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振宇
- 作品数:42 被引量:123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 青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病因及血管内治疗效果
- 2023年
-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病因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40例青年ALVO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青年ALVOS的病因及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根据术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者(mRS评分≤2分)与预后不良者(mRS评分>2分),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患者基线时与出院时NIHSS评分。结果本研究共入组40例患者,其中男32例(80.0%),女8例(20.0%),年龄41.5(36.0,44.0)岁。按照急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进行分类,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18例(45.0%),心源性栓塞(CE)型12例(30.0%),其他原因(SOE)型8例(20.0%),不明原因(SUE)型2例(5.0%)。38例患者经血管内治疗成功再通,2例再通失败,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6例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出院时NIHSS评分为2.0(0.3,7.5)分,低于基线时的12.0(6.3,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随访,29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死亡5例(mRS评分6分)。预后良好者、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取栓次数、症状性颅内出血与预后不良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ALVOS病因以LAA型和颈动脉夹层常见,血管内治疗对各种病因引起的青年ALVOS安全、有效,BMI、手术时间、取栓次数、症状性颅内出血可能影响青年ALVO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预后。
- 潘晓虎朱发勇曹月洲贾振宇刘圣
- 关键词:病因血管内治疗
-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在预测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90天神经功能结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治疗的118例超窗期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影像资料。基于患者入院时临床及术前多模态CT成像特征,构建4种机器学习算法(NBC、RF、SVM和LR),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训练测试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同时基于RF模型分析各因素在预后判断中的重要性。结果总计纳入118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53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训练测试模型后,训练集4种预测模型预测90天神经功能平均AUC值0.81~0.95,准确性74.6%~86.6%,敏感性61%~79%,特异性71%~94%;测试集模型预测平均AUC值0.74~0.77,准确性66.9%~70.4%,敏感性58%~78%,特异性70%~81%。年龄、低灌注因子、严重低灌注区(Tmax>10 s)体积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特征属性。结论机器学习可以较好地预测超时间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90天的神经功能结局,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吴蓉蓉鲁珊珊张久楼许晓泉曹月洲贾振宇赵林波刘圣施海彬吴飞云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预后预测
- 基于机械取栓术前CTA的侧支循环评分对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探讨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型狭窄性闭塞(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related occlusion,ICAS-O)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并取得再通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使用CTA进行侧支循环评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ICAS-O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109例,其中37例(33.9%)为ICAS-O。多因素分析显示,较好的侧支循环(OR=5.343,95%CI=1.969~14.497,P=0.001)、吸烟史(OR=4.655,95%CI=1.384~15.653,P=0.013)患者合并ICAS-O的比例较高;而心房颤动(房颤)病史(OR=0.188,95%CI=0.064~0.555,P=0.002)是ICAS-O阴性预测因素。结论 较好的侧支循环及吸烟史是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合并ICAS-O的阳性预测因素,而房颤病史是其阴性预测因素。
- 徐志嘉曹月洲赵林波贾振宇鲁珊珊施海彬刘圣
- 关键词:CTA侧支循环机械取栓
- 血管内多技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肾动脉闭塞的初步经验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术、导管接触溶栓(CDT)、支架取栓等技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肾动脉闭塞(ARAO)的有效性,初步探讨影像学检查对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8例确诊为ARAO患者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多种技术血管内再通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以及血压、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8例ARAO患者均实现了肾动脉血运完全或部分重建,其中3例肾动脉主干闭塞患者中2例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CDT治疗,1例接受血栓抽吸术联合CDT治疗;2例肾动脉主干闭塞伴肾动脉近端严重狭窄患者接受支架取栓联合CDT治疗;3例接受单纯CDT治疗。治疗后40 h内所有患者腹痛缓解,收缩压由(142.0±20.8)mm Hg(1 mmHg=0.133 k Pa)降至(126.9±7.5)mm Hg(P=0.052),实验室检查显示肾功能改善。随访增强CT表明受累的肾动脉及肾皮质灌注部分恢复。结论在一定时间窗内联合应用多模式个体化血管内治疗方案对ARAO血运重建安全有效,增强CT扫描强化肾实质可能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王绍显刘圣贾振宇刘兴龙王斌周春高施海彬
- 关键词:血栓抽吸术
- 胰腺腺鳞癌的磁共振成像特征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胰腺腺鳞癌的磁共振成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腺鳞癌患者的磁共振图像(5例行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仅平扫),重点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磁共振信号、动态增强特征、有无血管受累及胰胆管扩张。结果位于胰头或钩突者4例,胰体4例;多为边界不清的实性肿块(7/8);增强扫描4例周边区域呈环状强化(4/5),中心区域多为弱强化,并呈渐进性强化,3例可见血管侵犯(3/5),2例见血管包埋征;6例可见胰管扩张,4例可见胆总管扩张。结论胰腺腺鳞癌多为边界不清的实性肿块,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央区域渐进性强化并常伴有血管侵犯及胰胆管扩张。
- 赵瑞任帅贾振宇王建华王绍娟王中秋
- 关键词:胰腺肿瘤腺鳞癌磁共振成像
- 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分析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IS并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nset-to-puncture time,OTP)是否超过120 min,将患者分为延误组和非延误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两组预后情况,良好预后定义为90 d 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3例院内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43±12.46岁,男性29例(54.72%)。中位OTP为150(115~200)min,其中延误组31例,非延误组22例。非延误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延误组(63.64%vs 35.48%,P=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OR 0.061,95%CI 0.007~0.532,P=0.011)及高危科室发病(OR 0.108,95%CI 0.014~0.821;P=0.031)与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负相关;而家属决策时间延长(OR 1.527,95%CI 1.114~2.094,P=0.008)与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正相关。结论家属决策时间长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及高危科室发病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保护因素。
