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永兵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鸣鸣蝉
  • 3篇鸣声
  • 2篇音调
  • 2篇发声
  • 1篇调音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过程
  • 1篇动态过程
  • 1篇力学特性
  • 1篇功能特性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王永兵
  • 3篇徐慕玲
  • 3篇蒋锦昌
  • 3篇陈浩
  • 1篇张红

传媒

  • 1篇声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9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鸣鸣蝉(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 Molsch)变音调鸣声发声机制的研究
王永兵
关键词:鸣鸣蝉力学特性
鸣鸣蝉(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Motsch)调音肌的功能特性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给出了鸣鸣蝉调音肌(TMc)的结构及其与发声膜(SM)的连接关系,揭示了TMc的调音功能。 TMc的前、后支分别与SM前缘底面的外、内侧连接,有助于牵拉SM,其纵轴与SM的膜面约成120°角。理论上估计,TMc对SM的向下垂直拉力和沿膜面的向前水平拉力可能分别约为总拉力的87%和50%。 TMc具有重要的调音功能。不仅影响每侧SM产生的2个脉冲列(PT)的脉冲幅值,每个PT中第1和2脉冲幅值平均约下降3—10dB;而且影响SM发声过程的均一性。同时,对鸣声谱中第二陪音的峰值频率的幅值有明显的影响,其13600—13900Hz、15015—15100Hz和16756—17090Hz的幅值分别平均下降约5.9、8.4和16.3dB。
蒋锦昌王永兵张红徐慕玲陈浩
鸣鸣蝉(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 Motsch)鸣声的变频特性及其动力学过程被引量:4
1990年
本文揭示了鸣鸣蝉鸣声的变频特性,并给出了相应的动力学过程。每个单次叫声的前奏和尾声基本上是以主峰频率约4000Hz的基本音(BS)为主音的单音色声,其高潮声多数由5—8个变音节(VTS)“Wéi ying”组成的音变调声。VTS的变频过程由前混音、BS为主音的“Wéi”、中混音和BS的3—5倍频次音(IS_2)为主音的“Ying”组成。BS的1.5—2倍频次音(IS_1)为低强度伴音。变频过程中发音肌的收缩速率虽无明显变化,约220±25Hz,但颤动特性有明显差异,其准正弦和锯齿形颤动分别激发BS,IS_1和IS_2。腹部伴音的上、下运动速度分别平均约2.5—5cm/s和5cm/s。
蒋锦昌王永兵徐慕玲张弘陈浩
关键词:鸣鸣蝉动力学过程鸣声
鸣鸣蝉(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 Motsch)变音调鸣声产生的原初机制被引量:2
1991年
本文在鸣鸣蝉变音调鸣声基本特性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发声的原初机制。鸣鸣蝉的每个单次叫声由前奏、含有若干个变音节“Weiying”的高潮声和尾声组成。每个变音节由以基本音(BS)为主的“Wei”和陪音(UP_2)为主的“Ying”合成,陪音(UP_1)为低强度伴音,BS、UP_1和UP_2由发声肌不同特性的颤动分别激励发声膜的长肋LR_2、LR_3和LR_1振动所产生。LR_1和LR_2,3可分别类比为两端张紧的弦和两端铰链中央加载的梁.类比模型发声振动的声学特性,不仅与LR_1,2,3的结构特性相适应,而且与鸣声的声学特性基本相一致.
蒋锦昌王永兵徐慕玲张弘陈浩
关键词:鸣鸣蝉鸣声发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