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治 作品数:17 被引量:48 H指数:5 供职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科研项目 宁夏高等学校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较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较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心率<70次/min的患者30例设为低心率组,心率>70次/min的患者60例设为高心率组,将高心率组随机分为2组,其中30例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高心率前瞻组),另外30例fj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高心率回顾组),低心率组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比较3组间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高心率前瞻组较高心率回顾组及低心率组优良图像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可评价图像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心率回顾组、低心率组及高心率前瞻组辐射剂量分别为(5.8±2.1)mSv、(0.9±0.3)mSv、(1.1±0.3)mSv,低心率组及高心率前瞻组辐射剂量较高心率回顾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心率组及高心率前瞻组较高心率回顾组辐射剂量分别降低84.5%及81.0%。结论 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以适当地用于较高心率患者的冠状动脉CT成像。 赵艳红 陈大治 杨利莉 汪芳 张晓文 哈若水 王泽润关键词: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心率 冠状动脉 肠壁囊样积气症的MSCT征象及其在临床诊治决策中作用的探讨 2024年 目的:通过比较采用不同临床治疗方案的肠壁囊样积气症(PCI)患者多层螺旋CT(MSCT)征象的差异,探讨MSCT征象在PCI临床诊治决策中的作用,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治疗的44例PCI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34例)和手术组(10例),总结其MSCT征象特点,包括病变部位、气囊肿的大小、累计长度、在肠壁的分布、有无游离气体、门静脉积气、肠梗阻等,并比较两组间上述MSCT征象出现率的差异。结果:(1)MSCT征象:44例PCI肠壁囊样积气症气囊肿直径为0.1~3.7 cm,病变累计长度约为1.0~180 cm,1例为单发,其余为多发;浆膜下型13例(29.5%),黏膜下型15例(34.1%),混合型16例(36.4%);累及结直肠31例(70.5%),累及小肠19例(43.2%),累及胃壁、系膜处各1例(2.3%);伴有腹腔游离气体14例(31.8%);伴有肠梗阻14例(31.8%)。(2)两组间患者MSCT征象的差异:手术组与保守组之间病灶呈串珠样(90.0%vs 29.4%)、伴发门脉积气(60.0%vs 5.9%)、伴发肠梗阻(70.0%vs 20.6%)及伴发腹腔游离气体(70.0%vs 20.6%)等征象的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变生长方式、生长部位在两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I患者在MSCT上具有特征性表现;MSCT的征象特点可为PCI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当病灶呈串珠样改变,伴发门脉积气、肠梗阻及腹腔游离气体时要结合临床表现考虑手术可能性。 饶慧敏 马梅香 卢林 沈云 陈克敏 陈大治关键词:肠壁囊样积气症 多层螺旋CT 外科手术 16排多层螺旋CT结肠充气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CT仿真结肠内镜(CTVE)充气造影扫描时,比较其体位的变化及肠液,固体残渣、气体的再分布及其形态的变化,以及对结肠病变显示的敏感度评价。方法38例患者进行结肠镜(CF)检查之前,进行了结肠CTVE检查,并进行了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根据结肠的储留液与固体残渣及各段肠管的扩张情况进行评分;比较不同体位下结肠扩张度的差异。并以结肠纤维内镜诊断为病理对照确定其对结肠疾病诊断的敏感度。结果同一体位、不同部位秩和检验,仰卧位、俯卧位P值分别<0.01,说明此4个部位得分有差别。升结肠、横结肠P值>0.05,两部位的不同体位间无差别,而降结肠、直肠与结肠P值<0.01,两部位的不同体位间有差别。CT仿真内镜技术(CT-C)对结肠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86.15%。对息肉大小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5mm,74.60;6~10mm,81.82%,11mm以上100%,随着病变的增大其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结论CTVE中进行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对于保证结肠的充分扩张是极为必要的;对大肠疾患诊断及筛检价值的研究报告认为:5mm以下小的息肉无临床诊断价值,则对于6mm以上的肠道隆起性病变其筛查诊断、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郝宏毅 曹相德 哈若水 陈大治 李勇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结肠疾病 体位 CT诊断涎腺肿物的价值 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评价CT对涎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物共 61例 ,其中 3 7例平扫加增强 ,2 4例平扫加经腮腺导管造影后扫描。结果 ( 1)脂肪瘤、涎腺囊种和炎性病变可作定性或基本定性诊断。 ( 2 )可鉴别良、恶性肿瘤。 ( 3 )混合瘤、腺淋巴瘤和一些瘤样病变 ,大多有较具特征性CTS(腮导管注入造影剂后扫描 )或CT表现。