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北川

作品数:13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出血热
  • 6篇流行性
  • 6篇流行性出血热
  • 3篇蛋白
  • 2篇血清
  • 2篇血液动力
  • 2篇血液动力学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肾综合征
  • 2篇肾综合征出血...
  • 2篇体液因子
  • 2篇球蛋白
  • 2篇综合征
  • 2篇综合征出血热
  • 2篇微球蛋白
  • 2篇肝炎
  • 2篇病毒
  • 1篇蛋白测定
  • 1篇低蛋白

机构

  • 6篇南京医学院第...
  • 3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丹阳市人民医...
  • 1篇解放军第81...
  • 1篇常州市第三人...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安徽省凤台县...

作者

  • 11篇陆北川
  • 8篇黄湘虎
  • 7篇孙志坚
  • 3篇常国钧
  • 3篇姚薇萱
  • 3篇马玉琪
  • 2篇贾辅忠
  • 2篇包荫堂
  • 2篇徐兆强
  • 2篇沈华
  • 2篇王明秀
  • 2篇王明秀
  • 1篇高一翔
  • 1篇王明秀
  • 1篇王明秀
  • 1篇成军
  • 1篇林戟
  • 1篇闵贤
  • 1篇吴兴柳
  • 1篇章莉莉

传媒

  • 3篇江苏医药
  • 2篇南京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人民军医

年份

  • 1篇2002
  • 3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行性出血热血清、尿β_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1990年
对6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测定了血清和尿β_(2-m)的变化,发现本病发热期血清β_(2-m)即明显高于正常,少尿期达高峰值,多尿期开始下降,至恢复期降至正常。血清β_(2-m)与BUN大致呈平行变化关系;重症组患者疾病前三期血清β_(2-m)均值皆高于轻症组。尿β_(2-m)含量的变化类似于血清β_(2-m)。这些结果说明本病肾小球与肾小管皆有损害。我们认为,若同时检测血清、尿β_(2-m)及BUN,则更能反映肾脏受损情况。
黄湘虎孙志坚陆北川唐季和杨琪明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微球蛋白血清
流行性出血热血、尿THP,β-微球蛋白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价值
1994年
高蕾刘志坚王明秀黄湘虎沈华陆北川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糖蛋白Β-微球蛋白
肾综合征出血热若干体液因子和肾脏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关系被引量:6
1995年
研究了2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体液因子和肾脏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血浆内皮素(ET)、P物质(SP)、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及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含量,用放射性核素计算机扫描成像摄影法(ECT)测定了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结果发现,HFRS患者从发热期至多尿初期血浆ET、TXB2、AT-Ⅱ均高于正常水平,而血浆SP则低于正常水平,6-K-PGF1α除低血压少尿期外其他各期亦都低于正常。GFR与ERPF从发热后期至多尿期均明显下降,及至恢复初期多数重型患者仍未恢复正常。上述结果提示体液因子的平衡失调是造成内脏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如采取适当措施抑制编血管物质的强烈作用,则有利于循环的恢复。
孙志坚黄湘虎王明秀陆北川李锡官唐季和包荫堂姚薇萱徐兆强林戟马玉琪常国钧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体液因子
川芎嗪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报道川芎嗪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实验感染大白鼠和乳鼠的疗效。结果表明:大鼠经川芎嗪治疗后,血清特异性EHFV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肺、肾组织中的病毒抗原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为少,肺出血情况较对照组为轻,血尿素氮(BUN)、肌酐(Cr)较对照组为低(P<0.05).疗效与治疗时间显著相关,治疗越早,疗效越好;病毒攻击48小时后开始治疗者基本无效。提示川芎嗪对E-HFV的攻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高蕾孙志坚黄湘虎王明秀陆北川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川芎嗪
肝硬化低蛋白症的治疗(国产马洛替酯实验研究)
1991年
肝硬化肝脏的蛋白质功能低下引起的低蛋白症,单纯采用高蛋白饮食或输注白蛋白制剂常不能得到满意解决。实验证实国产马洛替酯对CCl_4急性肝损害家兔,可促进其凝血因子合成;对CCl_4慢性肝损害大鼠,有明显的抑制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纤维化形成的作用,从而避免发生肝硬化。该药的合成和研制为治疗肝硬化及其低蛋白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贾辅忠黎海苓陆北川
关键词:肝硬化马洛替酯
肾脏血液动力学及若干体液因子的变化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5
1994年
