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明
- 作品数:93 被引量:432H指数:13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干旱胁迫对10个水稻外源DNA导入系的农艺性状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全球淡水资源日渐缺乏,水稻耐旱种质资源创新对粮食生产安全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10个导入空心莲子草DNA的水稻导入系及2个对照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了中后期干旱胁迫下导入系及对照品种间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①穗长、有效穗数、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水、旱间没有显著差异;而株高、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水、旱差异显著.可以作为水稻耐旱的参考指标.②从农艺性状判断,6号、8号和10号导入系具有耐旱特性.
- 赵芳明刘维波杨正林凌英华桑贤春杨前进何光华
- 关键词:水稻耐旱农艺性状
- 水稻胞间连丝基因及其突变基因、编码的蛋白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水稻胞间连丝基因及其突变基因、编码的蛋白和应用。水稻胞间连丝基因POSTMAN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4所示,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6所示,水稻胞间连丝突变基因postman1d的核...
- 朱小燕何光华王楠 谢子煜赵芳明凌英华 李云锋张婷张长伟杨正林 姚贺盛 吴仁鸿
- 水稻CSSL-Z492单、双片段代换系构建及粒型QTL的遗传解析
- 2025年
- 【目的】水稻粒型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将其遗传分解于单片段代换系(SSSL)中,并解析其遗传方式,为后续基因的遗传机制研究和设计育种提供依据。【方法】以日本晴为遗传背景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492为研究材料,应用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粒型性状QTL的遗传分解和解析。【结果】以日本晴/Z492构建F2群体,共鉴定出4个粒型QTL,包括粒长qGL6、qGL7和长宽比qRLW7、qRLW12,构建这些QTL的3个单片段代换系(S1—S3)和3个双片段代换系(D1—D3)。利用3个SSSL进一步鉴定出8个粒型性状QTL,包括qGL6、qGL7,以及6个新鉴定的QTL(qGW6、qRLW6、qGW7、qGWT7、qGL12和qGW12)。同时,分析不同QTL在3个DSSL中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qGL6(a=0.26 mm)和qGL7(a=0.21 mm)互作产生-0.21 mm的粒长上位性效应,导致D1的粒长遗传效应(0.26 mm)与二者的加性效应相当。因而,D1的粒长(7.98 mm)与含单个QTL的S2和S1粒长(7.89和7.98 mm)无显著差异,而比日本晴的粒长(7.47 mm)显著增加。表明在设计育种中选择qGL6和qGL7聚合对增加粒长无效。qGW6(a=0.07 mm)和qGW12(a=0.06 mm)在D2中独立遗传,二者聚合产生的遗传效应(0.13 mm)使D2的粒宽(3.65 mm)比相应单片段代换系显著增加。因而在设计育种中可选这两个QTL增加粒宽。qGW7(a=0.11 mm)和qGW12(a=0.06 mm)互作则产生-0.10 mm的粒宽上位性效应,导致D3的粒宽遗传效应(0.07 mm)与qGW12的加性效应相当。因而D3的粒宽(3.59 mm)与含qGW12的S3无显著差异,而比日本晴显著变宽(3.44 mm),比携带qGW7的S2显著变窄(3.66 mm)。【结论】以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代换系鉴定不同性状QTL对设计育种是非常必要的。不同QTL聚合会产生不同的遗传模式,有些是独立遗传,有些呈现不同的上位性效应。同时,S1和S3杂交可实现长宽大粒的育种目标,S1和S2杂交可产生比相应单片段代换系更重的籽粒,而S2和S3杂交无实际意义。
- 李璐谢庄谢可盈张瀚赵卓文向奥妮李巧龙凌英华何光华赵芳明
- 关键词:水稻粒型QTL单片段代换系
- 水稻单侧卷叶突变体url2(t)的鉴定与遗传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水稻叶片适度卷曲有利于保持叶片直立,改善群体内部光照条件,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卷叶突变体是水稻超高产育种重要的种质资源.在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水稻骨干恢复系缙恢10号构建的突变体库中发现了一个单侧卷叶突变体,暂命名为url2(t).该突变体表现叶片单侧向近轴面卷曲,另一侧则基本保持平展.突变体不同时期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均高于其野生型缙恢10号,尤其拔节期和抽穗期,url2(t)突变体显著高于野生型缙恢10号.url2(t)突变体叶片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卷曲度适中,功能叶的叶基角均小于缙恢10号,即叶片表现直立.这样的形态结构使水稻叶片直立有利于合理密植、提高光能利用率、高光效群体的建成及光合产物的积累.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 丛云飞方立魁赵芳明凌英华桑贤春杨正林何光华
- 关键词:水稻突变体
- 水稻条纹窄叶突变体nsl1的形态和生理分析及基因定位被引量:2
- 2014年
- 水稻(Oryza sativa L.)叶形和叶色直接影响光能利用,最终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通过甲基磺酸乙酯诱变籼稻缙恢10号发现了1个遗传稳定的水稻条纹窄叶突变体,暂命名为nsl1.nsl1在苗期叶片呈浅白色,拔节期后出现平行于叶脉分布的白色条纹,而且其叶片显著窄于野生型缙恢10号.nsl1突变体的白色条纹部位细胞内部叶绿体严重解体,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荧光参数F0,Fv/Fm,?PSⅡ,qP和ETR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光合效率显著降低.nsl1的叶形叶色及生理的变化最终引起nsl1突变体株型矮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明显减小.该条纹窄叶性状受一对单隐性核基因控制,被定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InDel 16与InDel 12之间,物理距离为204 kb,在该区域尚未发现与已报道的叶色或窄叶相类似的基因.本研究为NSL1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础.