结论 诊断涎腺肿物依据CTS或CT表现 ,结合病史、部位和年龄特征可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哈若水 陈大治 朱蓉蓉 林文哲 张艺林关键词:CT 涎腺肿物 肿瘤 混合瘤 腺淋巴瘤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体模研究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基于体模研究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的图像质量是否优于传统的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方法:使用GE Revolution Apex CT机对分辨率体模(JIS体模)进行常规剂量(CTDI为11.50 mGy;A组)和低剂量(CTDI为4.22 mGy;B组)扫描。对A组的原始扫描数据采用常规30%权重ASIR-V进行图像重建,B组采用滤波反投影(FBP)、30%-ASIR-V、60%-ASIR-V、90%-ASIR-V及不同级别的深度学习重建(DLIR-L、DLIR-M、DLIR-H)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在每组重建图像上测量JIS体模试管内各ROI(圆形,大小135 mm2)的CT值及其SD(图像噪声),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同时由3位放射科医师对扫描图像的噪声和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两个方面对不同重建算法的图像采用5分法(5分,图像清晰;4分,图像基本清晰;3分,满足临床诊断要求;2分,图像部分勉强辨认;1分,完全不能辨认)进行主观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重建算法图像上测得的CT值、SD及SNR,采用Fleiss Kappa检验比较医师之间主观评分的一致性。结果:B组的CTDI为4.22 mGy,较A组(11.50 mGy)下降了63.3%。在相同权重迭代算法(30%-ASIR-V)下,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相比图像的SD升高了68.33%,低剂量图像噪声和图像分辨率的主观评分低于常规剂量。在低剂量组中,FBP、30%-ASIR-V、60%-ASIR-V、90%-ASIR-V及DLIR-L、DLIR-M、DLIR-H重建图像的SD分别为31.33±2.51、25.21±2.47、19.43±1.76、13.76±1.39和21.33±2.09、21.33±2.09、13.84±1.42,与FBP算法相比,不同权重迭代算法和不同级别的DLIR算法均可减低图像噪声(P<0.05),且随着ASIR-V权重或DLIR级别的升高,SD值越低。图像分辨率主观评分随着ASiR-V权重的升高而降低,但随着DLIR级别的升高而升高。与FBP、30%-ASIR-V、60%-ASIR-V和DLIR-L、DLIR-M算法相比,DLIR-H算法可显著降低图像噪声(P均<0.05);DLIR-H算法的图像噪声和分辨率的主观评分高于其它算法(P均<0.05)。结论:应� 付芮 张成亮 沈云 陈大治 町田治彦 蔡磊关键词:X线计算机 图像质量 图像重建 低剂量 不同水平的前置ASiR-V迭代重建技术对CTP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比较不同水平的前置ASiR-V迭代重建技术对CTP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45例疑似肺栓塞拟行CTP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利用Revolution CT进行CTPA检查。3组图像分别采用前置30%ASiR-V(A组)、50%ASiR-V(B组)、70%ASiR-V(C组)进行标准图像重建,分析比较各组肺动脉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辐射剂量的差异,分析比较3组主观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的扫描范围、体重指数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肺动脉CT值、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较A组图像噪声略降低(P<0.05)。A、B、C 3组辐射剂量分别为(2.1±0.7)mSv、(1.3±0.2)mSv、(0.8±0.1)mSv,B组及C组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的辐射剂量分别较A组降低38.1%及61.9%。A、B、C 3组主观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B组与A组相比,主观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相比,主观图像质量有所下降,2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PA检查中,随着ASiR-V迭代水平的升高,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但随着ASiR-V迭代水平升高至70%时,主观图像质量有所下降。因此,在进行CTPA成像时,ASiR-V为50%时,既能够保证图像质量,又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陈大治 陈大治 汪芳 赵艳红 张晓文 汪芳 查干花 杨利莉关键词:CTPA 图像质量 能谱CT在肾透明细胞癌诊断及分级评价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能谱CT 70 ke V单能量动脉期肿瘤碘浓度值、NIC值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病理学分级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在CCRCC诊断、术前评估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CCRCC患者病历资料及其能谱CT影像学资料,统计学分析能谱CT 70 ke V单能量动脉期肿瘤碘浓度值、NIC值与CCRCC病理学结果指标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能谱CT 70 ke V单能量动脉期肿瘤碘浓度值、NIC值在CCR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能谱CT 70keV单能量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值及NIC在不同分化CC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关性分析70 ke V单能量动脉期碘浓度值及NIC与肿瘤分化等级呈负相关,70 ke V单能量动脉期肿瘤碘浓度值及NIC诊断的临界值分别为3. 