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平
- 作品数:29 被引量:192H指数:9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制备工艺对油莎豆油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3年
- 本实验以新疆油莎豆(‘中油莎1号’)为原料,通过对理化、营养成分测定以及抗氧化活性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制备工艺(水酶、水代、冷榨、热榨和有机溶剂浸出法)对油莎豆油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溶剂浸出法对油莎豆油的提取率最高(88.31%),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水代油中油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76.04%,与其他工艺相比增加了1.72~2.34个百分点(P<0.05)。不同制备工艺对油莎豆油脂质伴随物含量和氧化稳定性影响差异显著(P<0.05),有机溶剂浸出油中生育酚(370.67 mg/kg)、总酚(168.59 mg/100 g)和植物甾醇(271.26 mg/100 g)含量最高,水代油中角鲨烯含量(162.04 mg/kg)最高,冷榨油的氧化稳定指数(24.15 h)最高,氧化稳定性较好。由相关性分析可知,油莎豆油的氧化稳定性与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相对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72、r=0.48),总酚含量与极性组分的抗氧化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有显著正相关性(r=0.91、r=0.96,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冷榨油和水酶油较为相似,有机溶剂浸出、热榨、水代油区分度较好。本研究结果可为油莎豆油优质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王亚杰韩佳佳谭志发马春晖王家平付旖旎魏长庆刘文玉
- 关键词:油莎豆油
- 油菜秸秆还田对盐碱地油菜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秸秆还田具有抑盐、降盐和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的作用,对于改良盐碱土壤具有较好的效果。油菜秸秆原位还田试验在新疆石河子一四六团重度盐碱化土壤进行,设置了秸秆用量为4 500 kg/667m^2、9 000 kg/667m^2、13 500 kg/667m^2以及对照不进行秸秆还田共4个处理,利用CI-600根系监测系统监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油菜根系的生长影响。研究表明,油菜根长、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和根尖数随着油菜生长时期推进而增大。总体来看,油菜根系指标均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大,底层14~28 cm差异性大于表层0~14 cm土壤;对照、单倍、两倍和三倍秸秆还田处理的根长长度分别为73.9 cm、111.3 cm、128.8 cm和135.6 cm,单倍、两倍、三倍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50.1%、74.1%和83.1%;对照、单倍、两倍和三倍秸秆还田处理根体积分别为0.18 cm^3、0.27 cm^3、0.33 cm^3和0.36 cm^3,单倍、两倍和三倍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50.0%、83.3%和100%。重度盐碱地秸秆还田至少两倍才能改善土壤特性,促进植物根系发育,从而提高作物生物量和产量。
- 李斌王家平李鲁华郑旭杨涛王内利
- 关键词:油菜秸秆还田盐碱地改良
- 区块链技术在新疆智慧农业发展中应用前景被引量:2
- 2023年
-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行业也在加速数字化转型。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安全可信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在智慧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从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现状入手,探讨其在新疆智慧农业农产品溯源和质量监管、农业物流管理、农业金融服务农户个人信息管理和农业人才服务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对于提高区域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围绕区块链技术在新疆智慧农业发展可能遇到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 王家平张伟刘建国李鲁华蒋桂英
- 关键词:区块链农产品技术创新
- 《农业环境保护》混合课程建设的初步设想被引量:4
- 2018年
- 通过参加石河子大学组织的《混合课程设计与建设》线上培训,了解了混合课程设计和建设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步骤,发现《农业环境保护》课程很适合开展混合课程建设,建设之前要进行充分设计,设计可从前期分析、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三方面开展,可供其他课程的混合建设参考。
- 王江丽刘建国张伟帕尼古丽.阿汗别克李鲁华王家平
-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单元设计
- 间作对油莎豆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为找出最适合与油莎豆间作高产的作物种类,以油莎豆为研究对象,在北疆地区滴灌条件下设置4种种植模式:油莎豆单作,大豆‖油莎豆,玉米‖油莎豆和棉花‖油莎豆,分别测定油莎豆农艺性状及根系参数,阐明间作对油莎豆产量及根系形成的影响,进而揭示油莎豆高产群体与其他作物的种间关系及其根系的分布规律,最终达到油莎豆种植高产、优质的目的。结果表明,棉花‖油莎豆,玉米‖油莎豆和大豆‖油莎豆均有间作优势,大豆‖油莎豆最佳。
- 曲慧杰王秀媛申磊李鲁华刘建国王家平程志博张伟
- 关键词:间作油莎豆根系分布
- 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碳垂直剖面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35
- 2016年
