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巧蓉

作品数:30 被引量:162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9篇乙型
  • 19篇肝炎
  • 16篇衰竭
  • 15篇乙型肝炎
  • 12篇肝衰
  • 12篇肝衰竭
  • 11篇肝功
  • 11篇肝功能
  • 10篇功能衰竭
  • 10篇肝功能衰竭
  • 9篇预后
  • 9篇急性肝
  • 8篇慢性
  • 8篇病毒
  • 6篇慢加急性肝衰...
  • 6篇急性肝衰
  • 6篇急性肝衰竭
  • 5篇乙肝
  • 5篇慢性乙型
  • 5篇肝硬化

机构

  • 20篇福州市传染病...
  • 14篇福建医科大学
  • 5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龙岩市第二医...

作者

  • 30篇甘巧蓉
  • 17篇潘晨
  • 10篇陈立
  • 9篇陈明胜
  • 7篇周锐
  • 6篇黄建荣
  • 6篇张鑫
  • 5篇张冬青
  • 5篇江晓燕
  • 4篇李芹
  • 4篇林明华
  • 4篇姚履枫
  • 4篇孔金峰
  • 3篇熊克宫
  • 3篇陈丽芳
  • 3篇郑彩霞
  • 3篇柯坤宇
  • 3篇李孝楼
  • 3篇林春
  • 3篇柳丽娟

传媒

  • 5篇中华肝脏病杂...
  • 4篇临床肝胆病杂...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肝脏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慢性乙型肝炎...
  • 1篇第二十一次全...

