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建社

作品数:60 被引量:509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9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1篇无性系
  • 18篇杨树
  • 17篇白杨
  • 13篇黑杨
  • 10篇杨派
  • 10篇杂交
  • 10篇白杨派
  • 9篇引种
  • 8篇青杨
  • 8篇抗旱
  • 7篇抗旱性
  • 6篇美洲黑杨
  • 6篇84K杨
  • 5篇杨树无性系
  • 5篇育苗
  • 5篇育种
  • 5篇杂种
  • 5篇指纹图谱
  • 5篇抗病
  • 5篇抗病性

机构

  • 60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杨凌职业技术...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华县林业局

作者

  • 60篇高建社
  • 48篇樊军锋
  • 48篇周永学
  • 12篇刘永红
  • 7篇符军
  • 6篇符毓秦
  • 6篇杨培华
  • 5篇刘玉媛
  • 4篇王军
  • 3篇杨自湘
  • 3篇刘春英
  • 2篇李均安
  • 2篇王娟娟
  • 2篇张春霞
  • 2篇苏晓华
  • 2篇蔺林田
  • 2篇王军
  • 1篇赵忠
  • 1篇杨俊秀
  • 1篇李科友

传媒

  • 20篇西北林学院学...
  • 13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陕西林业科技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3篇浙江林学院学...
  • 2篇北方园艺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林业科技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南林学院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7
  • 2篇2006
  • 9篇2005
  • 13篇2004
  • 4篇2003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0个白杨派无性系抗寒性的比较与评价被引量:10
2017年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6个I-101(Populus alba)×84K(P.alba×P.glandulosa)优良杂种无性系(‘02-3-32’‘02-8-21’‘02-21-13’、秦白杨1号、秦白杨2号、秦白杨3号)、4个I-101×毛白杨优良杂种无性系(‘04-16-10’‘04-14-15’‘04-17-12’‘04-19-14’),以及I-101、84K、毛白杨30号3个对照无性系的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在一系列低温胁迫(-15、-20、-25、-30、-35℃)处理24 h后,测定他们的电导率、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4个不同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各无性系的抗寒性的结果进行比较与评价。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明显,抗寒性由强到弱表现为秦白杨2号、‘04-16-10’‘04-14-15’‘02-21-13’、秦白杨3号、84K、I-101、秦白杨1号、毛白杨30号、‘04-17-12’‘04-19-14’‘02-3-32’‘02-8-21’。研究表明,在4个抗寒指标综合评价中,秦白杨2号抗寒性表现最好;‘04-16-10’与‘04-14-15’抗寒性也明显强于其他无性系,可为抗寒性优良新品种选择及推广提供参考。
藕丹樊军锋周永学高建社
关键词:白杨派电导率半致死温度抗寒能力
美国黄松与油松生长特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以陕西榆林黑龙潭树木园引种的美国黄松和油松为研究对象,结合延安树木园的一些情况,对2个树种进行了比较,研究了生长进程和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并对其适应性进行了阐述。研究结果表明,18年生美国黄松与油松在生长量上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2个树种的高生长进程表现为一致,第7年进入速生阶段,年生长量达到40 cm以上。在树高、胸径和材积3个生长指标上,美国黄松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而油松的树高与胸径相关系数仅为0.583。对于黑龙潭山地树木园而言,油松和美国黄松都是外来树种。18年引种结果表明,2个树种引入该地后成活率高、生长量大、适应性强,具有较高的引种推广价值。
周永学樊军锋高建社曹锋黄发光
关键词:美国黄松油松引种
4个白杨派新无性系叶片解剖结构的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基于叶片解剖结构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意大利银白杨(I-101)×毛白杨4个优良杂种无性系和4个对照无性系(84k、I-101、新疆杨、毛白杨30号)的抗旱性进行研究,比较8个无性系的叶片厚度、主脉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等9项旱生指标,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3项典型性高的指标,包括主脉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法对8个白杨派无性系的抗旱性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抗旱性差异明显,抗旱性强弱表现为‘03-4-22’>84k>新疆杨>I-101>‘03-5-17’>毛白杨30号>‘03-6-11’>‘03-4-9’;研究认为无性系‘03-4-22’抗旱能力相对较强。
