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超

作品数:15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卒中
  • 8篇脑卒中
  • 3篇上肢
  • 3篇神经元
  • 3篇偏瘫
  • 3篇痉挛
  • 2篇电刺激
  • 2篇偏瘫患者
  • 2篇卒中患者
  • 2篇脑卒中患者
  • 2篇脑卒中偏瘫
  • 2篇脑卒中偏瘫患...
  • 2篇镜像神经元
  • 2篇机器人
  • 1篇低频重复经颅...
  • 1篇电图
  • 1篇跌倒
  • 1篇跌倒风险
  • 1篇动功
  • 1篇短期疗效

机构

  • 15篇青岛大学
  • 2篇济宁医学院

作者

  • 15篇韩超
  • 8篇王强
  • 7篇李江
  • 6篇孟萍萍
  • 5篇柏广涛
  • 4篇杨传美
  • 3篇张文洁
  • 2篇王玉阳
  • 2篇李展菲
  • 2篇张子青
  • 1篇谷健
  • 1篇张树超
  • 1篇管殿柱
  • 1篇刘慧
  • 1篇韩婕

传媒

  • 4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D打印在脑卒中偏瘫上肢抗痉挛支具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李江孟萍萍张永祥柏广涛韩超
鼠神经生长因子与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对比研究
李江张永祥柏广涛韩超王强
强化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许多研究都发现,强化运动治疗可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活动能力。但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是对常规治疗组和强化运动治疗组两者进行比较,各研究的强化治疗时间不一,且未进行多组比较以探讨强化治疗的最佳强度。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
韩超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康复治疗
文献传递
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比较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和动作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镜像组给予镜像治疗,动作观察组给予动作观察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0 min,1次/日,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2组患者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在治疗2周时和治疗4周时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镜像组患者的ARAT评分在治疗4周时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P<0.05),而动作观察组患者的ARAT评分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而治疗2周时和治疗4周时,2组患者的FMA-UE、ARAT和MBI评分同时间点的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作为基于镜像神经元系统理论的2种临床治疗方法均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未见明显差异。
张文洁张永祥王强李江王少春董延广韩超邢波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镜像神经元
超声联合电刺激引导下闭孔神经前支阻滞对髋内收肌痉挛短期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髋内收肌痉挛是脊髓损伤、脑瘫、脑外伤、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痉挛发生后常常出现疼痛、肢体挛缩和内收畸形等问题,影响大小便清洁,妨碍患者睡眠并降低独立程度[1]。对于可以行走的患者,髋关节过度内收造成双足支撑面窄,影响步行稳定性,增加跌倒风险[1]。因此,需要积极治疗髋内收肌痉挛。
韩超王玉阳柏广涛张永祥王强孟萍萍
关键词:跌倒风险短期疗效常见并发症电刺激
荆芥内酯衍生物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荆芥内酯及其衍生物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试验发现,荆芥内酯及其衍生物具有保护神经元细胞的生物活性,因此可通过添加辅料制备成药物,可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尤其适合治疗帕金森病。
孟萍萍张树超赵爱艳王强韩超
文献传递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失语症是由于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大脑语言功能区及其相关区域受损,而造成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是左半球脑卒中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的发病率高达21%-38%。目前失语症治疗主要依赖于补偿性、重复性或辅助性的训练。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尽管有积极的治疗干预,但效果欠佳。
王静荣李江张永祥柏广涛韩超杨传美张子青李展菲
关键词:脑卒中后失语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干预语言功能区器质性病变
胫骨前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 观察胫骨前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痉挛程度以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胫骨前肌注射组(TA组)和常规注射组(CG组),每组患者28例。CG组患侧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均分2个位点注射BTX-A,每个位点各注射50U,胫后肌也分2个位点注射BTX-A,每个位点35U。TA组患者注射位点和剂量均于CG组相同,但增加胫骨前肌单个位点的注射,剂量30U。于注射前、注射2周后、注射4周后和注射12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足跖屈肌群和内翻肌群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10m步行测定(10m-WT)、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评分以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 结果 注射2周、4周和12周后,2组患者足跖屈肌群和内翻肌群的MAS评分较组内注射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A组注射2周、4周和12周后足内翻肌群的MAS评分分别为(2.43±0.34)分、(2.32±0.62)分和(2.15±0.56)分,与CG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2周、4周和12周后,2组患者的10m-WT、FMA评分和TUG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A组注射2周和4周后的10m-WT、FMA评分和TUG与CG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骨前肌小剂量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足内翻肌群的痉挛程度,并对其步行功能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张永祥张文洁王强李江韩超董延广杨传美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A型肉毒毒素步态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中枢皮层的影响
孟萍萍韩超李展菲张子青杨传美王强
不同频率功能性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功能性磁刺激(FMS)作用于骶3(S3)神经根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45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根据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 Hz组(采用5 Hz频率FMS治疗)、20 Hz组(采用20 Hz频率FMS治疗)和假刺激组(采用与5 Hz组同参数同部位的假刺激治疗),每组15例,最终5 Hz组中有1例因患者原因退出,共44例完成本研究。3组患者均在常规膀胱功能干预的基础上给予不同频率下刺激S3神经根的FMS治疗,其中5 Hz组给予频率5 Hz FMS治疗,20 Hz组给予频率20 Hz FMS治疗,假刺激组给予与5 Hz组相同参数、相同部位的刺激,加用假刺激拍,3组刺激部位均为S3神经根区,每日治疗均为2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给予患者膀胱压力容量评定、肌电图检查,并详细记录治疗期间的排尿日记。结果治疗后,5 Hz组和20 Hz组患者的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残余尿量、日均导尿次数、日均排尿次数、平均单次排尿量、H反射潜伏期和波幅、F波潜伏期和引出率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假刺激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 Hz组和20 Hz组的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残余尿量、日均导尿次数、日均排尿次数、平均单次排尿量、H反射潜伏期和波幅、F波潜伏期和引出率分别与假刺激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0 Hz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平均单次排尿量、H反射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与5 Hz组比较,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 Hz和20 Hz的FMS作用于S3神经根均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且20 Hz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5 Hz组。
宋晨李江韩超韩婕杨传美徐子涵
关键词:脊髓损伤功能性磁刺激肌电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