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洋
- 作品数:21 被引量:160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ERCP联合MRI在诊断胰胆管疾病中临床价值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探讨ERCP联合MRI在诊断胰胆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胰胆管疾病患者,均行ERCP与MRI检查,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活检及病理证实为胆总管结石45例、胰腺癌20例、胆管癌并梗阻12例、慢性胰腺炎8例、胆道蛔虫感染5例,临床表现为黄疸、反复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结果 ERCP对胆总管结石、胰腺癌、胆管癌并梗阻、慢性胰腺炎、胆道蛔虫感染诊断准确率依次为95.56%、100%、75.00%、87.50%、100%,MRI诊断准确率依次为86.67%、85.00%、75.00%、87.50%、80.00%,ERCP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略高于MRI诊断准确率,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与MRI胰胆管疾病的影像特征表现不同。结论 ERCP与MRI对诊断诊断胰胆管疾病有较高的一致性,二者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诊断疾病准确率,并可根据影像特点互补诊断。
- 胡晓陈子洋
- 关键词:ERCPMRI胰胆管疾病
- 超声内镜指导下尼龙环套扎术对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回顾分析超声内镜指导下利用双钳道内镜行尼龙环套扎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治疗效果、安全性、随访观察结果。方法 31例胃间质瘤,在超声内镜指导下,利用双嵌道内镜行尼龙环套扎治疗,分别于术后、术后3月、1年和2年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29例病例行套扎后瘤体完整脱落;2例病例未成功套扎。29例行套扎治疗病例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对29例瘤体完整脱落患者随访324个月,无病灶局部复发。结论超声内镜指导下尼龙环套扎术治疗胃间质瘤是经济、安全、有效的,但需根据病变特征进行严格筛选,且远期疗效尚需观察。
- 陈子洋阳运超刘晓岗
- 关键词:超声内镜胃间质瘤
- 幽门螺杆菌与糜烂性食管炎的相关性研究
- 2013年
-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糜烂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的胃镜患者,根据胃窦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诊断出的105例糜烂性食管炎,观察幽门螺杆菌阴阳性的发生率和病变程度,选择中度糜烂性食管炎分别予以质子泵抑制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加抗生素治疗,观察其疗效情况。结果:HP阴性组在重度EE上较HP阳性组多,而轻、中度刚好相反(P<0.05);治疗1组和治疗2、3组在总有效率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治疗2组和治疗3组的总有效率则无差异性(P>0.05),但是治疗2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治疗3组,在显效率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HP感染不是造成糜烂性食管炎的病因,Hp感染能减轻糜烂性食管炎粘膜损伤程度并增强抑酸剂的疗效。
- 曾明曦康长明刘晓岗陈子洋潘燕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糜烂性食管炎
- 胃肠道肿瘤的基础及诊断治疗研究
- 高采平周洲刘晓岗朱金水李良平张志宏邱春华周超陆红韩盛玺李易陈子洋杨雪郭志义赵高平庞明辉张初民李贞茂胡晓阳运超周丽华张仁翼王正文姜兴莲陈和平赵光斌张伟曾俊
- 从2007年至2014年,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MIR-218调控胃癌发生及机理研究(编号81001083);四川省卫生厅:1RaSSF1a基因在大肠肿瘤中的缺失率、甲基化率及其意义(编号100551)、2以SUr...