- 赵芳明张永吴燕茹王通明马玲杨正林魏霞桑贤春凌英华王楠张长伟何光华
- 关键词:水稻条纹基因定位
- 携带空心莲子草DNA片段的极耐旱水稻变异系的叶绿素含量及渗透调节生理特性研究
- 2014年
- 本研究选用携带空心莲子草DNA片段的变异系H8和H10,水稻原受体6527(CK1)、巴西陆稻(CK2)为实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分析在全生育期干旱胁迫12 d和正常水栽条件下,极耐旱变异系H8和H10与水稻受体6527和旱稻巴西陆稻的叶绿素含量及渗透调节生理特性差异。结果表明:①12 d干旱胁迫下脯氨酸含量的均值均大于无干旱胁迫处理,达显著差异。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下降。②H8的脯氨酸含量比巴西陆稻含量高14.16μg/g,具有显著差异。H8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及总叶绿素含量亦均显著高于巴西陆稻。③耐旱品种H8和巴西陆稻具有较高的脯氨酸增加幅度,同时具有较小的叶绿素降解幅度。研究结果对水稻耐旱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郭超魏霞李云峰赵芳明
- 关键词:水稻耐旱性
- 水稻细卷叶突变体nrl2_(t)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被引量:17
- 2011年
- 研究调控水稻叶片发育基因对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和株型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籼稻恢复系缙恢10号的EMS突变体库中发现一个水稻新型突变体,命名为nrl2(t)。该突变体叶片卷曲、变细、伸长,茎秆变细,抽穗期提前,叶绿素含量增高,孕穗期剑叶生长素含量降低,而幼穗中生长素含量有所提高。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第3染色体SSR标记s3RM1和s3RM3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14kb。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克隆及进一步揭示细叶卷曲形成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 王德仲桑贤春游小庆王增王秋实赵芳明凌英华李云峰何光华
- 关键词:SATIVA基因定位生长素
- 空心莲子草DNA溶液浸胚处理水稻的变异系分子检测及耐旱性评价被引量:1
- 2012年
- 通过SSR标记检测了以空心莲子草DNA溶液浸胚处理获得的10个农艺性状稳定遗传的水稻变异系,结果表明,10个水稻变异系均整合了供体空心莲子草DNA的部分片段。在此基础上,以8个水稻变异系及2个对照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并以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变异系的耐旱性。结果表明,以综合评价指标与耐旱指数相结合的复合评价体系,可增强水稻耐旱评价的可靠性。导入系H8最耐旱,H6和H7较耐旱,均优于巴西陆稻。本研究结果对水稻的耐旱性评价与耐旱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 赵芳明罗远章杨正林凌英华桑贤春杨前进何光华
- 关键词:水稻耐旱
- 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粒型QTL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分析被引量:11
- 2011年
- 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手段有目的地进行基因聚合育种,对于加快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基因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是决定基因聚合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以16个单片段代换系(SSSL)及15个双片段代换系分析了水稻粒型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共检测到9个水稻粒型性状QTL,包括4个粒长QTL、1个粒宽QTL和4个籽粒长宽比QTL,分别位于第2、第3、第4、第7和第10染色体上。此外,还检测出7对双基因互作,其中3对为有显著效应的两座位间互作,1对为两座位均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3对为1个有显著效应的座位与1个没有显著效应的座位间互作。本文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同一粒长QTL与不同单片段代换系聚合时会产生不同的互作效应,只有当上位性效应与目标基因的加性效应同向时,才可以达到明显改良粒长的效果。而且,2个长粒或2个短粒QTL聚合很难再产生更长或更短的籽粒。以上结果对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改良水稻粒型具有重要意义。
- 赵芳明张桂权曾瑞珍杨正林凌英华桑贤春何光华
- 关键词:水稻单片段代换系加性效应上位性效应
- 不同遗传背景下杂交籼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09年
- 为明确水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以不同遗传背景下籼稻的10个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为亲本,按照NC II设计配制两套双列杂交组合,对水稻12个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性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片功能叶叶长与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等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功能叶夹角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不同遗传背景对夹角性状与9个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则存在明显差异,在第1套组合中,其相关系数均为负值,且相关均不显著;而第2套组合则相反。8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与平均穗长、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穗长与穗着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遗传背景对产量组成上有较大影响,在第1套组合中单株产量主要由结实率、单株穗数以及穗实粒数等性状决定,而在第2套中则主要由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决定。在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中,叶长、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与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等3个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2个水稻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产量构成因素均主要受叶面积和叶夹角影响,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9.8%和84.0%。
- 凌英华赵芳明杨正林桑贤春何光华
- 关键词:籼稻功能叶产量构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