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华杰

作品数:12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东方历史学会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7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军事

主题

  • 6篇冷战
  • 5篇援助
  • 3篇外交
  • 3篇冷战时期
  • 3篇革命外交
  • 2篇对外援助
  • 2篇新中国
  • 2篇实习生
  • 2篇外援
  • 2篇民防
  • 2篇教育
  • 1篇顶替
  • 1篇动员
  • 1篇杜鲁门
  • 1篇杜鲁门政府
  • 1篇对外经济
  • 1篇学生退学
  • 1篇野营训练
  • 1篇医疗援助
  • 1篇意识形态

机构

  • 8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2篇蒋华杰
  • 1篇刘阳
  • 1篇崔海智
  • 1篇李丹慧

传媒

  • 4篇外交评论(外...
  • 2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世界历史
  • 1篇党史研究与教...
  • 1篇冷战国际史研...
  • 1篇近现代国际关...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际冷战、革命外交与对外援助——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形成的再考察(1956—1965)被引量:14
2016年
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应置于20世纪50、60年代中美苏台三国四方在非洲不断升级的冷战竞争背景下进行重新考察。对于中国而言,对外援助是国际冷战条件下推动革命外交的政策工具,援助经历了从"量力而行"到"适当照顾"再到"全面支持"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利用援助推动非洲地区的中左派力量结成反帝反修国际统一战线,同时向非洲国家展示和传授自身的革命与建设经验,引导它们学习中国道路。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显示,革命外交方针之下的国际统战以及由国际冷战造成的道路选择,综合成为中国走向全面援非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这一对非战略导致中国对非援助在此后很长时间内趋于非经济利益导向,难以实现"义"与"利"之间的平衡。
蒋华杰
关键词:冷战援助革命外交
农技援非(1971-1983):中国援非模式与成效的个案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大陆顶替台湾在非洲农耕队援助计划是探讨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援助模式与成效的典型案例。大陆农技专家通过施行自办公助策略、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潜质的合作社、施行农业"八字宪法"、传播"大寨精神"等措施,力图在非洲建立与大寨高度类似的农业生产模式,使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真正自力更生,进而证明中国自身发展道路的优越性。但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与非洲国家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冲突,顶替援助未能实现最终目标。今天对非农业援助正在成为中国对非经济合作的重点,并且实行投资与援助相结合、以互利为目的的经济合作模式,但顶替援助这段特殊的历史过程仍有许多值得品味和总结的经验教训。
蒋华杰
关键词:中非农业合作
解读冷战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以外国实习生培训项目为个案
2015年
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实习生培训项目使中国认识到这项国际技术援助对于快速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联盟的重要作用。中国因而在培训朝鲜、越南等兄弟国家实习生的过程中仿照苏联模式同步建立自身的实习生培训体制。从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早期,实习生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且制度不断完善,同时,由于中苏分裂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的影响,实习生培训方针由技术为主转为政治优先,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超过技术培训本身。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教育使得文革时期的实习生培训工作严重停滞,直至70年代的去意识形态化调整的实现,实习生培训工作才回归正轨。实习生培训政策的演变显示技术援助之外的意识形态诉求使得援助行为本身变得错综复杂,意识形态的过度强化和技术本位的丧失都会直接削弱援助效果。
蒋华杰
关键词:实习生技术转移援助
冷战背景下新中国内部发行制度的演变与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为满足政府决策等需要,出版部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内部发行制度。20世纪60年代初,内部发行重心转向出版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的"反面教材"以配合中苏意识形态斗争。70年代初,因"文化大革命"中断的内部发行工作恢复并重点转向西方的文化出版物。这两次转变使诸多有异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海外思想文化著述被引入国内,进而成为引导和推动思想启蒙的重要文化介质,在某种意义上为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思想基础。内部发行制度的演变与影响反映了外在冷战国际因素对中国内部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彰显了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蒋华杰刘阳
关键词:文化冷战启蒙
杜鲁门政府的民防政策探析
2013年
冷战的兴起和苏联的核威胁促使杜鲁门政府建立常设性国家民防体制。联邦民防局积极推动民防宣传和动员,通过东河计划寻找"科学依据",实施包括"警戒美国"巡展和社区民防动员在内的一系列宣传和动员计划。杜鲁门政府的民防宣传和动员政策有所见效,但也一定程度上演化成传播冷战意识形态的工具,折射出外部冷战环境对美国国内安全政策的深刻影响。
蒋华杰
关键词:民防冷战动员
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研究(1960-1978)
本文重点探讨1960年到1978年间,参与全球冷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通过规划和实施涵盖军事、工交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和医疗五个领域的一系列援助项目,力图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上以自身民族国家解放和社会经济重建经验影响非殖民化...
蒋华杰
关键词:冷战援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华非洲学生“退学现象”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通过留学生项目为非洲地区培养革命与建设力量,以此支持该地区的民族解放与反帝反殖运动。然而,来华非洲学生在生活待遇、政治教育、男女关系等问题上与中方存在矛盾,并最终发生"退学现象"。政治身份认同障碍是造成非洲学生难以适应中国高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根源。教育部门始终坚持通过革命教育改造非洲学生,非但无法消除障碍,反而招致种种误解。
蒋华杰
关键词:教育
1950年代美国民防政策初探
作为一种防御措施,民防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人口以及进行战后重建。美国的民防政策始于一战,二战期间作为保护本土的临时措施而存在。战后,核武器的出现和冷战对抗的开始促使杜鲁门政府推动常设性(permanent)国家民防的建制,形...
蒋华杰
关键词:核武器
文献传递
中国援非医疗队历史的再考察(1963—1983)——兼议国际援助的效果与可持续性问题被引量:17
2015年
本文重新考察1963年到1983年间中国医疗队援非历史,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实现国际援助的效果和可持续性问题。"文革"时期,中国医疗队遵照"六二六"指示在非洲实践革命卫生道路,结果喜忧参半。1970年代末,卫生系统的改革重新使医疗援助工作回归本位,对非医疗援助得以稳步增长。援非医疗队的历史证明,实现援助效果和可持续性,需要我们重视援助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内在的关联度,合理处理援助的基础功能与拓展功能、特定意识形态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使援助者的主观意愿与受援者的客观需求紧密契合。
蒋华杰
关键词:医疗援助对外援助文革
非洲丛林中的新使命——马法贤老人访谈录(四)
2010年
之四:关于赞比亚国防军试点训练暨见闻的回忆(一)(1972.5-6)试点训练开训典礼中国军专组前来赞比亚的基本任务,是对赞比亚国防军组织军事训练。经过将近2个月的紧张准备,今天开训了,并举行了简单、
李丹慧崔海智蒋华杰马法贤
关键词:军事专家野营训练军训工作中国军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