年份

  • 2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角蛋白18的回归模型对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意义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角蛋白18(K18)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于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内科就诊并被确诊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20例,随访3个月,分成死亡组和生存组,检测其血清K18(M30、M65)片段含量,并收集相关实验室资料,分析不同组间M30、M65、M30/M65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相应logistic回归模型(LRM)。再选取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1例,测定其M30、M65值,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计算LRM值,验证LRM模型诊断价值。结果对120例肝衰竭患者随访3个月,死亡40例,病死率33.3%。死亡组年龄、血氨、国际标准化比值、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65值高于存活组,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糖尿病、肝硬化、肝性脑病、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基础病及并发症在死亡组中的发生率高于存活组。年龄、肝性脑病(HE)、上消化道出血、直接胆红素、M30/M65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构建的模型LRM=0.061×年龄+0.69×HE+4.11×上消化道出血+3.201×in(直接胆红素)-3.875×In(M30/M65)-24.248。计算51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LRM值和MELD评分,并随访3个月,LRM模型AUC0.889,MELD评分AUC0.858,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0.417,P〉0.5)。结论M30/M65比值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构建的包含M30/M65的LRM模型对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较高价值。
甘巧蓉江晓燕张鑫陈明胜潘晨
关键词:预后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达到停药标准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且达到停药标准后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的资料。分析复发患者在治疗基线、停药和复发时生物化学、血清学和病毒学等指标的特征。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停药复发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中位时间分别为38(24~80)个月和35(30~60)个月留=-1.313,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12(2~72)个月。49例(81.7%)患者出现生物化学突破,17例(28.3%)患者出现HBeAg阳转,其基线HBVDNA载量显著高于无生物化学突破和持续HBeAg阴性患者(f值分别为2.15和-2.54,P值均〈0.05)。HBeAg阳性组患者中位复发时间为14(3~72)个月,长于HBeAg阴性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6(3~36)个月,X2=7.045,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HBeAg状态是影响停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1.937,95%C/为1.14~3.28,P〈0.05)。结论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停药复发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特征。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更容易复发,对于此类患者在治疗达标后应延长疗程、巩固疗效。
陈立李孝楼甘巧蓉张冬青林榕生林明华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抗病毒药复发
纵向评估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2年
本研究在肝衰竭患者中对静态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MELD)评分系统进行纵向的改良,以期通过动态的MLED评分更好的判断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
甘巧蓉陈立周锐黄建荣李芹潘晨
关键词:肝衰竭预后
角蛋白18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_ACLF)患者血清角蛋白18(K18)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lO月在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HBV-ACLF的患者120例,选择HBV-ACLF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CHB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20名。ELISA法检测血清K18(M30、M65)片段含量,分析先人组的40例ACLF患者、CHB患者、健康体检者间M30、M65、M30/M65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所有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测定其M30、M65值,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7。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参数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HBV-ACLF组、CHB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30分别为(2.99±0.29)、(3.12±0.26)和(2.16±O.12)lgU/L(F=95.36,P〈0.01),M65分别为(3.41±0.29)、(3.38±0.29)和(2.01±0.11)lgU/L(F=217.60,P〈0.01),M30/M65分别为0.39±0.11、0.55±0.09和1.45±0.34(F=202.63,P〈0.01)。HBV-ACLF组白细胞计数、TBil、ALT、AST在3组中最高,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血Na^+、PTA最低。对120例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死亡40例,病死率为33.3%。M30/M65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1和0.668(Z=3.011,P〈0.01),M30/M65比值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89,P〈0.01)。结论K18(M30、M65)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M30/M65比值对HBV-ACLF具有良好的诊断与预后评估意义。
甘巧蓉张鑫陈明胜江晓燕潘晨
关键词:预后
血清TNF-α与IL-1β水平与肝肺综合征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TNF-α与IL-1β水平与肝肺综合征(HPS)诊断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收集4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PaO2、SaO2、PA-aO2、肺动脉最大直径等资料,分为Ⅰ组(并发HPS)和Ⅱ组(未...
欧旸潘晨江晓燕甘巧蓉张鑫陈明胜
关键词:肝硬化肝肺综合征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与肝肺综合征预后的关系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清TNF-α及IL-1β水平与肝硬化并发肝肺综合征(HPS)诊断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的4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肺泡动脉氧分压差、肺动脉最大直径等临床资料,按有无并发HPS分为Ⅰ组(并发HPS,20例)和Ⅱ组(未并发HPS,20例),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Ⅰ组患者再根据随访结果分成死亡组(12例)和存活组(8例),应用ROC曲线法评价TNF-α和IL-1β对HPS的诊断价值。结果Ⅰ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134.62和56.05 pg/mL,均高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81,P〈0.05;Z=-2.935,P〈0.01)。TNF-α和IL-1β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720和0.771。死亡组的TNF-α和IL-1β分别为(163.73±41.73) pg/mL 和(77.53±41.80) pg/mL,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0和2.431,P均〈0.05)。结论血清TNF-α与IL-1β水平对肝硬化并发HP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初筛肝硬化并发HPS的患者。
欧旸潘晨江晓燕甘巧蓉张鑫陈明胜
关键词:肝肺综合征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福州市传染病医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的445例HBV相关ACLF住院患者(其中LAM治疗333例,ETV治疗11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并发症、临床生化指标、凝血指标、抗病毒药使用情况、人工肝治疗及24周生存情况,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24周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AM组的球蛋白(Glb)、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Cr)、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评分)较ETV组高,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ETV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的年龄、肝硬化、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霉菌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发生率、TBil、INR、白细胞(WBC)、MELD评分较存活组更高,白蛋白(Alb)、GGT、胆固醇、胆碱酯酶、血钠、PTA、甲胎蛋白(AFP)、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HBe Ag阳性率较存活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与存活组抗病毒药物使用(LAM∶E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胆碱酯酶及PTA降低、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是24周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工肝治疗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抗病毒药LAM和ETV之间的选择并不影响HBV相关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年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胆碱酯酶及PTA降低、DBil升高是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工肝治疗是保护性因素。
张鑫甘巧蓉王宁潘晨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预后
人工肝对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及分析方法的选择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分析方法的选择。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于本院住院的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成人工肝治疗组和内科综合治疗组。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0年12月15日,分别记录治疗后30 d、60 d、90 d及最后统一随访时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用卡方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0 d、60 d、90 d的存活率;用Kaplan-Meier分别绘制两组患者治疗后30 d、60 d、90 d及最后统一随访时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的生存率。结果两组间基线时基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组后30 d、60 d的生存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90 d时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30 d、60 d、90 d以及最后统一随访时生存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提高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率;生存分析可用于分析一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周锐甘巧蓉郑彩霞李红霞周文黄建荣潘晨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预后
乙肝肝衰竭临床治疗优化方案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潘晨李芹黄建荣林明华甘巧蓉高海兵周锐陈立林春姚履枫
乙肝肝衰竭属于临床急危重症,病死率高达60%~80%,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也是全球攻克的热点。该课题从发病机制、预后评估模型、优化治疗方案进行研究,率先建立符合中国乙肝肝衰竭患者的预警预测模型,优化人工肝组合方案,存活率从...
关键词: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126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2008至2009年期间收治的12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区、病程、发热程度与持续时间、皮疹特点和消退规律、各项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26例手足口病患儿,男女性别比为2∶1;发病年龄趋向低年龄组,76.19%为3岁以下儿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发病率高于市区;发病高峰为5~7月份;多数(71.42%)有发热,多数(97.62%)均有口腔疱疹及手足疱疹,合并支气管炎者32例、电解质紊乱者8例、咽峡炎者5例和肝损害者1例,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多见,126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病之一,常见并发症为支气管炎,可出现心肌受损及肝功能受损,尚未发现肾功能损害,只要及早诊断,正确治疗,其预后良好。
甘巧蓉郑玲李艳珍李芹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染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