- 关键词:
-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基因表达肿瘤诊断
- 三种不同前处置在超声胃镜检查中的应用对比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前处置在超声胃镜检查中的应用对比分析。方法 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进行超声胃镜检查患者300例,根据检查前药物服用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检查前单独服用二甲硅油)、B组(服用二甲硅油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及C组(服用二甲硅油和联霉蛋白酶颗粒+碳酸氢钠片)各100例,比较三组患者超声胃镜检查视野清晰度、检查时间、与在检查中所发现的<5mm微小病变、早期胃癌检出情况。结果 B组胃镜下胃窦、胃体、胃底检查视野清晰度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且高于A组,C组视野最为清晰(P <0. 05);B组微小病变总检出率为73. 00%(73/100),明显高于A组48. 00%(48/100),低于C组95. 00%(9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检出明显低于C组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平均胃镜检查所用时间明显低于C组,高于A组(P <0. 05)。结论超声胃镜检查前采用乙酰半胱氨酸颗粒与二甲硅油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医生超声胃镜检查时视野清晰度,和对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 阳运超刘晓岗陈子洋何明凤李成红秦芩周丽华
- 关键词:超声胃镜
- 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观察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ulti-band mucosectomy,MBM)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早期食管癌患者68例,依据内镜下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行MBM者35例(MBM组)与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者33例(ESD组),比较2组病灶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MBM组手术时间((31.3±4.0)min)低于ESD组((47.2±4.6)min)(t=-15.195,P=0.000),2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24个月,2组均无病灶局部复发。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MBM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 陈子洋刘晓岗李易李良平胡晓阳运超张仁翼宋彦秦芩
- 关键词:食管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 Dieulafoy病11例诊治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及内镜诊断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诊断的上消化道Dieulafoy病例11例,总结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Dieulafoy病11例,病变部位分布:胃底体交界后壁6例,前壁1例,贲门1例,球部前壁1例,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内1例、残胃吻合口1例。全部患者均以急性呕血就诊,接受内科止血治疗,但减量或停药时均再次出血。内镜检查次数1~3次,平均1.8次方得以确诊。全部患者均为一处病灶,镜下表现为直径2~8mm圆形或椭圆形糜烂或浅溃疡、搏动性出血灶或血管残端,均接受钛夹止血治疗,数量2~9个,平均4.1个。随访观察6~12个月,其中10例无再次出血,1例复发出血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 Dieufaloy病多见于中老年,呈潮汐式出血。生长抑素治疗有效,但仅可短期内控制出血,而有助于再次内镜下搜寻病灶。反复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成功率。病灶部位仍以传统的胃底体交界多见,但不可忽视其他部位的检查。钛夹止血效果可靠,可有效避免外科手术。
- 陈子洋刘晓岗
- 关键词:DIEULAFOY病内镜
- 胰腺囊肿伴脂膜炎1例
- 2007年
- 陈子洋
- 关键词:胰腺囊肿脂膜炎皮下结节巨大胎儿双下肢小腿部
- 成都地区自身免疫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及CD38基因多态性研究
- 2006年
-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成人迟发自身免疫型糖尿病(LADA)患者的临床特征,CD38基因在内切酶PvU Ⅱ位点多态性及Arg^140Trp突变频率。方法对44例LADA、6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25例正常人(NC)的临床生化指标、胰岛自身抗体、血浆C肽水平及CD38各基因型、等位基因进行比较。结果LADA的高发年龄段在30~50岁,存在体重肥胖及超重者。LADA和T2DM存在CD38基因B/B、A/B多态,NC组无多态存在,均为B/B。三组中都未发现CD38Arg^140Trp突变。结论本研究尚未发现LADA的发病与CD38基因的多态性和CD38Arg^140Trp突变有关。
- 刘丽梅李秀钧陈子洋
- 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被引量:53
- 2014年
- 目的比较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用药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奥美拉唑)45例和B组(替普瑞酮)45例两个治疗组,连续治疗2个月。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奥美拉唑和替普瑞酮的疗效,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奥美拉唑和替普瑞酮对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分别为86.7%和77.8%,奥美拉唑改善临床症状优于替普瑞酮(P<0.05)。奥美拉唑胃镜检查和组织学病理检查的有效率分别为40.0%、44.4%,替普瑞酮分别为48.9%、51.1%,替普瑞酮对胃粘膜炎症的改善情况优于奥美拉唑(P<0.05)。结论与奥美拉唑相比,替普瑞酮缓解临床症状效果较差,但对于病理组织状况改善效果较好。
- 吴冀川龙恩武陈子洋季平
- 关键词:奥美拉唑替普瑞酮慢性浅表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