25、0. 83,对应敏感度分别为68. 4%、94. 7%,特异性均为88. 9%。结论 70 ke V单能量动脉期肿瘤碘浓度值及NIC在诊断CCRCC及其肿瘤分化等级评估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郝万庆 焦华杰 吴金花 陈大治 哈若水 高永斌关键词:能谱CT 病理分级 乙肝肝硬化患者全肝及各肝段体积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256层iCT测量肝脏总体积及各肝段体积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48例正常组资料进行对照,应用Philips 256层iCT专用软件分别测量肝脏总体积及Ⅰ~Ⅷ段体积并做相应分组,分析其与Child-Pugh不同分级相应体积变化规律。结果 52例乙肝肝硬化组肝脏总体积为(989.4±293.7)cm3,标准化后肝脏总体积(SLV)为(532.3±143.2)cm3·m-2,其中Child-Pugh A级14例,B级16例,C级22例,Child评分为(8.71±2.80),SLV与Child评分呈负相关(r=-0.685,P<0.05),r2为0.47。肝功能为Child-Pugh A、B级患者SⅠ~SⅢ体积和其占全肝体积比例均较正常组增大(P<0.05);肝功能为Child-Pugh C级患者SⅠ~SⅢ体积较正常组减小(P<0.05),但其占全肝体积比例较正常组增大(P<0.05);Child-Pugh B、C级患者SⅤ~SⅧ体积和其占全肝体积比例均较正常组减小(P<0.05)。结论 256层iCT不仅可以观察乙肝肝硬化后肝脏整体形态学变化规律,还可以较准确测量各肝段体积,并与肝功能Child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 陈大治 谭辉 樊秋菊 哈若水关键词:肝硬化 CHILD-PUGH分级 基于增强MRI影像学征象和血清学指标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HCC)增强MRI影像学征象和血清学指标与微血管侵犯(MVI)的关系,旨在术前预测MVI,为评估患者预后和指导个性化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采用“7点”基线取材法获取病理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VI,将患者划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两位放射科医师回顾患者术前MRI增强图像,独立评估MRI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探究H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血清学指标和MRI影像学特征与MVI关系。结果:84例患者中,34例(40.5%)为MVI阳性,50例(59.5%)为MVI阴性。MVI阳性患者的Ki-67标记指数更高(P=0.027),甲胎蛋白(AFP)水平更高(P=0.001),肿瘤长轴直径更大(P<0.001),短轴直径更大(P<0.001),更易出现动脉期瘤内强化小动脉(P=0.013)、瘤周强化(P=0.002)、瘤周无或不完整强化包膜(P=0.039)、延迟期不光滑的肿瘤边界(P=0.001)和微静脉侵犯双特征预测因子(TTPVI)(P<0.001)。两位放射科医师评估MRI影像学特征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AFP、肿瘤长轴直径和TTPVI是与MVI独立相关的因素。联合三个特征诊断MVI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864(95%CI:0.767~0.881),敏感度为75.8%,特异度为96.0%,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为85.7%。结论:AFP、肿瘤长轴直径和TTPVI是预测MVI的独立因素,联合患者血清学特征和MRI肿瘤影像学特征对HCC患者的MVI状态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有潜力为HCC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马晓玲 高宛军 何维恒 陈俊 戴志军 陈大治关键词:肝肿瘤 肝细胞癌 血清学指标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仿真内镜成像在膀胱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仿真内镜成像在膀胱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纤维膀胱镜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癌患者75例.对患者术前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图像和仿真内镜图像进行分析,比较多层螺旋CT分期与病理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75例患者共发现病灶94个.螺旋CT分期:T1 26例、T2a 27例、T2b 13例、T3 12例、T4 16例;病理分期:pT1 28例、pT2a 24例、pT2b 14例、pT3 12例、pT4 16例.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膀胱癌准确率为89.4%(84/94);腔内息肉样病变,仿真内镜诊断敏感性96.6%(84/87);膀胱壁无蒂隆起性病变诊断敏感性为90.9%(10/11).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仿真内镜诊断膀胱癌分期准确率为94.5%(91/94),当肿瘤局限于膀胱壁内(≤T2b)时,诊断准确率为91.2%(51/56);肿瘤侵犯膀胱壁外结构时(≥T3),诊断准确率达100.0%(28/28).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仿真内镜成像对膀胱癌术前临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马军 寻正为 哈若水 郝宏毅 杨利莉 陈大治 李勇关键词:多层螺旋CT 仿真内镜 肿瘤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