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苟文隆

作品数:13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坏死
  • 6篇骨头
  • 6篇股骨
  • 6篇股骨头
  • 5篇关节
  • 4篇细胞
  • 4篇骨坏死
  • 4篇骨细胞
  • 3篇头坏死
  • 3篇破骨
  • 3篇破骨细胞
  • 3篇破骨细胞活性
  • 3篇基质
  • 3篇骨头坏死
  • 3篇股骨头骨
  • 3篇股骨头坏死
  • 3篇关节置换
  • 2篇压痕
  • 2篇软骨
  • 2篇生物相容

机构

  • 1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兰州军区乌鲁...

作者

  • 13篇苟文隆
  • 8篇卢世璧
  • 8篇彭江
  • 6篇袁雪凌
  • 6篇陈继营
  • 5篇徐小龙
  • 5篇王程
  • 3篇王鑫
  • 3篇耿磊
  • 3篇王玉
  • 2篇许文静
  • 2篇卢强
  • 2篇张国强
  • 2篇贾艳辉
  • 2篇陈城
  • 1篇周勇刚
  • 1篇柴伟
  • 1篇汪爱媛
  • 1篇王岩
  • 1篇郝立波

传媒

  • 5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第六届《中华...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节软骨源性微载体生物相容性及异位成软骨特性观察
2013年
目的 观察改良后软骨源性微载体的微观结构及主要成分,其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体内异位成软骨特性.方法 将新鲜猪软骨片粉碎后,梯度筛滤后得到直径大200~400 μm的软骨源性微载体,经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脱细胞处理后,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其DNA残留,采用扫描电镜对其微结构进行观察,通过甲苯胺蓝、番红花O组织学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微载体的主要成分;体外复合软骨细胞后,通过MTT观察软骨源性微载体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将复合有软骨细胞的软骨源性微载体包埋于裸鼠皮下观察其异位成软骨能力.结果 改良后的微载体形态近似椭圆形,直径200~400 μm,微丝覆盖其表面,微丝长度40~90 nm;脱细胞处理后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阴性;甲苯胺蓝和番红花O组织学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在MTT检测细胞增殖中,第1天以后软骨源性微载体组及条件培养基组的OD值均高于完全培养基组(P〈0.05);复合有软骨细胞的软骨源性微载体具有异位成软骨能力.结论 本实验成功制备的软骨源性微载体,可作为天然微载体高效扩增软骨细胞,可为组织工程提供优质种子细胞;其具有异位成软骨能力,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的新型支架.
李丙岩彭江王鑫王玉苟文隆袁雪凌徐峰黄靖香陈继营卢世璧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软骨细胞细胞增殖
人股骨头骨坏死骨微观结构、力学特性及成、破骨细胞活性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目的 对人股骨头骨坏死标本不同区域的骨微观结构以及成、破骨细胞活性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收集我院201 1年至2013年非创伤性股骨头骨坏死病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股骨头标本10例(Ficat Ⅳ期),其中男性6例,女性4...
王程徐小龙袁雪凌苟文隆彭江卢世璧
关键词:骨坏死股骨头MICRO-CT纳米压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促小鼠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 )迁移归巢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6周龄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C57/BL小鼠65只,体重17~25 g ,采用外力冲击方法制备闭合性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7 d后将小鼠分为3组:间充质干细胞(MSC)组(n=35)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 ,0.5 h后注射内含1×106个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FP‐BMSC)溶液0.5 mL ;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AMD3100)组(n=15)尾静脉注射1 mmol/L AMD3100(CXCR4受体的特异性阻断剂)0.5 mL ,0.5 h后注射内含1×106个RFP‐BMSC的溶液0.5 mL ;对照(CON)组(n=15)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0.5h后再次注射生理盐水0.5mL。造模成功后14、28、42d采用冰冻切片荧光示踪法观察M SC组小鼠RFP‐BM SC归巢情况,并在28 d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BM SC位置和骨桥蛋白(OPN)及骨钙素(OCN)的表达;14、42 d后分别采用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3组组织切片骨痂形成情况,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检查,评价3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骨折后28 d MSC组有大量RFP‐BMSC迁移至骨折处聚集,且高度表达OPN与OCN。14 d后病理组织切片染色结果显示,CON组与AMD3100组以软骨成分为主,而 MSC组多已开始形成骨性骨痂;42 d后CON组与AMD3100组处于骨痂塑形期,皮质骨质量差,MSC组骨痂已基本塑形完成。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 MSC组最大负荷、最大桡度、弹性桡度及刚度显著高于另两组(P<0.05),接近正常骨组织(P>0.05)。结论 BMSC归巢能促进骨折愈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CXCR4通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鑫苟文隆徐小龙李丙岩王程汪爱媛王玉刘舒云许文静卢强彭江卢世璧
关键词:归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折愈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无症状性白细胞尿的回顾性研究及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次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存在无症状白细胞尿(asymptomatic leucocyturia,ASL)的情况,明确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性,探讨术前ASL患者是否应该推迟关节置换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739例。其中男性287例,女性452例;年龄16~89岁,平均53.7岁,收集不同性别、原发疾病及伴发疾病患者的病例数及尿常规检验结果,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14个月,平均为3.7个月。术前存在无症状白细胞尿患者131例,随访期间发生早期人工膝关节感染2例,无髋关节感染病例,女性患者术前ASL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不同原发疾病之间ASL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高血压病是发生术前ASL的高危因素(P<0.05),术前ASL不是术后发生早期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术前发生ASL的初次关节置换患者,在充分抗生素预防感染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推迟手术。
苟文隆陈继营王岩王继芳周勇刚
关键词:关节置换尿常规白细胞尿
