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媛

作品数:5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合肥市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生活质量
  • 2篇系统性红斑
  • 2篇系统性红斑狼...
  • 2篇狼疮
  • 2篇患者生活质量
  • 2篇活质量
  • 2篇红斑
  • 2篇红斑狼疮
  • 1篇单采浆
  • 1篇队列研究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状况
  • 1篇妊娠
  • 1篇妊娠期
  • 1篇妊娠晚期
  • 1篇妊娠晚期妇女
  • 1篇社会支持
  • 1篇缺陷综合征
  • 1篇综合征
  • 1篇晚期

机构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合肥市第一人...
  • 1篇阜阳市第二人...
  • 1篇阜阳市疾病预...
  • 1篇安徽省合肥市...
  • 1篇安徽省合肥市...

作者

  • 5篇郑媛
  • 4篇叶冬青
  • 1篇倪进东
  • 1篇潘海峰
  • 1篇魏熹
  • 1篇白如瑾
  • 1篇戴冰
  • 1篇靳玉惠
  • 1篇程国金
  • 1篇朱立炜
  • 1篇李向培
  • 1篇曹瑞华
  • 1篇章群
  • 1篇王俊

传媒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年份

  • 3篇2009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妊娠晚期妇女心理状况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2
2008年
目的了解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心理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及自编的《孕期心理因素调查表》对310名妊娠晚期孕妇进行调查。结果焦虑自评量表得分(47.26±4.63)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46.33±4.90)分,高于国内常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40.13±2.78)分,其各维度得分均与孕妇心理状况高度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担心分娩安全、家族遗传性疾病和低社会支持是焦虑和抑郁症状重要的危险因素,而上过孕妇学校是焦虑和抑郁症状共同的保护因素。结论孕期良好的心理,不仅在于自我心态调节,还需得到丈夫、亲友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关心。
章群王俊郑媛叶冬青
关键词:妊娠期心理状况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与健康教育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概念被引入到医学研究中。生活质量的提出是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体现。本研究通过对住院的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与门诊系统新红斑狼疮...
朱立炜郑媛潘海峰李向培徐建华叶冬青
关键词:患者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研究
目的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生活质量(HRQOL)与社会支持;探讨生理健康与精神健康的相关性;并探讨SLE患者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重点关注社会支持对SLE患者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影响。 方法2007年...
郑媛
关键词:红斑狼疮生活质量社会支持
文献传递
单采浆人群中HIV、HCV感染的历史性队列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了解既往单采浆人群中HIV/HCV共感染的流行特征;HCV合并感染对HIV感染者的影响;评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既往单采浆献血员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检测HIV抗体、HCV抗体。并用χ2检验比较病死率和生存率。结果HIV/HCV共感染与单独HIV感染者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抗病毒治疗前后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IV/HCV共感染与HIV单独感染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HCV共感染可能增加HIV感染者发病的危险。对HIV/HCV共感染者给予更多关注。实施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应对艾滋病患者积极开展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曹瑞华郑媛程国金魏熹叶冬青
关键词:队列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07年流脑疫情资料。结果合肥市2005~2007年流脑累计发病330例,2005年发病率为1.64/10万,至2007年上升到2.84/10万;经实验室确诊共,其中97.5%为C群,其余为未分群;冬春季发病高峰明显,每年1~4月流行期发病数均超过当年的70%;2005和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15~19岁组(8.63/10万,11.30/10万),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0~1岁组(11.15/10万),较2005年上升了近5.5倍;2005年城市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81.8%,2007年下降到43.6%,2005年农村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18.2%,2007年上升到56.4%;共发生19起聚集性流脑疫情,8起发生在学校,其中职业学校4起。结论流脑流行病学特征逐年变化,尤其病例年龄分布特征明显,应适时调整最佳免疫策略和预防措施。
戴冰倪进东靳玉惠白如瑾郑媛叶冬青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奈瑟菌流行病学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