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建萍

作品数:23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科学技术厅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肠癌
  • 6篇晚期
  • 6篇胃癌
  • 6篇大肠
  • 6篇大肠癌
  • 5篇疗效
  • 4篇预后
  • 4篇细胞
  • 4篇化疗
  • 3篇肿瘤
  • 3篇晚期胃癌
  • 2篇凋亡
  • 2篇亚叶酸
  • 2篇亚叶酸钙
  • 2篇叶酸
  • 2篇荧光
  • 2篇增殖
  • 2篇证素
  • 2篇脂质体
  • 2篇手术

机构

  • 19篇福建省立医院
  • 14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福建省人民医...
  • 1篇福州大学
  • 1篇福建省肿瘤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福建省临床检...

作者

  • 23篇郑建萍
  • 21篇崔同建
  • 14篇刘振华
  • 12篇张桂枫
  • 12篇戴永美
  • 12篇陈静波
  • 11篇陈峥
  • 9篇李德育
  • 4篇郑艳
  • 3篇蒋云林
  • 2篇蒋桂成
  • 2篇林俊锦
  • 2篇陈香莲
  • 2篇陈巧
  • 2篇李德育
  • 2篇陈巧
  • 1篇林贵山
  • 1篇高静
  • 1篇陈义乾
  • 1篇郭金泉

