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硕
- 作品数:21 被引量:83H指数:4
- 供职机构: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9
- 2009年
- 目的回顾分析手术治疗"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7年9月,收治10例"恐怖三联征"患者。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18~66岁。损伤原因:车祸伤4例,高处坠落伤4例,摔伤2例。冠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2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Ⅰ型1例,Ⅱ型6例,Ⅲ型1例,余2例曾行桡骨头切除术。术中按从深层至浅层依次修复冠突骨折、前方关节囊、桡骨头骨折、外侧副韧带及伸肌总腱起点,酌情修复内侧副韧带,并以铰链外固定支架固定。采用HSS2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例术后7d伤口感染,行脐胸带蒂皮瓣移位修复伤口愈合;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1个月,平均24.9个月。术后6~20周骨折达临床愈合,平均9.6周。术后6个月,肘关节屈伸度85~130°,平均106.5°;旋转度100~160°,平均138°。按HSS2肘关节评分标准:优4例,良4例,一般2例。无关节僵硬、肱尺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d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行松解术后4~6个月症状消失;6例术后6个月出现异位骨化,1例术后36个月X线片示肘关节半脱位,均未作特殊处理。结论"恐怖三联征"造成肘关节严重不稳定,应采取手术治疗,尽可能恢复骨性解剖结构、修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并辅以外固定支架;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最大限度避免关节僵硬,恢复关节功能。
- 陈硕黄富国胡晓川岑石强项舟
- 关键词: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骨折脱位
- 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镜术对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β-内啡肽、MMPs/TIMPs及预后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讨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镜术对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β-内啡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7年1月到2020年10月在都江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66例;年龄40~55岁,平均年龄50.34岁;体质量指数(BMI)22.12~25.16 kg/m^(2),平均BMI 24.33 kg/m^(2);病程5~9个月,平均病程7.11个月;病灶部位L4~544例,L5~S176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可视化椎间孔镜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镜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情况、β-内啡肽、MMPs/TIMPs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91.67%vs 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2,P=0.041);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肢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腰部VAS评分(0.37分±0.11分vs 0.49分±0.27分)、下肢VAS评分(0.44分±0.12分vs 0.75分±0.2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188、9.256,P=0.002、0.000);两组患者的β-内啡肽、TIMP1、TIMP2显著升高,MMP1、MMP2、MMP8、MMP9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β-内啡肽[(455.03±51.22) mg/L vs (414.50±51.37) mg/L](t=4.328,P=0.000)、TIMP1[(286.52±11.81) pg/mL vs (225.49±12.21) pg/mL](t=27.829,P=0.000)、TIMP2[(167.31±21.89) pg/mL vs(126.79±22.06) pg/mL](t=10.099,P=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MMP1[(1.16±0.39) ng/mL vs (1.32±0.54) ng/mL](t=3.256,P=0.001)、MMP2[(1.76±1.63) ng/mL vs (2.56±1.38) ng/mL](t=2.901,P=0.004)、MMP8[(78.71±2.12) ng/mL vs(96.54±1.54) ng/mL)(t=52.708,P=0.000)、MMP9[(2.14±0.27) ng/mL vs (3.81±0.26) ng/mL](t=34.511,P=0.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通过偏心导杆结合可视化椎间孔镜术治疗,患者的β-内啡肽、MMPs/TIMPs显
- 银保马宽徐德兴陈硕
- 关键词: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Β-内啡肽
- 78、“恐怖三联症”的手术治疗
-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2007年9月收治10例“恐怖三联症”患者,冠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法: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2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法:...
- 陈硕黄富国胡晓川岑石强项舟
-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脱位
- 尺骨冠突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致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 目的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osterolateral Rotatory Instability,PLRI)是指肘关节在承受外翻和外旋应力时,肱尺关节半脱位、肱桡关节旋转脱位的状态.本研究旨在探讨Ⅰ、Ⅱ型冠突骨折合并...
