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业涛

作品数:18 被引量:123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膜下
  • 10篇内镜
  • 9篇黏膜
  • 9篇黏膜下
  • 7篇肿瘤
  • 7篇内镜黏膜
  • 7篇内镜黏膜下
  • 6篇病变
  • 4篇黏膜下肿瘤
  • 4篇挖除术
  • 4篇消化道
  • 4篇内镜黏膜下剥...
  • 4篇化道
  • 4篇癌前
  • 4篇剥离术
  • 3篇早癌
  • 3篇食管
  • 3篇黏膜下剥离术
  • 3篇消化道黏膜下...
  • 3篇消化系

机构

  • 15篇安徽省立医院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王业涛
  • 10篇王巧民
  • 8篇张开光
  • 8篇宋继中
  • 8篇张明黎
  • 4篇丁西平
  • 3篇卫梅枝
  • 3篇盛明伶
  • 3篇余跃
  • 2篇吴正祥
  • 2篇张红雁
  • 2篇解丽
  • 2篇叶飞
  • 2篇肖梅
  • 2篇金雯雯
  • 2篇陈思
  • 1篇郭春丽
  • 1篇杨光伟
  • 1篇方华蓥
  • 1篇王力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保健...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胃肠病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药物性肝病38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3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分析,以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采取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象、肝功能试验、病原学标志,影像学检查如 BUS、CT 等,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诊...
王业涛王巧民
文献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期病变被引量:11
2016年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期病变的患者65例,其中64例成功切除,1例发生穿孔,60例整块切除,58例完整切除。术中发现卫星灶16例,术后病理较术前病理明显进展20例,其中发现早癌8例,术后狭窄4例。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期病变的微创、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能获得准确的病理资料,可更好地评估病情。
王业涛张明黎张开光宋继中叶飞王巧民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42
2017年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ELISA法检测424例胃癌前病变患者(病例组)和646例非癌前病变患者(对照组)PG和G17水平,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比较两组中PG和G17水平及病例组中不同萎缩程度和黏膜肠化、上皮内瘤变PG和G17变化,采用ROC曲线得出敏感指标诊断胃癌前病变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PG和G17水平与性别、年龄、H.pylori感染相关。病例组PGII高于对照组(P=0.005),PGI/PGII比值(PGR)低于对照组(P=0.015)。重度萎缩组PG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3),PGII和G17在低级别瘤变组和高级别瘤变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在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诊断胃癌前病变的最佳临界值为8.75(灵敏度70.0%,特异度58.0%);当H.pylori阳性时,最佳临界值为7.70(灵敏度75.6%,特异度73.7%);当H.pylori阴性时,最佳临界值为9.50(灵敏度57.5%,特异度58.2%)。结论低水平PGR结合H.pylori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PGII和G17在上皮内瘤变组升高明显,提示可作为胃癌前病变的观察指标。
刘应玲陈思洪海鸥王业涛王巧民张开光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胃泌素幽门螺杆菌癌前病变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食管癌前期病变
目的 研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期病变的临床价值及存在问题。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1 年3 月至2014 年11 月,65 例食管早癌及癌前期病变的患者行ESD 手术,手术完整剥离病变后送病理检查。...
王业涛
腹腔镜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腹腔镜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的优势,已成为外科医师的有力工具。随着腹腔镜器械不断改善、操作技巧的积累,以及对内镜操作技术的娴熟,消化内科医师已尝试将腹腔镜运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尤其双镜结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本文就腹腔镜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洪娜王业涛王巧民余跃
关键词:腹腔镜消化系统疾病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及隧道肿瘤切除术在食管间叶源性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间叶源性肿瘤(SM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STER或ESE治疗病例,其中STER组26例及ESE组14例,对其病变来源层次、术后病理类型、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病灶大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显示病变位于黏膜肌层4例,黏膜下层4例,固有肌层32例。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40例,其中平滑肌瘤36例,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1例,间质瘤1例。STER组及ESE组切除肿瘤大小分别为(1.76±0.80)、(1.36±0.64)cm,两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手术时间(50.19±22.11)min明显比ESE组手术时间(75.00±30.88)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TER组术中出血量(14.23±15.36)m L明显少于ESE组(28.50±17.65)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R及ESE是内镜下切除食管SMT的两种不同方式。与ESE手术方式相比,STER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有明显优势。
