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星焘

作品数:13 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瘢痕
  • 3篇增生
  • 2篇增生性瘢痕
  • 2篇整合素
  • 2篇皮肤
  • 2篇细胞
  • 2篇面积增加
  • 2篇扩张皮肤
  • 1篇单抗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胸三角皮瓣
  • 1篇药物疗法
  • 1篇杂交
  • 1篇再造术
  • 1篇增生性瘢痕组...
  • 1篇植骨
  • 1篇三角皮瓣
  • 1篇生长因子Β
  • 1篇撕脱

机构

  • 13篇北京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郑州市第一人...

作者

  • 13篇牛星焘
  • 3篇曾衍钧
  • 3篇李比
  • 3篇李健宁
  • 2篇赵烨德
  • 2篇陈东明
  • 2篇何清濂
  • 2篇尤维涛
  • 1篇夏有辰
  • 1篇王大玫
  • 1篇鲍卫汉
  • 1篇惠博生
  • 1篇田社民
  • 1篇刘延鑫
  • 1篇夏家骝
  • 1篇马勇光
  • 1篇王侠
  • 1篇肖军军
  • 1篇夏兆骥
  • 1篇陶平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美容...
  • 3篇中华整形烧伤...
  • 2篇中华整形外科...
  • 2篇全国第三届烧...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修复重建外科...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4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7
  • 1篇1994
  • 3篇1991
  • 1篇199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研究被引量:26
1997年
为了解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内的浸润及分布情况,探讨免疫细胞在增生性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对实验收集的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41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浸润很少;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浸润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1~3个月时期瘢痕组织中分布广泛、密度高,6个月以后细胞浸润逐渐减轻,在增生性瘢痕发展至12个月时期时组织内这两种免疫细胞的浸润较少。提示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在瘢痕早期组织内的丰富浸润与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及细胞外间质过度沉积有着密切联系。
赵烨德牛星焘肖军军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瘢痕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
扩张皮肤面积增加与注水量关系的两个计算公式临床应用对比
<正>皮肤扩张后面积增加与注水量的关系,自扩张器应用以来有不同的报导公式,但有些是单纯的理论推导,有些是临床估计。国内艾玉峰、牛星焘、刘春利等也报导了他们研究所得的公式。本文应用34例住院病人的缺损面积或实际修复面积分别...
田社民牛星焘李比
文献传递
不完全皮肤撕脱伤后皮肤活力判断与治疗被引量:18
1999年
目的观察主观指标判断不完全皮肤撕脱伤皮肤血运的可靠性。方法总结27例不同部位的不完全撕脱皮肤,利用皮肤颜色、皮肤温度、指压回血反应及针刺出血等主观指标判断撕脱皮肤的血循环。结果主观指标存在较高的失误率,其中5例完全成活,7例皮肤边缘或小面积坏死,其余15例均出现较大面积的坏死。将2例肢体大面积脱套伤患者的撕脱皮肤作成带真皮下血管网的皮瓣,并试行皮肤轴向多切口切开的方法治疗,使大部分撕脱皮肤得以成活,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利用了组织。结论对血循环指标良好,但有挤压和碾挫痕迹的撕脱皮肤,或血循环指标不确切、不稳定的撕脱皮肤,清创时应积极予以去除,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马勇光李健宁李比夏有辰尤维涛王侠牛星焘
关键词:皮肤撕脱伤皮肤活力
快速皮肤扩张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被引量:9
1994年
我们以狗为模型,利用常规和特殊染色技术,在光镜和电镜下对快速扩张后狗的皮肤进行观察,并作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扩张后的表皮层明显增厚,真皮层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含量均下降。电镜下可见表皮细胞间隙增宽,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增多,且功能活跃。同时,我们将快速皮肤扩张术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王长征牛星焘陈东明曾衍钧蔡琦瑛
关键词:皮肤组织扩张术组织化学
皮肤扩张面积增加的测算研究
