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秋
- 作品数:30 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20世纪初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宗教活动分析
- 1900—1917年是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在华宗教活动的第三个时期。俄国传教士团在义和团运动期间遭到焚堂毙徒的沉重打击。出于继续侵略瓜分中国的目的,俄国政府在短暂动摇后不仅保留了传教士团,而且于1902年在中国设立主...
- 肖玉秋
- 关键词:东正教宗教活动
- 文献传递
- 晚清赴俄使臣的俄国历史文化观
- 2013年
- 当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之后,清廷先后派遣张德彝、缪祐孙、王之春亲赴俄国,以了解俄国情形和办理外交事务。其间三位使臣对俄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考察。他们撰写的旅俄游记,有助于改变国人对俄国认识不足的被动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
- 肖玉秋
- 关键词:晚清使臣历史文化观
- 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与清代中俄图书交流被引量:17
- 2006年
- 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是清代中俄文化交流的主要中介,其中也包括图书交流。本文以中俄文献为基础,探讨了俄国传教士团成员在俄国中国典籍收藏以及在传教士团图书馆创建过程中的作用,并试图澄清有关道光年间中俄政府大规模互赠图书的历史真相。
- 肖玉秋
- 关键词:图书文化交流
- 1917年前俄国驻北京传教团办学活动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1822年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开办了第一所针对满洲镶黄旗俄罗斯佐领子弟的学校。虽然1858年俄国通过《中俄天津条约》攫取了在华自由传教的特权,但在此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俄国传教团仅在北京地区增开了两所学校。庚子之变以后,为适应在华传教活动的需要,俄国传教团不断扩大办学地域,增加学校数量。然而,由于俄国政府对在华传教投入不足,加之这些学校办学目的单一,缺乏有效管理,无力与西方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竞争,往往难以为继,无果而终,其通过办学活动向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目标与实际效果相差甚远。
- 肖玉秋
- 关键词:东正教
- 三大危机与苏联解体
- 1999年
- 肖玉秋
- 关键词:苏联共产党苏共加盟共和国民族冲突亚美尼亚人
- 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监护官考略被引量:1
- 2010年
- 从1715年第一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来华到十月革命爆发的约两个世纪中,俄国共派遣了18届传教团来华,其中7届有监护官随行。这些监护官表面上只是负责新旧传教团的交接与护送,实际上却是严格执行俄国政府秘密指令的外交代表。
- 肖玉秋
- 关键词:东正教传教监护十月革命
- 北京俄罗斯旗人的历史与命运被引量:1
- 2017年
- 满洲镶黄旗俄罗斯佐领是清代八旗军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俄国向中国派出传教团的主要借口。随着俄罗斯旗人在文化上和体质上迅速与满汉民族融合,从精神上对其进行影响和控制便成为俄国传教团长达两个世纪的重要任务,并且始终处于前者不断疏离而后者设法拉拢的角力之中。在俄国传教团的利诱之下,各时期虽有数量不等的俄罗斯旗人接受洗礼,但大多是出于改善贫困生活的现实需求,而非精神上的真正皈依。俄罗斯旗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认同是俄国人难以实现维持其东正教信仰目的的根本原因。
- 肖玉秋
- 关键词:中俄关系
- 俄国传教团成员在北京的日常生活——以1840—1842年戈尔斯基的家书为基础被引量:1
- 2021年
- 第十二届俄国传教团学生戈尔斯基在1840—1842年的家书中详细记录了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内容涉及服饰礼仪上的入乡随俗,气候和饮食上的适应与不适,心灵上的悲伤与孤独,语言学习与中国研究,以及基于欧洲文化优越感的对中国文化和事物的否定等。俄国传教团成员面对中国文化和习俗做出的妥协,无法掩盖其对生活现实的抵触以及作为欧洲人的傲慢。戈尔斯基的书信折射出19世纪中期前后俄国传教团成员的生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北京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是俄国传教团史及中俄关系史研究的资料,也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珍贵文献。
- 肖玉秋
- 关键词:家书
- 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的特殊性被引量:1
- 2008年
- 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是中外关系史上的特殊历史现象,其在缘起与沿革、构成与换班、给养与经费、组织与管理、使命与职能等许多方面都具有与西方来华传教士完全不同的特征。
- 肖玉秋
- 关键词:中俄关系
- 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文化功能研究
- 肖玉秋
- 关键词:东正教传教士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