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蕾

作品数:36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帕金森
  • 8篇帕金森病
  • 6篇缺血
  • 6篇卒中
  • 5篇动脉
  • 5篇多巴
  • 5篇血性
  • 4篇血管
  • 4篇症状
  • 4篇脑梗
  • 4篇脑卒中
  • 4篇颈动脉
  • 4篇急性
  • 3篇多巴反应性肌...
  • 3篇运动症状
  • 3篇左旋多巴
  • 3篇脑梗死
  • 3篇脑梗死患者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机构

  • 27篇天津市环湖医...
  • 10篇天津医科大学...
  • 10篇天津市人民医...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公安医...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作者

  • 36篇陈蕾
  • 11篇张本恕
  • 9篇周玉颖
  • 4篇马温良
  • 3篇刘萍
  • 3篇吴潇哲
  • 3篇陈炼
  • 2篇张向晖
  • 2篇张惠红
  • 2篇张淼
  • 2篇刘帅
  • 2篇杨萍
  • 2篇胡静仪
  • 2篇田志岩
  • 1篇佟小光
  • 1篇朱子龙
  • 1篇张莹
  • 1篇尹绍雅
  • 1篇邢莉民
  • 1篇张敏英

传媒

  • 6篇中国现代神经...
  • 3篇中华神经科杂...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医药导报
  • 2篇医师在线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08
  • 5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1998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重建术对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
陈蕾佟小光吴潇哲刘帅张惠红周玉颖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3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DRD患者从发病年龄,临床症状与体征及其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男10例,女22例,发病年龄为2~37岁。未成年发病多以肌张力障碍为首发症状,成年期发病多以帕金森综合征起病。未成年发病患者表现日间症状波动性大且腱反射亢进的发生率较高,而成年期发病患者姿势性震颤发生率较高。未成年发病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占50%,而在成年期起病患者有家族史者占75%。以性别分组后,男性多以肌张力障碍起病,女性这一表现并不明显。对32例患者进行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有持续明显的疗效。结论DRD患者具有临床表现多样化的特点,临床表现与年龄密切相关。小剂量左旋多巴对DRD患者具有显著而持久的疗效。
王钰陈蕾张本恕
关键词:肌张力障碍左旋多巴年龄因素性别因素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和基因诊断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I)基因突变。方法对18例家族性和17例散发性DRD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期发病组,对3组患者进行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神经心理测试和头颅CT或MRI扫描。对其中26例患者及1名无症状家族成员进行GCHI基因的突变分析。选取35例无任何神经系统异常的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结果(1)儿童期发病组(15/15)、青春期发病组(6/6)与成人期发病组(7/14)比较,症状具有日间波动性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25,P=0.001),且症状波动性与年龄呈负相关(r=-0.720,P〈0.01)。(2)3组间姿势性震颤的发生率(7/15、5/6、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73,P=0.018),姿势性震颤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399,P=0.018)。(3)3组患者腱反射亢进的发生率(11/15、1/6、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09,P=0.016),腱反射亢进发生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29,P=0.010)。(4)病例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均高于对照组。(5)在其中1个家系检出GCHI基因杂合型点突变A224G。结论DRD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表现与年龄密切相关,GCHI基因杂合型点突变A224G可能导致发病。
陈蕾张本恕孙峰赵鹏肖颖
关键词:突变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要点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要点。方法选择自2004年1月至2009年4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锥体外系门诊就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IPD)、多系统萎缩(MSA)、路易小体痴呆(DLB)、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D)患者共172例进行研究。对所有人组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头部CT/MRI检查.对部分研究对象采用了脑^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结果(1)临床资料:各组患者主要临床特点除姿势异常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头MRI检查:59例MSA患者接受头MRI检查,其中MRJ显示橄榄桥脑小脑萎缩48例(81.4%),T2加权像上的壳核低信号4例(6.8%),桥脑“十字征”30例(50.8%)。15例PSP患者中3例(20.0%)头MRI正中矢状位显示中脑特征性“蜂鸟样”改变。全部6例CBD患者头MRJ检查显示不对称的皮质萎缩(特别是额顶区),1例(16.7%)显示T2加权像上壳核低信号。(3)头部^18F-FDGPET扫描:各组患者示踪剂分布存在差异。结论(1)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均有其特异性临床特点,可藉此与原发性帕金森病相鉴别。(2)头部MRI、^18F—FDGPET检查可辅助诊断及鉴别IPD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陈蕾张本恕胡喜庆吴潇哲田志岩
关键词: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帕金森病疼痛被引量:3
2019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疼痛是帕金森病的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也是造成患者失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文章就目前关于PD疼痛的产生机制、分类、临床表现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陈蕾王欣