曹佳乐樊军锋周永学高建社
关键词:白杨派叶片解剖结构抗旱能力
SSR和SCoT标记在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遗传差异性分析上的比较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比较SSR和SCoT分子标记在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遗传差异性分析上的应用性。【方法】利用SSR和SCoT标记,对9个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及3个亲本的遗传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的12对SSR引物对供试杨树材料共扩增出94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5条,多态性比率达到90%,标记指数为3.19;筛选出的14条SCoT引物对供试杨树材料共扩增出清晰条带12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多态性比率达到75%,标记指数为2.72。聚类分析表明,SSR和SCoT分子标记得出12个无性系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44~0.80和0.40~0.87,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62和0.64;在相似系数平均值处,SSR和SCoT分子标记将12个杨树材料分别分为3大类和5大类。Mantel检测显示,2种分子标记在12个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性显著相关(r=0.501 3,P=0.003)。【结论】这2种分子标记均适合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但SSR标记的多态性比率和标记效率均高于SCoT标记。
藕丹樊军锋高建社周永学
关键词:杨树分子标记SSR
滇杨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被引量:13
2006年
张春霞樊军锋黄建高建社
关键词:植株再生滇杨生根培养基增殖培养基诱导培养基植物名称
杨树杂种苗容器袋播种育苗技术被引量:2
2004年
王娟娟高建社马东艳
关键词:杨树杂种苗容器袋育苗技术苗床选择
黑杨叶片旱生结构的比较被引量:13
2013年
选取叶片厚度、主脉厚度、上表皮和下表皮厚度、上层栅栏组织和下层栅栏组织厚度、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肉组织厚度等旱生指标,对3个黑杨新无性系、母本69杨、南抗杨和陕林3号的叶片旱生结构进行解剖比较研究,采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对6个黑杨无性系(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8项叶片解剖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无性系(种)旱生能力强弱依次为:03-南4-1>03-北1-15>南抗杨>69杨>03-南1-13>陕林3号。以叶片解剖结构作为评价指标,新无性系03-南4-1和03-北1-15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优于03-南1-13。8项叶片解剖指标与抗旱性的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角质层厚度>下层栅栏组织厚度>上层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肉厚度>主脉厚度。其中角质层厚度、上层栅栏组织和下层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等可作为黑杨抗旱性主要鉴定指标。
李欢樊军锋高建社周永学
关键词:杨树叶片解剖结构抗旱性综合评价
84K杨引种与遗传改良研究
符毓秦樊军锋刘玉媛高建社王军周永学符军刘永红高存劳杨栓海李均安
进行了84K杨引种与遗传改良研究。通过育苗试验与研究,在掌握84K杨插条生根能力、特点和根蘖能力的基础上,创建了二圃配套育苗方法与技术,繁殖系数达到25株/年·株,育苗成活率达到90-95%,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关键词:
关键词:84K杨引种
14个杨树无性系对黑斑病和叶枯病的抗性调查被引量:3
2021年
对14个1年生杨树无性系(La、Pa、Ta、Qg、Ti、中林46、I-107、A23、A39、A46、A50、A54、84K、I-101)感染黑斑病和叶枯病进行了调查,并分析比较各个无性系的感病率、感病指数和相对感病指数。结果表明,白杨派A23、A46和A50对黑斑病抗病,黑杨派Pa和Ti对黑斑病抗病;白杨派A23、A39和A50对叶枯病高抗,A46和A54对叶枯病抗病,黑杨派Pa、Ti、Qg、 La、Ta均对叶枯病高抗。其中无性系A23、A50、Pa和Ti有较好的抗黑斑病和抗叶枯病能力,可以用作速生抗病性好的杨树新品种推广。
王烟霞樊军锋余永玮高建社周永学
关键词:欧美杨银白杨
叶片不同保存方法对杨树基因组DNA提取效果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以杨树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SDS法提取基因组DNA,分析5种不同保存方法对样品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A260/A280、琼脂糖凝胶电泳、ISSR-PCR扩增分析对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低温保存杨树叶片是比较理想的方法,而在远距离野外资源调查收集时,采用硅胶干燥保存样品是比较可行的。
刘春英樊军锋高建社周永学
关键词:杨树叶片基因组DNA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