- 以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自然农田和长期定位站点(178个剖面,0~100 cm土层)农田土壤碳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呈下降趋势,表层含量高于底层;不同地区农田土壤无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不一,随土壤深度增加整体呈现升高的趋势,但是也有一些地区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剖面深度为100 cm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密度平均值分别为8.33和15.83 kg m-2,农田土壤无机碳储量大约是土壤有机碳的2倍。土壤深度为0~30 cm的有机碳占100 cm总有机碳含量的45%,无机碳仅占100 cm总无机碳含量的29%;土壤无机碳主要集中在30~100 cm土层,占100 cm总无机碳含量的71%,远高于有机碳在此土层占100 cm总有机碳含量的百分比(55%)。综合自然农田和长期定位站点农田土壤碳的数据,土壤容重与土壤p H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自然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土壤p H(R2=0.61,p〈0.01)和土壤容重(R2=0.64,p〈0.01)呈显著负相关;长期定位站点土壤无机碳与土壤p H(R2=0.56,p〈0.01)和土壤容重(R2=0.63,p〈0.01)呈显著正相关。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将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提供数据基础与理论支撑。
- 郭洋李香兰王秀君王家平王旭峰马明国谢先红孙敏敏
- 关键词:土壤无机碳土壤有机碳土壤碳储量干旱半干旱区农田
- 玉米‖油莎豆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2024年
- 玉米是北疆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油莎豆行业发展缓慢,但其营养价值高,是一种新型经济作物。我国耕地面积少,间作不仅有助于增加农田作物多样性,还可以提升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本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玉米‖油莎豆,单作油莎豆,单作玉米,分析玉米、油莎豆的农艺性状、根系形态结构与分布特征、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增加了油莎豆的株高和叶绿素SPAD值,降低了玉米的株高和SPAD值,提高了玉米和油莎豆根系的分布范围。玉米‖油莎豆的土壤当量比LER=1.68>1,该模式模式具有间作优势。
- 孙雪莹刘婷婷唐兴勇曲慧杰刘政宿可李宗宸位守燃丁晓燕陈璐璐王家平程志博张伟
- 关键词:间作油莎豆玉米根系分布
- 膜下滴灌农田盐分运移情况调查与分析被引量:9
- 2008年
- 为详细分析新疆次生盐渍化棉田膜下滴灌盐分的运移规律,从不同生育期、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土壤质地四个角度对膜下滴灌盐分的运移进行了分析比对,初步得出:随着生育期的推后,各土层含盐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大;垂直方向盐分的积累在0-60 cm土层逐渐增加,60-100 cm土层盐分积累受膜下滴灌影响较小;水平方向背行中央土层处盐分积累最多,滴头处盐分积累最少;对于不同土壤质地,壤土中的盐分分布较粘土中的呈更规律的变化;分析认为定期大水漫灌洗盐、做好春复水工作是土壤脱盐的必要手段。研究将为新疆棉田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王家平吕新孙学殷波陈仲利张宏斌张伟
- 关键词:膜下滴灌盐分运移
- 膜下滴灌棉田水盐运移规律研究被引量:16
- 2010年
- 从不同生育期、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对膜下滴灌水盐的运移进行分析比对发现,膜下滴灌棉花土壤含水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0~20 cm土壤含水量较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至30~50 cm达最大,随后又降低。膜下滴灌棉田含盐量在生育期0~60 cm土层范围内表现为积盐状态,并以30~50 cm积盐最多。此研究将为新疆棉田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膜下滴灌棉田的水盐动态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 张伟张伟吕新王家平李鲁华张小伟
- 关键词:次生盐渍化土壤含水量
- 1994-2020年中国农用薄膜使用量变化与农膜微塑料污染现状分析被引量:10
- 2023年
- 农用薄膜的长期使用和低回收利用导致遗留在土壤中塑料碎片与微塑料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农业土壤的可持续利用。重点阐述了中国1994-2020年农用地膜的增长规模、时空分布及地区差异,总结了农膜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与生成途径,分析了中国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潜在风险。数据表明:1994-2020年中国塑料薄膜用量呈大幅度上升态势,年增长率约为6.51%,农用薄膜使用量在2015年到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地膜占总使用量的50.0%以上。地膜覆盖是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直接来源,区域分布来看,西北干旱绿洲区是中国地膜使用量最高的区域,使用强度最高达38.0 kg·hm^(-2)。农膜微塑料的生成是残留地膜在自然、农业和生物多种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速率主要取决于微生物和塑料类型及环境条件。西北长期种植区及华北、华东和西南集约农区是中国微塑料污染较严重区域,最高可达4.83×10^(4)ind·kg^(-1)。土壤的多孔特性使小颗粒微塑料通过重力沉降和降水渗透发生迁移,造成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携带的其他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对土壤结构、土壤动植物、微生物群落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潜在风险。从中国农业“禁/限塑”政策与农膜、(微)塑料标准化检测发展历程来看,聚乙烯农膜厚度下限的提高和一系列生物降解标准的出台,为农用覆盖薄膜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基础,对于中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前,源头防控、替代技术和闭环管理是解决农用薄膜污染有效的措施,未来需要借助技术创新提升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农业领域的塑料污染治理。
- 刘明宇郑旭强丽媛李鲁华张若宇王家平
- 关键词:地膜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