和室房传导的最大频率减慢 ,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延长。结论 结果提示 ,长PR房室结双径路具有不同于正常PR者的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特点 ,射频消融慢径对这些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 楚建民王方正张晓东马坚孙瑞龙张奎俊方丕华李一石华伟王锦志余培贞田瑞国朱克平鲁志民陈新
- 关键词:房室结双径路电生理射频消融安全性
- 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痉挛致室性心动过速误诊一例
- 2014年
- 1 病历资料
男性患者,36岁,因“发作性心悸1年余,晕厥2次”入院。患者近1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心悸、胸闷,2012--06-19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后急诊至当地医院心电图示预激综合征合并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此后在当地住院期间,行心电图及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预激综合征”,成功行右侧显胜旁路射频消融术,术后心电图恢复正常。出院后患者仍反复发作心悸,性质同前,
- 刘娜娜楚建民浦介麟邵春丽陈旭华杨跃进张澍
- 关键词:预激综合征合室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痉挛发作性心悸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
- 经下腔静脉途径反推力牵引法拔除永久性起搏电极导线被引量:12
- 2001年
- 采用经下腔静脉途径 ,对 11例起搏器术后顽固性感染和 2例电极导线断裂患者的电极导线进行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拔除术。需拔除电极导线共 17根 (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分别为 5和 12根 ) ,其中 15根因起搏器囊袋感染和破溃需拔除的电极导线置入时间为 11.5± 3.5 (8~ 2 0 )年 ,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失败。结果 :经下腔静脉途径完全拔除电极导线 15根、不完全拔除 1根、失败 1根 ,无严重并发症。表明对置入年限长久和断裂电极导线 ,经下腔静脉途径的拔除成功率高 。
- 马坚王方正张澍余培桢王锦志华伟张奎俊楚建民陈柯平姚焰
- 关键词:上腔静脉下腔静脉
- 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在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评价被引量:1
- 1998年
-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3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三度房室阻滞植入了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10例患者中,8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伴有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带有AMS功能起搏器可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时,由跟踪房性频率的工作方式(DDD/DDDR)自动转换为非房性频率跟踪的工作方式(DDlR)。起搏器可自动将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发生AMS情况储存起来。患者植入起搏器后3个月进行随访,并用体外程控仪调出起搏器的储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10倒患者中有6倒发生了274次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为lOmin~2h不等,患者心房颤动的心室反应为207~400bpm。每次心房颤动,起搏器启动了AMS,心室反应频率在60~90bpm,4例未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启动AMS。结论 双腔起搏器AMS功能工作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双腔起搏治疗时,应考虑应用带有AMS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 华伟王方正余培贞王锦志张奎俊马坚楚建民方丕华田瑞国朱克平鲁志民孙瑞龙陈新
- 关键词:双腔起搏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AMS三度房室阻滞快速房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