关键词:帕金森病疼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要及时干预
2019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局部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通常持续不到24小时便可完全恢复正常,因症状来得快,消失也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所以很容易被大家忽视。临床上,TIA等同于急性脑梗死,除无需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其他治疗与急性脑梗死一致。提高TIA认知和诊治水平,是脑卒中防治工作中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下面列举1例我院近期收治的TIA患者,因为在发作时没有重视,最后发展成为脑梗死,遗留严重后遗症,影响日后生活质量。
陈丽陈蕾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重后遗症神经功能障碍局部脑缺血TIA静脉溶栓
早期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认知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早期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康复阶段认知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3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颅脑损伤常规治疗方案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颅脑损伤24 h内开始给予黄芪注射液及依拉达奉注射液。同时于症状稳定48 h后开始进行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康复治疗1个月及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认知功能方面,康复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较康复前在定向、知觉、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及注意与集中上均有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仅在定向力及思维运作上较康复前有所提高(P<0.01);康复1个月时,治疗组在LOTCA各条目上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运动功能方面,两组患者在康复1个月、康复6个月时较康复前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及总体运动功能得分均逐步提高(P<0.01);治疗组在康复1个月后及康复6个月时上下肢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可有效减少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损伤范围,尤其是保护缺血半暗带,从而提高康复阶段认知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
陈炼张本恕陈蕾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神经损伤
对氧磷酶1 192Q/R基因多态性及酶活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192Q/R基因多态性及酶活性在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104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并按年龄分为老年脑梗死组(41例)和中青年脑梗死组(63例)2个亚组,同期选择门诊体检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04例为对照组,并按年龄分为老年对照组(41例)和中青年对照组(63例)2个亚组。入选者按年龄?性别相匹配对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测定2组PON1 192Q/R基因多态性及酶活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PON1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脑梗死组患者PON1 192 Q/R基因型的分布与老年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3)。中青年脑梗死组RR基因型(34例)高于中青年对照组(16例),QQ基因型(3例)低于中青年对照组(9例,P=0.003)。老年组(r=-0.290,P=0.008)和中青年组(r=-0.354,P<0.001)PON1 R基因型与酶活性均呈负相关。老年组(OR=0.823,P<0.001)和中青年组(OR=0.835,P<0.001)PON1酶活性升高,脑梗死发生风险降低。结论PON1 192Q/R基因型可影响PON1酶活性。高PON1酶活性可降低脑梗死的风险,而PON1 192Q/R基因型对脑梗死的发生无影响。
陈蕾周玉颖王辉
关键词:脑梗塞动脉硬化对氧磷酶-1
脑梗死患者对氧磷酶-1及活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2008年
研究显示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有关,我们通过检测脑梗死患者PON1192Q/R基因型、活性、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探讨脑梗死患者PON1192Q/R基因型及活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陈蕾周玉颖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氧磷酶-1脑梗死患者活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高敏C反应蛋白
复发/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新药治疗现状被引量:2
2021年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体内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破坏红细胞的一类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该病具有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根据自身抗体引起溶血性贫血的特性,AIHA可分为温抗体型AIHA(wAIHA)、冷抗体型AIHA(cAIHA)及温、冷双抗体混合型AIHA 3种类型。近年来,针对复发/难治性AIHA的新药发展迅速。治疗复发/难治性wAIHA的新药主要包括靶向参与AIHA发病过程的浆细胞、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药物,如硼替佐米、依鲁替尼、阿伦单抗、福他替尼等,以及抑制参与溶血过程补体活性的药物,如依库丽珠单抗等。治疗复发/难治性cAIHA的新药主要是抑制补体活性的药物,如依库丽珠单抗、TNT003、苏替莫单抗等。新药对复发/难治性AIHA具有一定疗效,但是需要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为了进一步了解复发/难治性AIHA的药物治疗,尤其是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笔者拟就新药治疗复发/难治性AIHA的剂量、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
陈蕾邢莉民
关键词:复发分子靶向治疗蛋白酶体抑制剂MTOR抑制剂补体抑制剂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