方华蓥张开光张明黎王业涛苟雅雯吕超蓝宋继中叶飞余跃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贲门黏膜病变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前的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内镜诊断对贲门黏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13例贲门黏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给予胃镜病理活检、超声内镜检查及放大内镜检查,短期内均行ESD,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胃镜活检、超声内镜、放大内镜诊断效果及其与ESD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术前胃镜活检的诊断准确率为46.9%,LGIN、HGIN和ECC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6.0%、45.8%、68.8%,Kappa值为0.175。术前超声内镜诊断贲门黏膜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73.5%,诊断黏膜内层和黏膜下层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5.0%和21.2%,Kappa值为0.202。术前放大内镜判断病变良恶性的准确率为64.6%,判断非癌性和癌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81.1%和56.6%,Kappa值为0.319。术前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为55.8%,对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1%、53.1%和25.9%,Kappa值为0.313。结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贲门黏膜病变的可靠性欠佳,术前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刘真真张开光张明黎王业涛宋继中陈思
关键词:早期贲门癌放大内镜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治和随访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随着各种消化内镜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消化道黏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SML)的检出率越来越高.针对SML治疗的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外科手术数量越来越多.对于SML临床转归、ESD或外科手术的必要性及患者是否受益存在争论.本研究主要针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性质、生长速度、恶变可能及ESD或外科手术的必要性、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2004-01/2014-12经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为消化道SML的19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超声内镜观察病变部位(食管、胃),病变大小,回声表现、来源等特征.根据黏膜下病变性质、大小、患者意愿等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包括EUS的随访观察、内镜下治疗[ESD、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excavation,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外科手术(开放手术、胸腔镜腹腔镜)(内镜或外科手术的指证是病灶短期内明显增大或相关内镜或影像评估怀疑有恶变的可能或患者主观要求内镜或手术切除).随访记录病灶的大小变化、切除病变的性质、大小、来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出血、穿孔)、中转手术情况.结果:超声随访1135例SML患者(食道687例,胃448例),平均年龄50.7岁±10.3岁,男女比例为1.16∶1;食道SML初始病灶大小为:0.82 c m±0.24 c m,共计18例病灶随访过程中明显增大包括5例显著增大发生在6 mo内病理结果诊断为3例良性病变(固有肌层平滑肌瘤1例,囊肿2例)及两例恶性病变(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颗粒细胞瘤1例).胃SML初始病灶大小为:1.31 cm±0.44 cm,16例病灶明显增大,包括10例病灶明显增大,病理诊断为2例平滑肌瘤病灶增大发生于12 mo内,8例间质瘤.病灶增大均在6 mo内发生.内镜下手术患者668例(食道412例,
常琳琳张开光张明黎宋继中王业涛王巧民解丽吴正祥
关键词:超声内镜随访手术
替莫唑胺联合适形调强放射治疗MGMT阳性的高级别脑胶质瘤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阳性表达的患者应用替莫唑胺联合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疗效。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GMT阳性表达的Ⅲ~Ⅳ级脑胶质瘤患者34例(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3例,间变性少枝细胞瘤11例,胶质母细胞瘤10例),分为替莫唑胺联合IMRT同步治疗组(治疗组)15例,单纯IMRT组(对照组)19例。2组均行头颅IMRT 95%计划靶区60 Gy/30f/42 d,治疗组在放疗同时口服替莫唑胺75 mg/m2,每周5 d,共6周,放疗结束后4周再接受4~6疗程化疗,150~200 mg/m2,连服5 d,28 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客观有效率为46.67%,疾病控制率为86.67%,对照组分别为42.11%和84.21%;中位生存时间治疗组1.5年,对照组1.3年;1年生存率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57.89%,2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莫唑胺联合IMRT同步治疗MGMT阳性的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疗效不优于单纯IMRT。
金雯雯张红雁王业涛
关键词:脑肿瘤适形调强放疗替莫唑胺
气滞胃痛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应用及临床观察
2016年
目的:探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王业涛杨光伟盛圆华立群肖梅
关键词:气滞胃痛颗粒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