- 陈硕岑石强钟刚项舟易敏马俊黄富国
- 关键词: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
- MIPO技术双钢板治疗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MIPO(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osteosynthesis)技术联合双钢板治疗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MIPO技术联合双钢板治疗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27例,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24例;根据Schatker分型,Ⅴ型21例,Ⅵ型6例。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根据Hs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27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膝关节功能根据Hss疗效标准评价:优18例,良5例,可4例,差3例;总优良率85.2%。所有患者骨折复位满意,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采用MIPO技术联合双钢板治疗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 孙明辉陈硕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MIPO技术双钢板
- 尺骨冠突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致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 目的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osterolateral Rotatory Instability,PLRI)是指肘关节在承受外翻和外旋应力时,肱尺关节半脱位、肱桡关节旋转脱位的状态。本研究旨在探讨Ⅰ、Ⅱ型冠突骨折合并...
- 陈硕岑石强钟刚项舟易敏马俊黄富国
- 关键词:肘关节内侧副韧带
- 尺骨冠突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致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 [目的]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osterolateral rotatory instability,PLRl)是指肘关节在承受外翻和外旋匝力时,肱尺关节半脱位、肱桡关节旋转脱位的状态。本研究旨在探讨Ⅰ、Ⅱ型冠突骨折合...
- 黄富国陈硕
- 关键词: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
- 文献传递
- 尺骨冠突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致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 目的: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osterolateral RotatoryInstability,PLRI)是指肘关节在承受外翻和外旋应力时,肱尺关节半脱位、肱桡关节旋转脱位的状态。本研究旨在探讨Ⅰ、Ⅱ型冠突骨折合并肘...
- 黄富国陈硕
- 关键词: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
- 文献传递
-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与肩关节功能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2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影响肩关节功能的预后因素。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收治51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且获得随访。按Neer分型:一部分骨折2例,二部分骨折30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6例。采用保守治疗7例,切开复位内固定4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2例。应用ASES评分评估治疗结果。对患者年龄、性别、合并伤、合并症、受伤至治疗时间、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法等7个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7.2个月(19~67个月)随访。ASES评分平均82.1分(36.7~100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症和骨折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OR值及95%C1分别为0.005、0.513、0.404—0.651,0.021、0.129、0.053—0.312。0.005、0.267、0.167—0.427)。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仅年龄和骨折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OR值及95%CI分别为0.007、0.494、0.379—0.642,0.006、0.240、0.142.0.405)。结论影响肱骨近端骨折后肩关节功能的主要预后因素是年龄和骨折类型,应主要根据这两个因素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 胡晓川黄富国岑石强项舟钟刚陈硕
- 关键词:肩骨折肩关节人工关节预后
- D-D、FIB及PAI-1在创伤性脊柱骨折表达及术后静脉血栓的预测被引量:25
- 2021年
-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纤溶酶元激活物抑制剂(PAI-1)在创伤性脊柱骨折中的表达及对术后静脉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接收的100例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并将同期检查的78例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静脉血栓事件将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设为A组(n=56),未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设为B组(n=44)。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各组D-D、FIB及PAI-1差异;统计创伤性脊柱骨折术后发生静脉血栓事件情况;采用ROC曲线分析D-D、FIB及PAI-1及三者联合对创伤性脊柱骨折术后静脉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创伤性脊柱骨折术后出现静脉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D-D、FIB及PAI-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中有56例出现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率为56.00%;A组患者D-D、FIB及PAI-1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基础疾病、手术时间、D-D、FIB、PAI-1为影响影响创伤性脊柱骨折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的单因素(P<0.05);有高血压病史、基础疾病≥2种、D-D、FIB及PAI-1异常升高为影响创伤性脊柱骨折术后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D曲线下面积为0.693,FIB曲线下面积为0.828,PAI-I曲线下面积为0.901,三者联合曲线下面积为0.947,在D-D、FIB、PAI-1指标中,以联合检测下面积值最大。结论D-D、FIB及PAI-1水平检测创伤性脊柱骨折中术后出现静脉血栓事件具有重要价值,临床可根据其指标进行相关监测。
- 陈昌礼银保徐德兴陈硕
- 关键词:FIBPA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