<正>皮肤扩张器在整形外科的应用日趋广泛,但对通过扩张所增加的皮肤面积的测算尚未解决。本文利用狗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在头部和胸背部,分别于皮下埋入100毫升和200毫升圆形扩张器,模拟临床实际进行注水扩张,每次注水量以扩张...
牛星焘吴连存曾衍钧
文献传递
维拉帕米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6
2000年
目的 探讨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 建立兔耳外伤性皮肤早期瘢痕增生模型 ,将 2 4只兔随机平均分为 3组 ,每组 8只 ,各组瘢痕内分别注射维拉帕米 2 5 μl(0 .0 6 2 5mg) 瘢痕、曲安缩松 2 5 μl(1mg 瘢痕 )、生理盐水 2 5 μl(0 .2 2 5mg 瘢痕 ) ,1次 10d ,共 2次。观察瘢痕外形变化。治疗后 2 0d在瘢痕处取材 ,切片行HE及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 ,计算瘢痕增生指数、切片内成纤维细胞数密度 ,计算机辅助图象分析测算切片内胶原纤维面密度。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维拉帕米组和曲安缩松组瘢痕均变软、变平 ,色泽变浅 ,瘢痕增生指数及胶原纤维面密度均降低 ,3组间成纤维细胞数密度无显著变化 ;维拉帕米组瘢痕增生指数高于曲安缩松组 ,胶原纤维面密度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外伤性兔耳早期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维拉帕米可降低瘢痕内胶原含量 ,引起瘢痕萎缩。本实验条件下维拉帕米的促瘢痕萎缩作用弱于曲安缩松。
尤维涛秦泽莲牛星焘陈力扬
关键词:瘢痕药物疗法病理学维拉帕米
β_1整合素单抗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收缩被引量:2
2000年
赵烨德牛星焘何清濂
关键词:Β1整合素单克隆抗体瘢痕
增生性瘢痕增生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动态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通过对34例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进行TGFβ-mRNA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发现: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成熟,TGFβ-mRNA的总表达量明显呈由强至弱的变化,在1至6个月瘢痕组织内表达丰富,9个月时明显减弱,12个月以后的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对照标本中含量很少;TGFβ-mRNA表达的定位检测显示:除真皮层组织细胞有部分表达外,许多瘢痕表皮基底细胞内有较强表达。由此可见:①TGFβ表达与瘢痕增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②TGFβ在瘢痕表皮组织中的表达对其自身增殖起抑制作用,导致表皮萎缩。
赵烨德牛星焘肖军军
关键词:瘢痕转化生长因子杂交
应用胸三角皮瓣行全鼻再造术被引量:5
1991年
应用胸三角皮瓣为5例患者行全鼻再造术,经1~3年随访,疗效满意。采用胸三角皮瓣行全鼻再造能提供丰富的修复材料,切取方便,操作简单,供区隐蔽,需两次手术完成全鼻再造。术后皮瓣颜色质地好,外形满意。
阎爱平牛星焘刘延鑫杨松
关键词:鼻缺损胸三角皮瓣全鼻再造
瘢痕成纤维细胞α_(1-4)整合素表达研究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了解增生性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膜上α1 4整合素粘附分子表达水平 ,并探讨整合素在瘢痕增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提取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细胞膜蛋白 ,以免疫斑点杂交检测整合素表达水平 ;组织标本石蜡切片 ,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不同亚型整合素的表达部位。结果 ①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提取的膜蛋白内含有相对较高的α1、α2 、α3和α4整合素成份 ;②在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组织的表皮基底细胞膜上均有不同程度的α1 3整合素表达 ,但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则无整合素阳性信号发现 ,而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内的成纤维细胞膜上则有着不同程度的α1 4整合素表达 ,尤其以瘢痕胶原结节内及接近正常组织部位最为明显。结论增生性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膜上α1 4整合素粘附分子的过度表达说明其具有比正常成纤维细胞更强的结合细胞外间质能力 ,同时细胞内外信号之间的传递更为广泛、紧密及迅速 ;因此 ,我们认为整合素粘附分子在瘢痕成纤维细胞膜上的过度表达不但对于该细胞发挥异常的生物学活性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 ,同时对于瘢痕结缔组织重建有着重要影响。
赵烨德何清濂牛星焘
关键词:整合素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外间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