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士贤

作品数:11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怒江峡谷
  • 3篇田野
  • 2篇代耕
  • 2篇代耕农
  • 2篇生态适应
  • 2篇田野研究
  • 2篇文化
  • 2篇苗族
  • 2篇耕作
  • 2篇耕作制
  • 2篇耕作制度
  • 1篇定居
  • 1篇独龙族
  • 1篇人类学
  • 1篇人类学家
  • 1篇人力车夫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调查
  • 1篇社群
  • 1篇生计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
  • 6篇广东省民族宗...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不列颠哥伦比...

作者

  • 11篇温士贤
  • 2篇何国强
  • 1篇彭文斌
  • 1篇魏乐平
  • 1篇周云水

传媒

  • 2篇民族学刊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开放时代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五邑大学学报...
  • 1篇黑龙江民族丛...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黔南民族医专...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市场经济与怒族社会生计转型——以怒江峡谷秋那桶村为例被引量:10
2014年
通过对一个怒族村落的个案研究发现,怒族社会在相对封闭的峡谷环境中发展出一套自给自足的家计经济体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村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深地卷入到市场体系之中,其原有的家计经济正在逐步遭到瓦解。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怒族社会的生计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型。现在,人们要通过将当地资源商品化以及外出打工等"找钱"方式来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
温士贤
关键词:市场经济生计转型
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与生态适应——基于对怒江峡谷秋那桶村的田野研究
2011年
混合农耕现已取代刀耕火种成为西南山地民族的主要农耕模式,通过对怒江峡谷中农耕模式的研究发现,以粮养畜、以粪肥田的混合农耕模式与当地的山地环境非常适应;这种模式不仅有效地维持着当地农业的生态平衡,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当地村民的自给自足;秋那桶村的混合农耕为山地民族的生计转型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温士贤
关键词:耕作制度生态适应
传译民族文化与平等——吴泽霖先生的民族博物馆思想被引量:9
2011年
吴泽霖先生1950年代初任职于西南民族学院,为该院民族文物的搜集与博物馆建设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吴先生早年从社会学研究转向民族学研究,并专门致力于中国的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博物馆学术活动具有双重的意旨,既有传译文化、教育民众、实现民族团结的现实考虑,又有创建民族学"实验室",将民族博物馆回归学科框架的学术诉求。纵观其学术发展脉络,可以说吴泽霖的民族博物馆思想是对其早期学术关怀——即种族平等问题的延续。
温士贤彭文斌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民族学文化传译种族平等
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被引量:2
2009年
温士贤
关键词:人类学家民族志方法故事自传部落
伍锐麟华南社会调查回顾被引量:7
2009年
20世纪早期,随着社会学的传入与发展,中国第一批社会学者对国内社会开展了调查,留下大量的调查成果,开启了中国社会调查之先河。其中伍锐麟的华南社会调查,与华北地区开展的社会调查遥相呼应,奠定了华南社会学的基础。伍锐麟的社会调查涉及广泛,特点鲜明,影响深远。
何国强温士贤
关键词:社会调查人力车夫
落地生根:阳江苗族代耕农的土地交易与家园重建被引量:2
2016年
在传统农业社会,村落是一个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为独享村落资源,村落成员严格限制外来群体的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沉重的公购粮任务使作为生存资源的土地沦为农民的负担,田地富余而又缺少劳动力的村落通过招徕外部劳动力来缓解生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云南山区的苗族人迁移到阳江农村代耕。他们取得异乡土地的耕作权,并通过购置土地和旧宅的形式实现定居。本文认为,在城镇化进程和当前土地政策的合力作用下,村落社会的定居权已成为可交易的商品,进而为外来群体在异乡定居提供了机会。来自异乡的苗族代耕农并非生存压力下的被动行动者,他们在定居的过程中重新建构着自身的社会网络和生存空间。
温士贤
关键词:苗族代耕土地交易
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与生态适应——基于对怒江峡谷秋那桶村的田野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混合农耕现已取代刀耕火种成为西南山地民族的主要农耕模式。怒江峡谷,以粮养畜,以粪肥田的混合农耕模式与当地的山地环境非常适应。这种农耕模式不仅有效地维持着当地农业生态的平衡,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当地村民的自给自足。秋那桶的混合农耕为山地民族的生计转型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温士贤
关键词:耕作制度生态适应
贡山独龙族怒族体质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云南省贡山县的独龙族与怒族人群体质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对云南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巴坡村独龙族(男女各60人)和丙中洛乡的秋那桶村怒族(男女各60人)进行了体质测量和头面部特征观察与记录。结果:贡山县独龙族与怒族(阿龙支)头顶面观中头型稍圆,前面观中而宽,面窄长,眼裂中等偏窄,鼻狭长,薄唇无蒙古褶居多;独龙族较怒族身高略矮。结论:独龙族和怒族均具有西南人群蒙古人种的一般体质特征。根据体质测量数据,这两个民族具有一定的同源性。
何国强周云水魏乐平温士贤
关键词:活体观察活体测量体质特征独龙族怒族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被引量:2
2016年
移民群体从原本的社会结构中脱嵌出来,在短期内难以融入移居社会,进而成为社会夹缝中的边缘群体。面对边缘化的生存情境,不同的移民群体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20世纪90年代,云南山区的苗族群众进入广东阳江代耕。在边缘化的生存情境中,他们并没有走上同化的道路,而是建立相对独立的代耕社区,并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和亲属网络建构自身的主体性。
温士贤
关键词:苗族代耕农边缘化文化适应
怒族社会的生计模式——以怒江峡谷秋那桶为例
生计模式是人类生存法则的基础和核心部分,对人类不同群体生计模式的研究构成了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了特有的生计模式,怒江峡谷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峡谷内人民特有的生计模式。本文以生计模式为主题...
温士贤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