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食物不耐受患病情况及对体格发育、心理健康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复杂化,食物不耐受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食物不耐受是将进入体内的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产生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所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1])。食物不耐受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过敏性皮肤病、神经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包括腹胀、腹泻、腹痛等,过敏性皮肤病包括皮疹、红斑、皮肤瘙痒等,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偏头痛、睡眠不好等^([2])。
- 刘潇雅袁向东王久胜王玉梅许诗浩门爽
- 关键词:胃肠道症状食物不耐受体格发育
- 早期发育期应用个性化儿童保健干预对婴幼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个体化保健干预在婴幼儿早期发育阶段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7年10月间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2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保健组,每组各61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健康指导,保健组实施个体化儿童保健干预,对研究对象进行18个月的随访,观察儿童保健的应用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保健组儿童的身高、体重、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组发生感冒、贫血、湿疹、消化不良等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组戈塞尔(Gesell)发育量表评分18个月时正常发育婴幼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婴幼儿早期发育阶段实施个体化儿童保健干预能促进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降低发育过程中感冒等常见疾病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门爽贺勋袁向东
- 关键词:儿童保健体格智力
- 1~3岁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1~3岁幼儿语言发育迟缓(L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本院保健过的192例1~3岁幼儿临床资料,根据Gesell发育量表检查有无语言发育迟缓分为语言发育迟缓组(LD组)39例和非语言发育迟缓组(非LD组)153例。记录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分娩方式、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父亲母亲生育年龄、父亲母亲文化程度、主要监护人、主要监护人每日与幼儿交流时间、媒体暴露时间、家居人数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1~3岁幼儿LD的危险因素。结果:母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主要监护人为外祖父/母、主要监护人每日与幼儿交流时间<3h以及每日媒体暴露时间>2h均为影响1~3岁幼儿L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3岁幼儿LD与母亲文化程度、主要监护人、每日与幼儿交流时间和每日媒体暴露时间有关,临床可通过加强抚养人的养育培训,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预防LD的发生。
- 刘潇雅袁向东王久胜王玉梅许诗浩门爽王旭龙
- 关键词:幼儿语言发育迟缓影响因素
- 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孤独症患儿问题行为及遗传模式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孤独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3例孤独症患儿作为观察组,9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其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其与患儿问题行为及遗传模式的相关性。结果MTHFR基因C677T位点具有CC、CT、TT 3种基因型。观察组CC基因型较对照组少,TT基因型较对照组多(P<0.05)。三种多态性中,目光接触、复杂肢体动作、自残行为和过度活跃4种问题行为出现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的4种问题行为1与2编码程度的至少有一个T等位基因。MTHFR基因C677T基因型在隐性遗传模型及等位基因遗传模型下与孤独症存在关联(P<0.05)。结论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孤独症患儿问题行为及遗传相关,基因型为TT或携带T等位基因的患儿发生孤独症的风险高并与目光接触、复杂肢体动作、自残行为和过度活跃1与2编码程度相关。
- 许诗浩门爽王旭龙张方方袁向东
- 关键词:孤独症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
- 探讨针刺联合引导式教育加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引导式教育加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纳入小儿脑瘫患者60例,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均为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而观察组患者以此为基础,再加以针刺联合引导式教育,连续1年,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组间比较P<0.05。结论针刺联合引导式教育加康复治疗小儿脑瘫效果显著,可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
- 门爽
- 关键词:针刺引导式教育康复效果临床疗效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4例成功行LC手术,10例行中转开腹手术,出血量10~160raL,平均45mL,手术时间30~120min,平均52min。常规腹腔引流,平均住院时间7.4d,术中未出现胆道损伤、胆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无残留结石,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对有熟悉胆囊三角及熟练掌握术中处理技巧的外科医师是安全、适合的。
- 穆速门爽
-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胆囊炎
- 水疗干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技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水疗干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技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水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与下肢运动技能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粗大运动总分、走跑跳、站立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总分、走跑跳、站立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背屈角、腘窝角、内收肌角下肢各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背屈角、腘窝角、内收肌角下肢各关节活动度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疗干预能够提升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技能水平,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朱青吕露芬门爽
- 关键词:水疗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关节活动度
- 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运动疗法对软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 2016年
- 目的:研究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运动疗法对软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软瘫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案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实施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相较于治疗前,2组患者的TMQ、FMQ、GMQ以及DQ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MQ、FMQ、GMQ以及DQ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针对软瘫患儿,对其实施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
- 门爽王久胜
- 关键词:运动疗法康复
- 激光针灸对精神发育迟缓患儿语言障碍的改善效果及机理评价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研究精神发育迟缓患儿利用激光针灸治疗,分析其对患儿语言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期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伴语言障碍的105例精神发育迟缓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50例,治疗组为5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语言训练结合基本康复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激光针灸的治疗,患儿每隔1 d接受一次治疗,1个疗程为10次治疗,连续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即2个月。观察评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语言商,Gesell语言发育智商,以对其语言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在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及社会行为评分、精细运动及大运动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的语言、适应及社会行为评分提升效果更为显著(P<0.05);而精细及大运动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组患儿的理解水平和表达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语言及个人-社交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56.00%(28/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45%(47/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针灸对于精神发育迟缓患儿的治疗临床效果确切,可明显促进患儿智力发育,提升其语言功能,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门爽贺勋袁向东
- 关键词:激光针灸精神发育迟缓语言障碍
- rTMS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脑瘫患儿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rTMS联合生物反馈疗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另外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儿童功能独立性(WeeFIM)。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DMS-FM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FMA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WeeFIM评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可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与儿童功能独立性,具有推荐价值。
- 朱青吕露芬门爽
- 关键词:偏瘫型脑瘫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疗法上肢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