SF-12量表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生存质量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评估SF-12量表用于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适用性。[方法]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HHS)、SF-12生存质量量表(MOS 12-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12)评估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283例381髋,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评估SF-12量表的信度;采用集合效度、区分效度和结构效度评估SF-12量表的效度;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HHS与生理总分、心理总分关联度;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生理及心理总分分级的组间差异性。[结果]SF-12量表总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9,各维度Cronbach's alpha系数均>0.8;集合效度及区分效度定标实验均为100%;结构效度因子分析产生两个公因子生理及心理总分,累积解释72.229%的总方差,8个维度因子负荷与理论假设基本符合;HHS与生理总分、心理总分均为强相关(r1=0.745,r2=0.703,P<0.01);组间差异F1=85.282,F2=61.377,P<0.01。[结论]SF-12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估效果良好。
陈城陈继营张国强柴伟苟文隆耿磊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
脐带Wharton胶干细胞外基质的制备及其细胞相容性观察
2014年
[目的]建立制备脐带Wharton胶干细胞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方法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观察。[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人脐带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脐带干细胞,使用普通培养基培养7 d后,在原培养基中添加抗坏血酸,再连续培养8 d;加入含有0.5%Triton X-100和20 mM NH 4OH的PBS溶液进行脱细胞处理后,用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其DNA残留,采用扫描电镜对其微结构进行观察,通过天狼星红、甲苯胺蓝、番红花O组织学染色和I型胶原、II型胶原、纤维粘连蛋白及层粘连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微载体的主要成分;将异体脐带干细胞种植在无细胞核DNA残留的ECM上,通过MTT法观察脐带干细胞的增殖生长情况。[结果]通过本实验方法得到的天然脱细胞脐带干细胞ECM,表面无细胞及DNA残留,整体表面有细胞陷窝形成,基质紧密连接。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阴性;天狼星红、甲苯胺蓝和番红花O组织学染色阳性;I型胶原、II型胶原、纤维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阳性;在MTT检测细胞增殖中,种植于该ECM上的异体脐带干细胞组的OD值高于单纯平面培养组(P<0.05)。[结论]此次实验所得的脱细胞脐带干细胞外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为组织工程提供高质量的种子细胞,有望成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新型培养载体。
李丙岩王玉朱昀王鑫许文静苟文隆袁雪凌彭江卢世璧
关键词:干细胞细胞外基质生物相容性
人股骨头坏死标本不同区域骨小梁的显微结构特征及病理学表现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对股骨头坏死标本不同区域的骨小梁进行量化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1-2013年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股骨头标本10个以及病人病历和临床影像学资料(男性6例,女性4例)。对标本进行显微CT断层扫描,根据图像结果将标本分为健康区、硬化区和坏死区,分别进行骨计量学分析。分析指标有骨矿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容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骨表面积与骨骼体积比(bone surface to bone volume ratio,BS/BV);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F)、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plate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plate thickness,Tb.Th)、骨小梁间隙(trabecular spacing,Tb.Sp)。扫描后将标本作病理学处理。结果晚期股骨头坏死区和硬化区的骨小梁空间结构明显改变。与健康区相比,硬化区骨小梁明显增厚,BVF显著增加,两组间BMD、Tb.Th、BMC、BS/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区相比,坏死区的BMD、BMC、BVF、Tb.N明显减少,Tb.Sp较硬化区显著增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Th、BS/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股骨头坏死标本坏死区的骨小梁连续性破坏,结构散乱;硬化区的骨小梁结构增厚,数目增多,间隙变窄;正常区域骨小梁结构完整,厚度分布均匀。
王程苟文隆徐小龙袁雪凌彭江卢世璧
关键词:骨坏死股骨头
股骨头坏死的保留关节治疗
2010年
股骨头坏死一旦发展到软骨下骨塌陷期,不可避免地会继发骨关节炎,此时只能进行关节置换治疗。能否在股骨头坏死早期(Ⅰ期和Ⅱ期)阻止或逆转病程的进展是人们采取保留关节治疗所考虑的关键。虽然目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比较多,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被证明能有效阻止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程进展,多数治疗的目的仅是缓解疼痛,延缓病程发展速度,推迟关节置换的时间。
苟文隆陈继营郝立波
关键词:早期股骨头坏死保留关节继发骨关节炎病程进展软骨下骨病程发展
双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腔周围注射混合药物镇痛效果的临床配对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关节腔周围注射混合药物在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行同期双侧TKA患者共120例膝关节,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膝关节。实验组膝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盐酸罗哌卡因+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肾上腺素),对照组没有运用关节周围注射药物。术前、术后分别记录双侧静止与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膝关节HSS评分以及术后引流量。结果术后6、12、24 h实验组静止和活动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48、72 h实验组与对照组静止和活动时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引流量及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腔周围注射混合药物可以有效缓解TKA术后早期疼痛。
苟文隆陈继营张国强许猛耿磊贾艳辉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局部药物注射镇痛
人股骨头骨坏死骨微观结构及成、破骨细胞活性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目的:对人股骨头骨坏死标本不同区域的骨微观结构以及成、破骨细胞活性进行分析比较.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至2013年非创伤性股骨头骨坏死病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股骨头标本10例(Ficat ⅣV期),其中男性6例,女性4...
王程徐小龙袁雪凌苟文隆彭江卢世璧
关键词:骨坏死股骨头MICRO-CT纳米压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