- 刘钦晨贾振宇赵林波曹月洲周春高施海彬刘圣
- 关键词:院内卒中血管内治疗影响因素
- 分级转运与会诊治疗模式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效率与疗效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两种不同转运模式——患者从初级卒中中心转诊至高级卒中中心(分级转运)和神经介入医师从高级卒中中心至初级卒中中心(会诊治疗)行血管内治疗的效率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及卒中联盟医院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转运模式,分为分级转运组与会诊治疗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到初级卒中中心就诊至血管再通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取栓后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结果分级转运组63例和会诊治疗组3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分级转运组患者就诊至血管再通时间明显长于会诊治疗组患者[(310.7±80.6)min vs(247.3±67.7)min,t=0.458,P<0.05],但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短[(77.7±45.2)min vs(119.9±67.0)min,t=-3.256,P<0.05]。分级转运组和会诊治疗组患者机械取栓后成功再灌注比例无统计学差异(90.5%vs 87.9%,χ^(2)=0.157,P=0.732);分级转运及会诊治疗两组病例的良好预后率分别为47.6%和66.7%(χ^(2)=3.165,P=0.075),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会诊治疗模式接受机械取栓治疗较分级转运模式具有更高的救治效率,但临床预后并未显著优于分级转运模式,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偏小有关。
- 杭宇贾振宇曹月洲赵林波黄璜栾丽芹施海彬刘圣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卒中中心转运模式血管内治疗
- 血管内治疗低级别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低级别(Hunt-Hess分级Ⅰ~Ⅲ级)破裂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42例低级别ACoA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42例ACoA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0例;颅内血肿均采取保守治疗。术后影像学随访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并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临床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出院时)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6个月时)。结果42例ACoA动脉瘤栓塞术后即刻DSA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21例(50.0%),近全闭塞(RaymondⅡ级)20例(47.6%),部分闭塞(RaymondⅢ级)1例(2.4%)。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5%(4/42),包括1例支架辅助术后血栓栓塞性事件及3例迟发性脑缺血事件。术后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均较前吸收,出院时GOSⅤ级34例(80.9%),Ⅳ级7例(16.7%),Ⅲ级1例(2.4%),无死亡患者。42例患者中,36例(85.7%)接受DSA复查,复查的中位时间为6.5个月(4~12个月),其中RaymondⅠ级32例(88.9%),Ⅱ级4例(11.1%)。1例动脉瘤复发,予以支架辅助弹簧圈再次栓塞治疗。术后6个月的临床随访显示,患者的预后良好(mRS 0~2分)率为97.6%(41/42)。结论血管内治疗低级别ACoA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安全有效,支架辅助栓塞并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血肿经过栓塞后可吸收,但需大样本数据及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 倪恒赵林波刘圣贾振宇曹月洲施海彬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前交通动脉血肿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栓成分与卒中病因及临床预后的关联分析
- 2022年
-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栓成分与卒中病因、手术参数和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我中心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且成功取得血栓标本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对取出的血栓行H&E染色及MSB染色定量分析血栓主要成分,根据血栓成分占比的不同分为富含红细胞类型和富含纤维蛋白/血小板类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管成功开通率以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194例患者中135例患者血栓成分以纤维蛋白/血小板为主,59例患者血栓以红细胞为主。手术开通时间与血栓红细胞占比呈负相关(r=-0.3550,P<0.001),与纤维蛋白及血小板占比呈正相关(r=0.2582,P=0.003;r=0.2126,P=0.0029)。血栓中富含纤维蛋白/血小板的患者心源性栓塞的比例更高(71.1%vs 33.9%,P<0.001),取栓次数更多[3(1,4)次vs 2(1,2)次,P=0.001],手术开通时间更长[78(45~90)min vs 45(30~67)min,P=0.001],血管成功开通率更低(81.5%vs 93.2%,P=0.035),功能预后更差(3个月mRS评分0~2分的比例,39.3%vs 59.3%,P=0.01)。结论富含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的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可能性更大,需要更多的取栓次数,更长的开通时间,并且成功开通率更低,临床预后更差。
- 汪琛栋贾振宇曹月洲赵林波刘圣施海彬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预后
- 机械取栓治疗院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倾向性匹配研究被引量:8
- 2020年
-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6 h时间窗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26例院内和167例院外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机械取栓治疗院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发病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年龄、性别,院内卒中与院外卒中按1:2进行倾向性配对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手术情况、术后90 d预后的差异。匹配后,26例院内卒中和52例院外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院内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比例低于院外患者(11.54%和46.15%;χ2=9.176,P=0.002)。院内卒中患者更常见合并心功能不全(19.23%和3.85%;χ2=5.022,P=0.038)。院内卒中和院外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成功再灌注比例分别为84.62% (22/26)和75.00%(3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8,P= 0.312)。院内外卒中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30.77%(8/26)和46.15%(2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6 ,P=0.145 )。院内外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38%(4/26)和17.31%(9/52),90 d死亡率分别为23.08% (6/26)和19.23%(10/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P>0.999;χ2=0.157,P= 0.692)。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卒中后6 h时间窗内,院内、外卒中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 邱凯施海彬祖庆泉刘圣赵林波贾振宇曹月洲周春高
- 关键词:脑缺血血栓切除术院内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