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宏
- 作品数:7 被引量:57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表达和致癌变意义的探讨被引量:19
- 1998年
-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血清、尿中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胃粘膜组织切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染色的阳性率,并与正常人及胃癌患者作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尿EG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与胃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胃粘膜组织切片EGFR染色阳性率的统计分析结果与体液EGF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血清EGF水平与胃粘膜EGFR表达有同步性;伴有Ⅱb型肠化者的血清EGF水平较其他类型肠化者有更高水平表达(P<0.05)。中度与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间血清。
- 章宏姒健敏王开明袁笑萍丁伟黄怀德
-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癌变
- 血清EGF的测定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1
- 1998年
- 血清EGF的测定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袁笑萍郁金声章宏关键词恶性肿瘤表皮生长因子放射免疫分析法中图号R73043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表皮生长因子(EGF)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观察了158例不同恶性肿瘤患者血清EGF浓度,发现恶性肿瘤...
- 袁笑萍郁金声章宏
- 关键词:恶性肿瘤表皮生长因子血清诊断放射免疫法
- 萎缩性胃炎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32
- 1998年
- 目的通过对萎缩性胃炎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测定,探讨EGFR对萎缩性胃炎转归影响作用。方法应用EGFR单抗免疫组化ABC技术和放射免疫法对50例萎缩性胃炎和25例胃癌及19例“正常”胃粘膜组织EGFR和血清EG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萎缩性胃炎EGFR表达的阳性率为60%,血清EGF水平平均3.54土1.47ug/L,较“正常”组(11%和1.77土0.60μg/L)明显增高,与胃癌(73%,3.72士1.84μg/L)十分接近。伴有Ⅱb型肠化者EGF水平更高。并发现EGF的高水平与EGFR高表达具有一致性。结论萎缩性胃炎体内有高水平EGF和EGFR表达。对目前使用促EGF药物治疗萎缩性胃炎提出质疑。
- 姒健敏章宏王开明丁伟黄怀德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萎缩性胃炎
-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被引量:4
- 1997年
-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6例胃癌病人血清、尿液EGF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胃粘膜组织切片中EGFR染色的阳性率,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胃癌患者血清和尿EG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3.72±1.83μg/L与1.77±0.60μg/L,P<0.01;18.44±17.88ng/mg与5.19±6.37ng/mg,P<0.01),胃粘膜组织切片EGFR染色阳性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73%与11%,P<0.01)。胃癌病人中,EGFR染色阳性者血清EGF水平显著高于EGFR阴性者(P<0.05),但两者尿EG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胃癌患者血清、尿EGF水平与胃癌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相关。
- 章宏姒健敏王开明袁笑萍黄怀德
- 关键词:胃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 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指数对Child-Pugh分级的意义被引量:3
- 1996年
- 采用核多功能仪首次通过法测定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韧步探讨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估的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1.对象。受检者71例,男54例,女17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5.6岁,均为我院1991~1993年住院的肝硬化患者。依据1990年承德会议诊断标准,均有肝病及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36例经肝穿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肝硬化。按 Child-Pugh
- 向荣成章宏顾竹影石根明
- 关键词:门静脉血流指数肝硬变
- 膈下食管源性囊肿1例报告
- 2000年
- 厉有名章宏
- 关键词:膈下
- 24小时食管pH监测对诊断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1997年
- 目的:探索24h食管pH检测对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携带式24h食管pH分析仪对37例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作为疾病组在常态下进行24h食管pH监测,并以2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20名正常成人中平均97.7%的时间食管pH>4,观察6项食管pH测定指标,得出95%的正常值范围:pH<4的总时间百分率为4.97%;pH<4的立位时间百分率为3.82%;pH<4的卧位总时间百分率2.34%,反流持续≥5min的次数<2.57;最长反流持续时间<18.62min,pH<4的反流次数为25.69次。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24h食管pH监测的阳性检出率为94.59%,明显高于食管钡餐X线检查(27.02%)、内镜检查(40.54%)及食管粘膜活检(51.35%)等方法。 结论:24h食管pH监测的指标对鉴别生理性与病理性GER,深入了解GER与食管炎的关系,特别对GERD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诊断价值明显优于食管钡餐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
- 厉有名向荣成章宏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食管PH监测消化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