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永辉

作品数:13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佛教
  • 2篇兴学
  • 2篇学术史
  • 2篇文化
  • 2篇庙产兴学
  • 2篇佛学
  • 2篇佛学研究
  • 1篇道德
  • 1篇道德价值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史意义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印度佛教
  • 1篇印顺
  • 1篇中古
  • 1篇中古时期
  • 1篇人间
  • 1篇人间佛教
  • 1篇儒家
  • 1篇僧肇

机构

  • 11篇南京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作者

  • 11篇胡永辉
  • 2篇周晓露
  • 1篇徐隆

传媒

  • 3篇宗教学研究
  • 2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哲学研究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西藏研究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河南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仁义的道德价值与工具价值被引量:5
2015年
孔孟对仁义行为作出了道德与工具的价值判别。对安仁、利仁者而言,仁义是主体的直接需求对象,具有纯粹的道德价值。然而,仁义一旦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后,便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工具价值。因此,对强仁、假仁者而言,仁义则成为达到功利性目的的手段,仁义具有工具价值。仁义的道德性和工具性双重价值的出现,使行仁义有了真伪之分。道家对仁义的虚伪性有深刻洞见,对道德的工具化也早有预见。孔孟及后世儒者对仁义工具化的可能性也有所警觉,因而对察行、观心、辨仁义之真伪给予了较多关注。历史证明,道德文明建设必须重视道德观念的内化于心。
胡永辉洪修平
关键词:儒家仁义道德价值
中古时期佛教高僧与猛虎之间的互动——以清代许培荣之宝志笺注为切入点
2014年
宝志是活跃于齐、梁二朝的一位高僧,后世文献对其生平多有记述。清代学者许培荣在为诗人许浑一诗作笺注时,引用宝志天目山振虎豹之事。虽然此笺注内容不符事实,但并非空穴来风。除文献有宝志与天目山之因缘传说外,中古时期佛教高僧与猛虎之间的积极互动亦为此笺注之事提供了合理化的解释。在三部僧传的作者笔下,猛虎已经成为高僧身份的象征之物。
徐隆胡永辉
关键词:笺注高僧猛虎
汤用彤佛学研究的文化特质
2015年
汤用彤将"汉以后中国佛学的发展"看作不同文化冲突融合的已有案例来研究,因此,他的文化主张与其佛学研究有着内在精神上的暗合。汤用彤通过自己广搜精求的佛学研究,表达了对当时文化研究失于浅隘的不满。他在研究中,一方面表现出对佛教史上转折性人物、佛教发展的地域性差异、佛学研究方法论等方面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对佛学与中国本土固有思想文化互动问题给予较多讨论,同时也注重在动态的三教冲突与融合中考察中国佛教的发展轨迹,这些都体现出汤先生的佛学研究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质。这一特质根源于他追问"中国文化向何处走"的问题意识。
胡永辉
关键词:佛教史佛学研究文化特质
民国时期西藏佛教通史研究的路径抉择被引量:2
2013年
民国时期对西藏佛教通史的研究呈现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以吕澂为代表,注重藏传佛教的印度之"源";一种以法尊为代表,注重藏传佛教的发展之"流"。之所以出现上述不同的研究路径,是由于两者在同一"问题意识"下的方法论分歧,根源于对未来汉传佛教发展走向的不同立场。
胡永辉
关键词:民国
胡适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被引量:3
2014年
胡适曾明确指出自己的文化观是"充分世界化"并非"全盘西化"。其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法论上以西学检视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并强调两者的相通性;二是在禅学史料的搜集、选择上的世界化眼光和反传统倾向。胡适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使其禅学研究带有一定预设性,因此而饱受争议,但依然对之后的禅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关注是胡适禅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意识,所以从文化观视角来考察其禅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胡适反传统学术风格的成因。
胡永辉
关键词:禅宗史文化观
近代围绕《印度之佛教》的争论及其学术史意义
2017年
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围绕《印度之佛教》争论的具体问题集中在印度佛教史的分期、人间佛教等方面,与王恩洋先生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空、有两宗何为了义"的不同看法。这场争论集中反映出争论各方对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态度和看法,影响了之后人间佛教的理论发展和实践。
周晓露胡永辉
关键词:太虚印顺人间佛教印度佛教
中国佛教组织近代化转型的发轫--以“佛教学务公所”为中心
2024年
近代中国佛教最早的组织形态是“佛教学务公所”,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佛教组织近代化转型的开始,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其组织价值定位转向重塑中国佛教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其产生过程与组织架构呈现兼顾僧俗的特点,组织功能体现出公共化特征。它刺激了中国佛教主体意识的觉醒,协调了“庙产兴学”运动下的僧俗紧张关系并遏制了这一时期依附日本佛教的风气,维护了中国佛教教权的独立。
胡永辉
关键词:庙产兴学公共化近代化转型
近代江浙地区汉传佛教教育的实践与特点
2022年
在近代“庙产兴学”问题再次突显的背景下,辛亥以后江浙地区佛教界注重与世俗力量的互动,佛教教育的办学实践反映出中国佛教界“办学兴教”的自觉意识。在办学模式方面,江浙地区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现代化的学制体系,体现出平衡内外学的特点并逐渐成为后来佛教教育办学模式的主流。近代佛教关于办学模式的争论关涉宗教教育的特殊性,即信仰与理性的张力问题,这一争论一直伴随着近代以来佛教教育发展历程。
胡永辉
关键词:近代佛教庙产兴学
文化对话与近代唯识学研究
2012年
文化对话是近代学术研究发展的重要背景,这种对话反映在近代唯识学研究上,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课题的对话。二是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三是佛教研究群体内部互动交流。这三种对话交流的情态共同影响了近代唯识学研究。
胡永辉
关键词:文化对话学术研究唯识学
艾克哈特对“空”义的阐释及其与僧肇之差异被引量:1
2013年
艾克哈特对"空"义的阐释至少有三种,即受造物的"空无"、自我的"空无"、神的"空无",并非如铃木大拙先生所说仅是心理意义上的"空"。与僧肇所宗"空"义相比,两者在"万有"虚无、得"空"路径、理论归宿三个方面呈现出差异性。
胡永辉周晓露
关键词:僧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