传媒

  • 5篇福建医药杂志
  • 3篇药品评价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2篇肿瘤药学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创伤与急诊电...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2
  • 4篇201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早期肠癌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并分析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早期肠癌的相关基因。方法:选取2015年7-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大肠癌患者由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4例作为A组,选取同时间大肠腺瘤患者与正常患者大肠活检标本各4例,分别作为B组和C组。比较三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早期大肠癌相关基因A组及B组表达但C组不表达的有125个;A组及B组不表达而C组表达的有475个。结论:共计600个大肠癌及大肠腺瘤与正常肠黏膜组织基因差异性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及诱发有关。
郑建萍陈静波崔同建刘振华郑艳
关键词:基因芯片技术早期大肠癌
膈下逐瘀汤逆转裸鼠移植瘤MDR-1表达的实验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对HCT-8/5-Fu裸鼠移植瘤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的影响。方法 MTT法确认人结肠腺癌细胞HCT-8/5-Fu的耐药性及对其他化疗药VCR、VP-16、DDP的交叉耐药性后,将耐药细胞HCT-8/5-Fu接种于BABL/c无胸腺裸鼠右腋下,建立耐药性稳定的裸鼠移植瘤模型。移植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5-Fu组、膈下逐瘀汤组(DSED组)、膈下逐瘀汤+5-Fu组(DSED+5-Fu组)。其中对照组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给药,其余组予腹腔注射5-Fu和(或)中药灌胃。连续给药14天后颈椎脱臼处死裸鼠。观察各组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RT-PCR法检测各瘤组织MDR-1 mRNA表达。结果膈下逐瘀汤+5-Fu组、膈下逐瘀汤组、5-Fu组对裸鼠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54.9%、32.4%和7.0%(P<0.01)。RT-PCR结果显示膈下逐瘀汤+5-Fu组及膈下逐瘀汤组MDR-1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5-Fu组与对照组相比MDR-1 mRNA表达量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膈下逐瘀汤对大肠癌多药耐药裸鼠移植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膈下逐瘀汤通过逆转耐药移植瘤多药耐药基因表达,增强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度。
崔同建华杭菊张桂枫陈峥戴永美陈静波郑建萍
关键词:裸鼠MDR-1膈下逐瘀汤
大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晚期癌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观察大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晚期癌痛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方法:使用大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剂量≥300μg/h)治疗晚期癌痛5例,观察其止痛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例患者疼痛得到较好控制。出现便秘3例,1例患者出现头晕,1例患者出现嗜睡,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未出现呼吸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大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晚期癌痛疗效满意,合理用药是安全有效的,其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戴永美崔同建林贵山郑建萍曾婧
关键词:芬太尼透皮贴剂安全性
复发转移大肠癌血瘀证与外周血PTEN、CD_(44)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索复发、转移大肠癌血瘀证与外周血PTEN、CD4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复发、转移大肠癌患者进行证素辨证,同时应用Real-time PCR检测其外周血PTEN、CD44基因表达。结果①外周血PTEN、CD44基因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细胞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②血瘀组的外周血PTEN基因表达显著低于非血瘀组(P<0.05),CD44基因表达显著高于非血瘀组(P<0.05)。③各血瘀级别的证素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但外周血PTEN、CD44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复发、转移大肠癌血瘀证患者与外周血PTEN、CD44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各血瘀级别的证素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
崔同建陈香莲蒋云林戴永美张桂枫陈峥郑建萍
关键词:大肠癌血瘀证证素PTENCD44
不同肠内营养对结肠癌化疗患者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的肠内营养物对结肠癌化疗期间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结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3组,在化疗开始后分别给予A组患者普通饮食和静脉营养;B组、C组在普通饮食的基础上,从化疗第1天到第10天,分别予口服普通肠内营养物混合物(瑞素)和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安素)。通过检测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的变化比较各组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变化。结果 B、C组在化疗后的第5、10天血浆内毒素、DAO及D-乳酸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于化疗第5、10天的三种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素能够保护肠黏膜,降低细菌移位的发生。
李德育陈喜军郑建萍钟江鸣郑艳刘振华崔同建
关键词:细菌移位肠内营养肠黏膜屏障结肠肿瘤
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疗效分析及骨代谢标记物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情况;以及研究唑来膦酸对骨代谢标记物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了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肺癌骨转移患者。唑来膦酸每4周使用1次,每次4mg,共用5次。观察指标为:在唑来膦酸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分别对止痛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在唑来膦酸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分别对骨病灶疗效,骨代谢标志物ALP变化情况评估。结果通过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并在控制骨转移病灶上疗效确切。基线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浓度与骨转移灶程度相关,其中小于3处骨转移者ALP与大于等于3处骨转移者ALP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ALP水平与疼痛强度中度相关,治疗4个月后ALP水平有所降低;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血钙无明显变化,治疗期间无骨相关事件发生。8例患者发生了2次可能与唑来膦酸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在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面,使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或生物靶向治疗是有效治疗方式之一,唑来膦酸止痛方面疗效确切,并有控制骨转移病灶作用,其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另骨代谢标志物ALP基线水平大部分高于正常值;基线ALP浓度与骨转移程度相关;与疼痛强度中度相关;在肺癌骨转移患者中ALP在病情变化、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帮助.
郑建萍崔同建李德育郑艳
关键词:肺肿瘤肿瘤转移唑来膦酸碱性磷酸酶
吡格列酮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5 ng·m L^-1 TGF-β1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24 h后,给予不同浓度(0、5、10、20、40μmol·L^-1)吡格列酮处理不同时间(0、12、24、48、72 h),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情况,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q PCR)检测和比较其PPARγ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5-40μmol·L-^1的浓度范围内,吡格列酮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5ng·m L^-1的TGF-β1诱导的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P〈0.05)。10μmol·L-1吡格列酮处理人胃癌SGC7901细胞12 h,其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并随其作用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72 h时最高(P〈0.01)。PPARγm RNA表达水平随着吡格列酮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调,差异较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上调PPARγ的表达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TGF-β1诱导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并促进其凋亡。
陈静波郑建萍崔同建林俊锦刘振华李德育张桂枫蒋桂成陈峥陈巧
关键词:吡格列酮胃癌增殖凋亡
紫杉醇脂质体、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联合治疗晚期胃癌47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紫杉醇脂质体、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三药联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对初治和复治的晚期胃癌患者47例,应用紫杉醇脂质体、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联合化疗,每14d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可评价疗效者41例,部分缓解占34.15%,临床受益率为82.9%。可评价毒副作用的患者47例,主要为Ⅲ~Ⅳ度不良反应,其中,白细胞减少9例(占19.15%),周围神经毒性8例(占17.02%),恶心呕吐9例(占19.15%)。结论紫杉醇脂质体、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三药联合可有效治疗晚期胃癌,且安全可耐受。
陈静波崔同建刘振华陈巧孔祥训郑建萍张桂枫
关键词:晚期胃癌联合化疗紫杉醇脂质体奥沙利铂氟尿嘧啶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含铂方案治疗晚期NSCLC长周期使用探索
:观察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含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单纯含铂化疗方案比较. 方法:选择69例晚期NSCLC住院患者,随机分恩度联合化疗组33例和单纯化疗组36例,分别观察客观有效...
戴永美崔同建林风辉刘振华陈峥林鑫郑艳李德育郑建萍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临床疗效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TGF-β1(0.5、1、2、5、ng·mL-1)干预人胃癌细胞SGC7901不同时间(6、12、24、48、72h),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法检测细胞内Smad3、Smad7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在0.5-10 ng·mL-1的浓度范围内,TGF-β1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并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r=0.908, P〈0.01);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TGF-β1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升高,呈时间依赖性。5 ng·mL-1及10 ng·mL-1 TGF-β1作用于胃癌SGC7901细胞72 h后,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1.12±0.98)%、(63.67±0.18)%(与无TGF-β1处理组相比, P〈0.01),抑制作用相当。(2)5 ng·mL-1 TGF-β1作用于人胃癌SGC7901细胞不同时间(0、6、12、24、48、72 h)后,细胞凋亡率没有明显改变(P〈0.05),分别为1.32%、2.61%、3.15%、3.31%、3.76%、3.82%;10 ng·mL-1 TGF-β1作用于人胃癌SGC7901细胞不同时间(0、6、12、24、48、72 h)后,细胞凋亡率没有明显改变(P〈0.05),分别为1.88%、2.57%、1.57%、1.67%、2.04%、4.58%。(3)0.5-10 ng·mL-1 TGF-β1作用于人胃癌SGC7901细胞时,TGF-β1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胃癌SGC7901细胞Smad3、Smad7的mRNA表达(与无TGF-β1处理组相比,P〈0.01)。结论 TGF-β1可以浓度和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这可能与其增加smad3和smad7的mRNA表达有关,但TGF-β1并不能促进胃癌SGC7901细胞的凋亡。
陈静波张桂枫崔同建刘振华林俊锦陈巧李德育郑建萍戴永美蒋桂成
关键词:胃癌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SMAD7增殖凋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