对26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测定了肾小球滤过率(GFR)和有效肾血浆流量(ERPF),并以18名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EHF患者从发热后期至多尿期GFR与ERPF均显著下降,重型较中型下降更著。用放免法同步检测了血浆血管紧张素一Ⅱ(AT一Ⅱ)、血栓素B2(TXB2)和6一酮一前列腺素F_1α(6一K一PGF_1α),发现病程前三期AT一Ⅱ和TXB2显著增高,6一K一PGF_1α变化不大或稍微降低,致TXB2/6一K一PGF_1α比值明显上升。我们认为有效血容量降低和若干体液因子的变化是导致GFR与ERPF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肾脏血液动力学变化又是造成EHF肾功能损害诸因素中一个重要因素。
孙志坚黄湘虎王明秀高蕾匡晓理陆北川姚薇萱徐兆强马玉琪林戟常国钧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肾小球滤过率
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18质粒对HBcAg DNA疫苗诱导小鼠(H—2^d)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观察编码鼠白细胞介素(IL)-12和IL-18的真核表达载体犤pcDNA3.1/IL-12(以下简称IL-12质粒)和pcDNA3.1/IL-18(以下简称IL-18质粒)犦对HBcAgDNA疫苗(pJW4303/HBc)诱导Balb/c(H-2d)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接种IL-12质粒、IL-18质粒和HBcAgDNA疫苗,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IgG亚类(IgG1、IgG2a)水平。结果:免疫6周后,联合注射IL-12、IL-18和IL-12+IL-18组小鼠血清的抗HBc终点滴度均明显高于单纯注射HBcAgDNA疫苗组小鼠(P<0.05),抗HBcIgG亚类以IgG2a占优。结论:IL-12、IL-18以及IL-12+IL-18联合HBcAgDNA疫苗注射能够提高小鼠血清中抗HBc水平。
吴欣黄祖瑚成军吴兴柳董菁陆北川
关键词:乙型肝炎核心抗原DNA疫苗小鼠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和e系统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2
1988年
本文对172例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斑点杂交方法测定血清HRVDNI.在HBeAg阳性患者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为90.10%;而在HBsAg阳性,但HBeAg和抗HBe均为阴性或抗HBe阳性患者中血清HBVDNI检出率分别为23.52%和28.13%以上结果提示HBeAg和血清HBVDNA密切相关,且反映了病毒的活动性复制,而抗HBc阳性并不意味着病毒复制已停止和不再有传染性.根据我们的资料还可看出HBeAg和血清HBVDNA同时阳性者多见于无症状HBsAg携带者、急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与此相反,抗-HBe和血清HBVDNA同时阳性者则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由此可见,HBeAg和血清HBVDNA的不一致性与肝脏病变的进展程度有关.
闵贤黎海苓陆北川韩亚萍贾辅忠
关键词:乙型肝炎HBVDNA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1993年
测定了18名健康人和26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及有效肾血浆流量(ERPF)。健康人GFR 为104.2±21.9ml/min,ERPF 为580±77ml/min,EHF 患者从发热期至多尿期GFR 与ERPF 均显著下降(P<0.05~0.01),重型病例较中型更明显。同时检测了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腺素F_(1α)(6-K-PGF_(1α)),结果显示病程前三期血浆AT-Ⅱ和TXB_2明显高于正常,TXB_2/6-K-PGF_(1α)比值显著上升。作者认为有效血容量减低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是引起GFR 与ERPF 下降的重要因素。
孙志坚黄湘虎王明秀高蕾匡晓理陆北川姚薇萱徐兆强马玉琪高一翔林戟常国钧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血液动力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膜蛋白、核蛋白及内皮素、P物质在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
1995年
用免疫组化酶杂技术检查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膜蛋白(MP)、核蛋白(NP)在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用放免法检测了血浆内皮素(ET)、P物质(SP)、尿β2-微球蛋白(β2-m)及TH糖蛋白(THP):发现HFRS患者从入院之日起至13病日在PBMC中均有MP与NP表达,但随首病情的好转表达强度逐渐减弱。血浆ET于入院初便见上升,低血压少尿期达高峰,多尿期以后渐恢复正常;血浆SP于病程前四期明显降低,使得ET/SP比值明显升高。病程中ET/SP比值与血尿素氮(BUN)及尿β2-m的变化曲线大体平行,与肌酐清除率(CCr)及尿THP变化情况完全相反。故认为PBMC也是HFRSV较常侵犯的靶细胞,且HFRSV可在其中复制增殖,并可向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它组织扩散。单核-巨噬细胞激活后可释放其细胞因子加重血管损伤,后者释放内皮素可能是造成急性肾衰的重要因素。
孙志坚黄湘虎王明秀章莉莉倪大石陆北川白敬羽朱公文李锡官唐季和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结构蛋白内皮素P物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